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将十年青春献给理想

我的三本书(随笔)

玉林师范学院学生 岑叶明(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7月12日   07 版)

    视觉中国 供图

    童年生活在信息闭塞的乡下,脚踩泥土,与自然万物成长,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什么是小说,也没想到一个故事需要用整整一本书甚至一套书才能讲完。父母离婚后,姐姐跟随母亲去乐业县城生活,那时的我还分不清县城和地市,觉得楼高的地方就是城市,常常羡慕她能成为城里人。

    到了初中,姐姐从乐业回贵港,给我带了一套世界名著。她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比乐业、比贵港要大得多。我不懂“大”是什么概念,她说:“书本会告诉你。”随手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为是讲如何炼钢,不到三分钟,被里面的故事勾住了魂。接下来几天,都在废寝忘食阅读。

    那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文学,至今刚好十年。

    我已记不得书中的很多内容和细节,却不影响它对我人生无比重大的改变。在此之前,我是一个问题学生,打架、逃课,和很多受到落后教育的同伴一样,觉得读书的作用不大,想着初中毕业就去广东打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书页上的话对刚步入青春期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第一次开始想象自己的未来,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的生活,想到会陷入父辈宿命般的轮回时,我感到恐慌。

    因为恐慌,所以要改变。从此,我从一本又一本或厚实、或轻薄、或虚拟的书中吸收营养,视野逐渐宽广,拥有了远大的理想:成为作家。我竟然觉得自己也能写出伟大的世界名著,并立即开始尝试创作,将所有空余时间投入,写出一篇又一篇自认为很不错的故事。投稿后全都石沉大海。不过这并没有打消我的斗志,反而激励我更加努力,没日没夜思索,连走路时都在脑海中构建情节,等到夜深人静时蒙在被子里奋笔疾书。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

    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我疯狂啃食能接触的所有书籍,读腻了容易使人麻痹的网文,又继续读名著,读经典,读当代优秀作品。读到《看见》时,我再次受到了冲击——直抵心灵。如今回想起来,并非《看见》能胜过名著经典,而是它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那年我十六岁,被很多事困扰:过去经历的、正在面对的、害怕到来的……和很多身处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内心矛盾、挣扎、分裂。《看见》这本书将时代大事件与个人经历糅合,让我汲取到一种经验,能更加清醒地认知自我,内心发生蜕变——或许不只是这一本书引起,而是之前所有的阅读促使我发生了某种质变,《看见》恰巧是导火线。

    我更加热爱阅读、热爱生活,脾气从暴躁变得和善,开始理解身边的人,能接受生活的不如意,比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同学嘲笑……认为挫折只是生命中的阶段而非全部,并且有信心通过努力去改变。

    文学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坚韧,这是它最大的魅力。

    在写作方面,我一直没有突破。我相信和阅读一样,量变持续发生着,只是质变还未到来。如果理想很容易实现,那就不能称之为理想了。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坚持十年。如果十年后依旧不能写出满意的作品,那就证明了我确实不适合这条路,应当放弃。到了高二,通过老师推荐,才在市里的内刊发表了一篇小说。老师把100元稿费交给我的那晚,我踏着轻飘飘的步伐走到操场,躺在草地上仰望夜空,虽然没有看到星星,却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未来那个更好的我在招手,要用最好的模样与他会和。

    大学考上物理系,仍旧喜欢文学。十八岁的美好年纪,除了谈恋爱,最喜欢去图书馆。宿舍在学校东北角,图书馆在西南,来回需要大半个小时。去了不一定看书,有时在书架中溜达来溜达去,有种鱼回大海的舒适。因为喜欢这样来来往往,我看到了摆在不显眼位置的卓越写作班招生海报。

    我考入写作班,从物理系转到中文系,学习创意写作,因此常被调侃是“理科作家”。进入科班学习,有专业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对文学的了解就不仅限于对故事的主观感受,还有对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客观了解。我的写作水平快速提升,质变终于发生,在全校的文学比赛屡屡获奖后,又在广西全区的文学比赛中拔得头筹。接着在全国比赛取得名次,得到许多认可和赞誉。但我一直不敢自称“作家”。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多,对作品理解的深入,便对文学越加敬畏,觉得自己还需要攀更多的高山。

    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打开了我的文学世界,《看见》成为我困顿的青春期最好的解药,《百年孤独》则是我十年理想中遇上最高的那座山。我曾多次将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却至今讲不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更好的方式表达我的喜欢:它现在仍放在枕边。

    这是本精装“破书”,书封早已不知所踪,书籍的网纱布开裂,内页褶皱、泛黄。喜欢一本书,应该把它翻烂——我用这样的态度将它完整阅读了五遍,闲来无事时片段浏览了成百上千次。大三之前,疫情还没有来。到了假期,我喜欢独自背上书包外出游玩,从周边的城市探寻古老的街巷,到稍远的北海,坐在海边静静等待日落,再去到西藏,拖着因高反变得沉重的躯体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朝拜神明。这本书一直跟着我。我在睡前翻阅,在乘车时翻阅,在咖啡厅、奶茶店的角落翻阅,一行一页回味那些永垂不朽的字句。它的破损越来越严重,我内心的伤痕却得以慢慢修补。

    中小学时的语文课,老师总要求找出文章主题,因此对语文课有过抵触,觉得读书很多时候不需要主题。我喜欢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文学的纯粹,可到了大学,专业课、专业理论与文学创作让我的很多阅读又变成任务,总是忍不住想着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对文学史的意义、行文结构有何特点或创新。虽然高效,却也失去了单纯的快乐。

    《百年孤独》能让我摆脱那些纠缠,再一次享受故事本身。我着迷于游荡在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名字和密集紧凑的情节中,因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一场又一场战争最后却在重复雕刻小金鱼死去的悲伤中不能自已;因阿玛兰妲为爱疯狂最后却孤独地守寡到死而遗憾叹息,也想学蕾梅黛丝随性随心生活最后抱着床单飞到“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读到故事结尾,面对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抹去,“自永远至永远”不能再在大地上出现时,忽觉人类的历史也终将面临这样的结局,个人的命运最终逃不过轮回的宿命……许久许久,才从阅读产生的情绪回到现实世界。

    以这三本书为中心的众多书籍让我如愿以偿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有所局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的生命能体验更多形式。它们将我从在乡村成长,相信读书无用论的叛逆少年变成年轻的追梦者。从第一次领取稿费的那晚开始,我便决心写出更多如繁星般璀璨的温暖故事,给在深夜缄默的人些许慰藉。

    至此,我已将十年青春献给理想。

    责任编辑:龚蓉梅

我的三本书(随笔)
诗词中的清凉(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