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大杨最美兮(随笔)

泰山学院教师 王磊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9月20日   14 版)

    一

    每次回岛,父亲总会提醒我一句,得空了去看看杨老师。

    父亲读书不多,但是对“老师”尤为尊敬。每次班级周年聚会,他总是那伙上门邀请老师的主力之一。从小到大,父亲的嘴边也总是挂着那么一句:儿子,咱以后当个老师多好!

    故而,关于“老师”这个称谓,在我心底里一直埋藏着一颗难以言说的种子。

    研究生毕业后,我安安稳稳当了一名乡镇公务员,父亲虽不多说,但在不经意的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些许的遗憾。直到今年年初,为解决与妻子长期异地的问题,我调转到妻子任教的一所地方高校,从事行政工作,虽平时也被冠以“老师”的称呼,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还不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但我的父亲可没那么多考究,但凡见到亲朋好友,总是嘴咧起地笑着说道:“儿子与儿媳都是当老师的,在大学当老师呢!”对于父亲来说,在学校里工作的便就是“老师”了。

    今年暑假回岛,在家住了近一个月。刚回到家的当晚,父亲又特意叮嘱了我一句:得空了去看看杨老师。我却以刚回家准备好好休整几日为由敷衍搪塞了过去。

    直到返校前一日,父亲又一次提起,我就回了一句:“那么多年了,也许杨老师都不记得我了。”

    “记得,杨老师一直念叨你,我和你母亲碰见杨老师也有几回了,每次碰见,她都念叨你。”父亲说道。

    我淤滞了几秒,淡淡地回了父亲一句,“有机会,我会单独去看杨老师的。”

    二

    开学了,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教师节”。其实,每次的秋季开学总是如此。只不过,于我而言,这个被忽略整整五年的节日,又重新复归到了我的视野里,而在今年的这个节日里,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的恩师——“杨晓芳”老师。

    我至今尤清晰地记得,初一开学后不到一个月,父母四处托关系终于将我从菜园中学的普通班转到了创新班。创新班里的学生是全寄宿的,当时父母就拎着行李被褥,大包小包地带我到杨老师的办公室。

    杨老师问我:“你小升初考试,差嵊中多少分?”

    我低着头有些不甘地说道:“差1.5分!”

    “抬起头来,大小伙子,低着头干什么,自信点,就差那么点分数,说明你底子是不错的。到了一班就好好学,你看看你父母多不容易,努力为父母争口气,三年后咱再上嵊中!”杨老师鼓励道。

    我抬起头,第一次看到她的样子。那时的杨老师还很年轻,一副干练利落的样子,眼里放射出来的光带着一股子的锐气。

    当然,那一刻的对视,我读懂了她读懂了我的不甘。

    三

    干班主任,我觉得是这世上最吃力不讨好的活,尤其面对的是尚未成熟的学生,并且又担负着分流升学考核的巨大压力。初中,对学生来说就是人生的分水岭。尤其对我们小岛上的学生而言,没考上高中,就等于错过了神圣的大学殿堂,甚至一下子便会被削抹去了人生的很多选项。

    初一初二时,我们不理解,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布置那么多课后作业,让我们晚自习一刻都不敢停歇。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一下雨就霸占体育课,然后突击性开展随堂测试,弄得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在别的老师课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教室后门的小窗里,直接掐灭了我们开小差的心思。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亲自坐镇自修课,每批一份作业或试卷,就叫一个学生上来认领,亲自指导错题,直到真正会了为止。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早早便来巡视早自习,又总是等到我们十点寝室熄灯没有动静了,才回家休息。

    我们也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在假期里一一走访我们的学生家庭,亲自跟家长反馈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耳提面命地交代我们每一个人暑期里着重补习提升的知识点,让我们在假期里也不敢有所放松。

    ……

    我们不理解,有千万个不理解,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盯得我们那么紧,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绷着一张脸,不理解杨老师为何要将一道题反复讲解到全班无人敢错的地步,不理解杨老师怎么可以做到不顾家而全身心地陪伴我们……

    就是因为无数个“不理解”,年少无知的我们私底下给杨老师还取了一个“灭绝师太”的绰号。

    四

    初中三年,杨老师很少笑,以至于我们一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极害怕杨老师的,甚至与其他班同学提起杨老师,连他们也都是望而生畏的。

