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妈妈带我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前期充满了波折,但我们最终如期抵达了目的地贵州。十天的旅程,我们走过了雨后的高山茶园,梯田环抱的麻鸟苗寨;体验了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和苗族蜡染;在最美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徒步、探洞;在幽静的山谷中溯溪,在板寨红七军遗址感受黔山红迹;在贵州省博物馆拥抱历史的长河……
留给我最深刻的是麻鸟苗寨。麻鸟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是一个非常原生态、几乎没有游客的古老村寨。这里有一百多户人家,是苗族中的锦鸡分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的发源地。从丹寨县城出发,要近三个小时的车程。车在蜿蜒狭窄的山路上前行,两侧峰峦叠嶂,千亩梯田,层层叠叠的铺排,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装点着雄浑的大山。即使司机叔叔车技娴熟,可急转的山路十八弯,还是让我的心不禁捏把汗。当古老的麻鸟苗寨展现在眼前时,我忍不住惊呼:“这是人间仙境吧!”一栋栋传统吊脚楼木屋顺山势而建,寨子在郁郁葱葱的茂林之中,没有任何商业设施。鸡成群结队、悠闲地在石板路上溜达着,偶尔有只呆萌的小狗跑过。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在家门口玩玩具,身着传统服饰、带着发髻的老阿婆在屋檐下做手工活,古铜色的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妈妈说那是时光的痕迹。她们不太能听得懂普通话,但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都很友好,笑容是那么慈祥,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空气中都带着古树和青草的味道,走在高高低低的小路上,我们不自觉地降低了说话的音量,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黄昏的苗寨,吊脚楼陆续亮起了灯,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远处传来切菜炒饭的声音,群山都笼罩在落日晚霞之中。坐在院子里,我们和村主任一起吃饭,热情好客的苗家主人准备了丰富可口的饭菜,家养的黑猪肉,现摘的青菜,还有自酿的蓝莓酒……第一次体验这样淳朴的苗寨生活,热闹而亲切。
“华灯初向晚,良辰应如是。”夜晚,穿过一个架在树上的木梯,我们来到房顶上仰望星空,满天星斗中,北斗七星清晰可见,衬着青黛如墨的群山,感觉走进了童话世界。
第二天清晨,在村主任的召唤中,一走出屋的我们就被眼前的云海美景震惊了:山间梯田云雾缭绕,古老的吊脚木楼时隐时现,如仙境般美轮美奂,伴随着鸡鸣声,一缕阳光撒在若隐若现的梯田上,万物都在不紧不慢中醒来……这一幕如在画境中,美得摄人心魄。“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大概说的就是这样被遗忘的避世仙境吧!身着传统服饰的村主任,给我们讲解了作为蚩尤后代的锦鸡苗族的历史,展示了享誉苗疆的芦笙制作工艺和各种形式的芦笙,教我们吹奏芒筒。在村主任的鼓励下,我也与他的芦笙合奏一曲,原生态的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在这山中桃源,吃农家饭,夜宿苗家,真是难忘的体验。
蓝底白花,至简之色,至繁之美,这是苗族蜡染技艺的魅力所在。在蜡坊学习体验时,师傅就像布道者一样,很郑重地告诉我们:蜡染来自上古,是寨子留下的祖先记忆和文化图像,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蓝色来自植物板蓝根,经与石灰发酵形成“靛蓝”,蜡刀蘸取蜡液画于布料上,入水、多次浸染、脱蜡、晾晒等,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很重要,是一个十分需要耐心的过程。我在教室安静地做了一下午,沉浸在民族文化里,感受着这项古老的技艺,用蜡刀作画笔,画着心中的想象,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蜡染作品。纵使科技强大的今天,勤劳善良的染娘也依旧保持了最传统的手工方式做蜡染,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辅导我的一位年轻师傅的母亲就在蜡坊画了很多年,如今她也继承了妈妈的技艺,坚守着精神家园。蜡坊整整一面墙挂着几十位染娘的图片,并写道:“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我不仅深受感动,“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就是匠人精神吧!
几天麻鸟苗寨之旅,我好像住进了“向往的生活”。我在这里观风览俗、访礼问仪,感受他们淳朴自然的生活,体会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持,犹如走进一座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麻鸟苗寨之旅,真是不虚此行。
责任编辑:龚蓉梅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一(13)班 杨馥骏(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