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凉山,滔滔安宁河,万年生机蕴藏于此。彝族阿妈天还未亮就登上半山腰采摘桑树叶,听说是为了养蚕。
这里的桑树都是矮小粗壮,或许只是为了方便蚕农们采摘桑叶,去喂养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待蚕宝宝们长大后吐出更多的蚕丝,卖个好价钱。
山一座连着一座,林更是一片又一片。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雨后的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般,呼吸着原汁原味的大自然气息,格外清朗。
雨后背着竹背篓上山的彝族阿妈、阿爹们络绎不绝,几番交谈后得知他们是去采摘野生菌、蘑菇、野菜等。大妈告诉我,她得快点进山了,要赶天黑前出山,还得早早地赶第二天的“小慢车”去县城集市卖,以补贴家用。“要是铁路修通了,我们可以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看看。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是交通不方便。”阿妈说。
另一位阿妈竖起大拇指对着我们说:“你们修铁路的娃儿厉害,一转眼隧道通了,桥梁都架起来了。”
山脚下就是新建的成昆铁路复线,宋小宝在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村庄待了5个年头,游走于村里的每户人家。在铁路建设征地中一有空就跟当地村民拉拉家常,帮老乡们干点农活儿,指导种植技术,如今已经被村里亲切地称呼为“宝队”。
宋小宝出生于1987年,爷爷当过铁道兵、父亲也参过军,到他这一代他选择了读书,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成为一名工程建设者。在成昆铁路作业队担任5年队长的他,骨子里有股倔劲,也有革命军人的正气,用正直、担当、作为这三个词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
助人为乐、热情好客是同事对他的第一印象,干工作也总是冲在前。遇到专业技术上的难题,他经常会说“这都不是事”——哪怕不吃饭、研究至深夜,也要把这道技术难题给破解了。
“这个加深炮孔作业深度离标准差一点,通知施组人员,立刻重新施作加深炮孔。”“就差一点,应该没问题吧?”“差一点没问题?差一毫米都有问题!加深炮孔是为了探测隧道围岩情况,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寒来暑往,在隧道施工的3年间,他一直是这样严格要求施工中的一点一滴。
宋小宝所在的作业队周围有三个贫困村均处于大山深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雨季时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频发。在他的多次反映后,项目经理李旦合带领大家对这三个村庄进行了道路保畅恢复、危岩落石整治及防洪河堤修复工作,并出资近10万元对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此外,在宋小宝的建议下项目部还解决了安宁村、玉马山村、金凤村700亩农田灌溉和1000名村民的用水难题,为玉马山村修建20余口水窖,解决了玉马山村1500多名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青春正好就要尽力而为,做好本职工作,为百姓着想,为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趁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李旦合说。
天又黑了下来。月光下,不远处山上的炊烟袅袅升起,或许彝族阿妈正在制作着可口的晚餐。山脚下成昆铁路复线的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宋小宝他们正抢抓工期,为早日打通这条彝区致富铁路努力着。
黑夜中,机械轰鸣声或许是这个夜最美的音符。
凌晨3点,山谷又起风了,雨点落下,今夜防洪值班的宋小宝又要过一个不眠夜。
责任编辑:龚蓉梅
鲁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