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得这花香,我便对得起这时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 管爱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6月21日   06 版)

    很多人的二十三岁,是七点半的闹钟,准时的外卖,对镜贴花黄的雀跃抑或是初尝那所谓的爱情味道。在我二十几年的人生中,最让我满意的角色不是乖巧懂事的女儿,而是求知若渴的学生。读书,是迄今为止我做得最酷也最满意的事情,我的所有经历都是关于读书。所以如果让我阐述该如何守好一个学生的本分,我将挺直脊背,昂起胸膛跟我的良师益友侃侃而谈,于是我选择了支教生活,用一腔热血和满分的热情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希望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知道,人生这盘棋局,即使身为一兵一卒,也不能后退一步,只要往前走,前方一定是山花烂漫,星辰大海

    踏上黔东南这片土地,崇山峻岭此刻从书中走到了我的面前,还未摆脱转机转车的晕眩,就感受到很多道炽热的眼光,是他们吗?是我的学生吗?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我有种冲上前拥抱他们的冲动,但看到他们眼中的小心翼翼,又怕惊扰到一些什么。

    稍加整顿和适应,我站上了属于我的三尺讲台,我略加生涩地进行自我介绍,迫切地想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但是行不通,我明白老师与学生最好的熟悉与交流,是课本、是黑板、是教鞭、是习题,是一切我们情感联系的物理介质。我拿起粉笔,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我最热烈的情感,我对知识的句句推敲,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是使命,是责任,是细心与专注,是我全部的爱。

    可是支教与普通的教学是有区别的,外在因素加自身吸收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成绩没有我想象中的让人惊喜。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吗?教学方法不对?还是我的讲课方式他们适应不了……但是根据全校的总结来看,要想有质的突破,以我一己之力还是困难重重。我就跟有经验的老师讨论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家访、谈心、调查,等等。我不要所谓“这样已经很好”“基本都是这种水平”类似的话,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盖上无私奉献的勋章,我想要的,是学生因为我,感知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魅力。我希望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知道,人生这盘棋局,即使身为一兵一卒,也不能后退一步,只要往前走,前方一定是山花烂漫,星辰大海。

    一年时光也许匆匆如流水,但是我能留下的,是不会磨灭的知识传承。他们是学生,正处于一个接受新事物无比迅速地年纪,我要把最纯正的力量最宝贵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于他们,多年后的某天,我记起这段时光,可以欣慰地说,“我为他们日后知识的摄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敢说是塑造,但确确实实,竭尽我所能让孩子们明白了在文化这片海洋里,你可以航行去看到无尽美的诗和远方。”

    过程是艰辛的,结果是甘甜的。在春光烂漫的季节,我看到了37个孩子整整齐齐的作业本,听到了提前十几分钟就开始早读的琅琅书声,收获了原本身上标签是“学渣”的学生都来办公室问我陌生的字词怎么读的欣慰感。边写边回忆,泪水盈眶,短短几句话,怎么能表达所有的所有,有人说老师是托举孩子们摘星星的巨人,他们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来看远方。我想,或许,孩子们本来就摘得到星星,我能做的是将他们眼前的迷雾和阴云拨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位居全镇第一,付出终有收获我听过很多遍,但这次的播种,带着汗水、泪水和欢声笑语,果实格外甜。

    多做一点,还能再多做一点,是我选择西部的初衷亦是我的使命

    除了在知识方面的不足,其他方面的体验孩子们也比城里同龄人缺得太多,课余活动的不丰富。让孩子们仿佛失去了自信,对任何事物的不敢尝试,第一时间选择回避是他们常用的方法。王尔德曾说:“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我从未觉得大山里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走得稍微慢一点,但是慢一点,也会走向终点。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开始我的支教生活,而身上的担子比我想象中还要重。教学在第一位,课余活动也绝对不能落下,在齐整整步伐、响亮亮口号的跑操中,我是教官的角色;在拼手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是程序员的角色;在激烈角逐的体育课中,我是裁判员的角色;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术课上,我是画家的角色……这些角色丰富着我的支教生活,让我的身影遍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我明白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支教老师能发挥的作用远不止在讲台上。

    多做一点,还能再多做一点,是我选择西部的初衷亦是我的使命。

    我现在做的,是在守护他们梦想和梦想背后的秘密

    守护半亩方塘,站好三尺讲堂。从我日常拍摄的生活纪录短片来看,服务地的环境其实并没有电视剧里演的破烂的桌椅板凳和漏雨的屋顶。相反,它处处充满着人文情怀,这里的学生跟大部分学子目标都是一样的,“老师,我想考×××大学”“老师,我想去北京”“老师老师……”一声声“老师”是我的责任,更是他们的梦想。他们多半也会和成千上万的学子一样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只不过他们代表的不只是自己,在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去的梦想背后,是他们内心秘密的载体,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个个等待开花的种子,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更多了一份心酸。

    我所带的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子小龙,终日顽皮打闹,终于让我忍不住训斥他。“你就没有目标吗?没有想做的事情?想去见的人?”他沉默,开始躲闪我的注视。“老师,我想找到我的妈妈。可我不知道她去哪里了,我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老师你说考大学能实现梦想,可是我的梦想实现不了。”我沉默,震惊的同时心疼,故作理智的我告诉他:“在你求学的路上,你会遇到很多人认识很多人,你会收获很多知识和能力,这样你找到你妈妈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他将信将疑,但是为了妈妈,他选择了相信,我们约定在找到妈妈之前,我就是他的妈妈,从那之后,我便又多了一个身份——“妈妈”。

    后来我的孩子越来越多,从学习生活到衣食住行各种繁杂的事情,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支教的意义,孩子们的改变,让我明白,我现在做的,是在守护他们梦想和梦想背后的秘密,所以,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不只是为他们梦想助力,也是让他们的秘密生根发芽开花……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重要性,班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玩笑般地说出那句“又没人要我没人管我”深深刺痛我,现在距离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和孩子们都默契地不提离开的事情。我们约定不会忘记彼此,他们昂着头,眼神坚定看着我,“老师,你说过你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是你的崽崽,我们就一辈子不能变的”。我心甘情愿地在这个年纪成了37个孩子的妈妈,我幸福满满,更荣幸之至。

    支教之旅,马上迎来了盛夏,一个充满告别的季节,让我想2022年的春天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可是田间盛放的油菜花、山下奋力生长的作物,日渐繁茂的枝叶都在告诉我,好好珍惜这段时光。现在的我,在教室外驻足的时间更长了,跟孩子们的交流更多了,离别的感觉在深夜突然袭来时更让我不舍了,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只愿他们追逐梦想扬帆起航,我永远是他们的小花老师,是他们十一二岁时遇见的那个暖心大姐姐,是那个二十出头的“妈妈”,是他们日后想起来内心能泛起涟漪的一位支教老师。

    责任编辑:谢宛霏

我们在黄土高原做“大事”
记得这花香,我便对得起这时光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