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谈秋(散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生 李思怡(18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9月13日   10 版)

    视觉中国 供图

    很多人喜欢秋天,喜欢的理由不一一而谈,很多,无所不包。很多作家很爱谈秋,故都的秋,川端康成的秋,汪曾祺的秋,文字里的秋有百态。看过一篇情书,讲秋是贵仕,矜贵而穿金戴银。我想这很贴切,但秋天高不高矜不清楚,的确是华丽的,也如贵仕般得体。这形容出现的地方也很妙,有情人在秋日互通的信件,说明秋天的确是合适谈情的闲天,梧桐落叶里撑伞,在金的雨片中漫步,镜头过肩,慢动作一拉到底,情人会坠入爱河。

    秋天有许多合宜做的事情,比如喝茶、登高、收获之类,也有近几年流行起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类的说法。秋的颜色、气味、温度,确实勾起人许多的兴致和愿望——例如夏天,绿的热浪扭曲空气,出门像受烙刑,人只想吹些空调,然后倒在凉席上。秋天,这冷与热换季的时候,不是夏天的绿,冬天的白,作为两者调和的黄,确实有些暧昧,所以秋天要做什么,只能是‘合宜’,不是‘必须’,比不上夏必定乘凉,冬须得添衣。秋天的什么事,你若想做,去就好了。我认为秋天需要读书,因为季节凉快,能静心阅读,我家里人则认为秋夏相期,秋乃万物凋落前兆,需补阴、滋养、祛寒、健体,也很有道理。说不清必须和禁止,谁都可以依自己喜好做事,添多一件、穿少一件都没人置喙,这是秋独一份的自由。

    秋适合远足。炎暑不接,流莺取次,一切都懒仄仄漫无目的漂流的季节,蜗居的人们可以出行。随便披件衣服,正式不必,随意足够,然后出发吧。

    人有很多选择,因为秋是自由的:可以到乡野畎亩去,踩上软绵绵的田埂,像沿着一条溪流,看漫山遍野的金浪,顺着风流宕到天上。午后足矣,黄昏最佳,那时万辉齐映,熔金残阳,你可见群鸟乱飞,空中飘着燕雀之声,麦槌相击的声音,农人拖拉机远去的突突声。秋的赋格协奏里,天金地黄,万物丰飨;也可以去湖边,看蓬蓬的白芦苇,如沉默的烟火定格在池岸爆炸的霎时。白鹭穿行,大雁南飞,空气中有水的气息,复合了周边果林熟透的香气和泥土腥味,在鼻腔蔓延。此时有影子划过池面,间或一点,形成一串自大而小的涟漪,像小时候打水漂飞出的波纹,那是水鸟振翅的记号,烙在水面上,影已无踪,留水面一搅,记录其到此一游的历史。

    秋可以去的地方太多,秋所到之处,寂而不寥,浓而不艳,性如贵胄,举止体面,不会争先恐后蹦到你眼里,噼里啪啦像夏轻佻得可怕。也不像冬,无征兆地挂在窗边上,让你尝喷嚏咳嗽的滋味来宣告到来。至于秋呢,只需调动官能,待品出某夜全城泛着有无的桂味,你便知它来。

    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在秋,我总想起这句话。季节本无所谓孰优孰劣,但后来秋不自觉在我心中优越多分。思考很久,抛开冠冕堂皇,我想还是因为秋天有咸鸭蛋,流黄硕大的一个。剥开咬到蛋黄处,短暂咸涩后漉出鸭油,鲜美无匹,口齿留香。在别的季节,吃不到这种滋味。

    责任编辑:毕若旭 曹竞

故乡的胃和胃里的故乡(散文)
谈秋(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