    印象中,杨老师只跟我笑过两次,也许就是杨老师的“笑”太难得了,故而记得是极为清晰的。

    一次笑,是在某个初二的一次晚自习。科学老师带着大伙当堂进行模拟考试。白天里我就感觉身体有些不适,题做到一半,便觉得头晕脑热,有气无力,便趴在桌上昏睡了过去。科学老师急忙从讲台上下来,询问我的状况,一摸我的额头,便知道我发高烧了,就立即叫同学去请杨老师过来。杨老师一到教室,便和科学老师一同扶着我赶赴县医院,等我吃了医生开的退烧药,躺在病床上开始输液了,杨老师才通知我的父母。等父母赶到医院看我时,杨老师又悄悄出去给我买了一碗刀削面,并跟我的父母说道:“吃过药,挂过针,就会感到饿了。”而我却跟杨老师和科学老师念叨:“老师,晚上的考试我肯定不及格了。”杨老师听了,不禁笑出了声,立即回了一句:“晚上这次考试,跟你科学老师商量了,就变成随堂作业了。等你好了,再来一场,放心,这场考试你躲不过去的。”话音刚落,大伙都笑了。

    另一次笑,是在初三第一次全县模拟统考,县里的三个初中全部都用同一份试卷,县教育局组织老师统一阅卷批改并进行全县排名。对于这次考试,杨老师是极为上心的,不仅仅是对自己三年辛勤付出的一次检验,更是让学生提升信心冲刺中考的一次激励。当然,这次考试全县前几名的学生还能直接保送市里高中就学,故而意义重大。三天的考试,一场接着一场,杨老师很少出现,顶多就在晚自习时巡查一番,但也绝口不提这次模考的事,我知道她是不想给我们太大的压力。

    考试结束了,每门课的老师拿着样卷开始分析试题对答案,当得知我英语、科学准确率都是班里第一时,杨老师立马在课间找到我,就问了我一句:“这次数学考试,最后一大题答案是多少?”我说了我最后得出的答案,杨老师手舞足蹈地笑了出来:“好,好!就是这个答案!差不离了!”最后,统考成绩下来了,我意外考了全年级第一,数学就扣了1分。后来全县排名出来了,所有代课老师都跟说我,我冲入了全县前十。那一刻,激动的泪水一下子涌出了我的眼眶。我记得杨老师后来单独将我叫到办公室,开心地说道:“当年就差1.5分,三年过去了,你证明自己了。嵊中先不考虑了,去市里好的高中吧!”

    三年前,杨老师读懂了我眼里的那份不甘,三年后,杨老师用全身心的付出让我和我的同学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五

    时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不语,但会让你慢慢去读懂一个人,去理解一个人的心;它不刻意,但会让你渐渐回味起一个人的温暖,感恩一个人的默默付出。

    15年后的这个久违的“教师节”,我想到杨晓芳老师,是一分的害怕,两分的愧疚,三分的温暖,四分的感恩。

    害怕是初中三年烙印在骨子里的那份对杨老师的敬畏;愧疚是我自己不成才不成器又不敢看望老师的忸怩;温暖是我三年里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注帮扶;感恩是我这一生竟能如此幸运遇到这样一位“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恩人师者。

    “一枚船锭,深扎海岛,只听风声,无关漂流。”这是浙江省第三届最美教师组委会给杨晓芳老师的颁奖词。恩师获此全省最美教师的殊荣,作为学生,那份发自心底的欢喜,溢于言表,但在看到杨老师领奖的视频照片时,她头上的那半片白发,让我不禁感慨:辛劳的杨老师,苍老了好多。

    1994年毕业后,杨晓芳老师便回到嵊泗岛教书,二十八年如一日,她就像扎根在礁石上的石艾草一样,任海风拍捶,却四季常青。杨老师的足迹踏遍了嵊泗的所有岛屿,竭尽全力,托起了海岛孩子灿烂光辉的美好人生。26年的班主任工作,她呕心沥血,以毕生心血致力于海岛教育,以满怀仁爱赋予了家乡的子弟。

    亲爱的杨老师,教师节快乐!莫着急老,待千万桃李汇成蹊,桃李要言大杨最美兮!

    责任编辑:谢宛霏

大杨最美兮(随笔)
蒲公英(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