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请对你的同学们再多一点点的耐心和爱吧。虽然他们有些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有时不好好写作业,让人焦头烂额。但是,他们是这世间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我总是悄悄在心里告诉自己。
他们看见我,会像小鸟一般雀跃,围着我叽叽喳喳,跟我分享班级里的趣事,说也说不完。
他们看到每一位老师,都会礼貌地行礼:“老师好!”
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奏唱国歌。
请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去成长,让他们去享受这宝贵的少年时光,而我,将努力守护他们、陪伴他们的七彩童年。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我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离不开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岁月荏苒,一路向前,只为美丽乡村的诗意和远方,这是父亲的初心。我从小跟着父亲走遍了乡间田野,看遍了农村的贫苦,有多少人无奈选择远出打工,留下一屋的孤寡老小,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也相对落后。扶贫先扶“智”,这是我选择加入研支团,是我投身西部、志愿支教的初心。
想起2020年,已成为大学生的我再次随父亲走进群山之中,看见乡下的村庄里,有着满满的年味,家家大门前贴的春联,都在夕阳的余晖中,喜气洋洋。春来暑往,秋收冬藏。我知道,有太多像父亲这样的基层干部,踩着一双水胶鞋,踏遍每寸泥土地,走遍每一个村庄。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他们或许无问西东,但是,是他们让村庄里更多的村民能过一个好年。
我明白,需要我做的还有很多。人生本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我想,我已准备好,接上父亲“脱贫攻坚”的接力棒,为祖国的“乡村振兴”教育事业贡献属于我的一份青春力量。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在支教服务地,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二重身份——支教教师。
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才知晓班主任的不易,从早操、晨读、午餐到教室卫生、晚自习、查寝全是同学们校园生活的一点一滴,琐碎的日常和操心的挂念,却是陪伴同学们成长的每一天……
每一天都似按了快进键,每一天的生活忙碌却也充实。一眨眼,这已是我来到四中的第285天,这285天里,我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我第一次体验了初为人师的辛苦与喜悦,也第一次体悟“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的含义。
这285天里,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历历在目,令我难忘——
是第一次上早读时,抬头看见太阳照射在校园对面的青葱山脉,绵延不绝;
是走在教学楼长廊上时,学生们的琅琅书声;
是第一次以新教师身份参加升旗仪式时,孩子们稚嫩又响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与孩子们一起奏唱国歌时,泪湿了眼眶。是孩子们的歌声,让我深深明白,站在我们身后的是祖国的“七八点钟的太阳”;
是第一次走在校园操场上,遇到的一个个纯真可爱的笑容小脸;
是第一次下晚自习时,低头俯视川流不息的清水江,潺潺而流。
9月10日,我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和队友共同遥望锦屏县天空上的圆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觉流下了思乡的第一滴泪。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当电影中的支教老师说,“听着他考上大学的话,我就觉得我这十年,值!”我动容地落下了泪水。
当我以研究生支教团老师的身份,每一次走进教室,看着教室里抬着头的一张张小脸,就觉得一切的一切真像一场梦。原来,为人师后,每天的开心之源就是亲历同学们的一点点进步。每当看到孩子们露出纯真的笑容时,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研支团与锦屏县的故事像清水江河水那样流淌,生生不息。
特邀编辑:董学仁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徐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