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织梦星际,传爱天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张超群 刘宇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8月27日   05 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团队与孩子们合影留念。作者/供图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自第一次仰望夜空,探索未知、遨游宇宙的梦想便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宇宙浩瀚无垠,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穿越银河系,但飞天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始终不渝地追求飞翔的梦想,不断前行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

    我们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团队,怀揣对志愿公益的热情,凭借航天专业的优势,走进北航社区,开始了这段充满“第一次”的科普之旅:第一次邀约航天专家,我们字斟句酌,力求提升授课的专业性;第一次设计互动环节,我们推敲再三,力图深挖授课的趣味性;第一次复盘授课内容,我们精细推演,力争保证授课的完备性……在科普活动开始前,无数次审阅授课资料,无数次调试实验器材,我们躬身科技创新、扎根启蒙沃土,用心讲好每一堂科普课程。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场馆+’赋能教学”的创新授课模式是本次科普活动的“神经中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团队坚持问题导向,深挖自身航空航天的科创优势,以前置课程为支撑、学科外延为拓展、科创实践为核心、精神引领为目标,打造“榫卯式”课程体系。坚持实地求知,整合场馆航空航天的资源优势,大手拉小手,与实物对话,将课堂搬进科研场馆,让孩子们在实地研学中感受科学与历史的沉淀。

    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唤醒了学生们心底的“求知神经”,老师的充分认可是团队的“神经递质”。我们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以生动的案例和互动体验,让每一处知识点变得生动易懂,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榫卯式”的课程体系。“孩子们探索科学世界,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社区詹老师的认可,深深鼓舞着我们在科普之路上挥旗奋进。

    在4天的相处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同行者。争做“航天引路人”,我们忘不了理论课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星辰,聆听火箭升空的奥秘;忘不了实践课中,孩子们手中翱翔着梦想,探索航模凌空的真知;忘不了科技馆内,孩子们心中充满着期待,追寻航天科技的足迹。我们相信,每一个实验都是一场探险,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段成长。这些怀抱梦想的孩子们,在科学的春风中,学会了以辩证的方法去思考,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

    离别时,一向内敛的郭同学眼含泪花,轻声问道:“老师,明年暑假你还来吗?我还想了解太空里的空间站、月球上的环形山、还有那些飞得比音速还快的战斗机……”一股暖流于心中泛起,我们知道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播下的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并且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更加坚定了普及航天知识的决心——引导并激励更多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让一颗颗纯真的心灵,在理想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夜晚,当孩子们进入梦乡,或许会梦到自己乘着飞船,穿越星际,去触摸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而这美丽的梦境,正是用爱与责任编织而成,我们的故事也将在星辰的见证下,赓续书写……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织梦星际,传爱天河
夏日里的一抹“志愿蓝”
心中有绿,脚下留青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