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年回外婆家,照常乘船渡过黄浦江,我随着涓涓江水从浦东流淌向浦西。江水挤着船,撵着我,无形地把我的身子晃来晃去,我像是跌入搅拌机一般晕头晕脑,寻不着江水的方向。有过十几年乘船经验的我,如今乘船照样毫无头绪地走马观花。
人群争着向前,冲撞着船舱,像滔滔浪花冲击着稍显破烂的悬崖峭壁。我只能模仿江流中缺少船桨的船只,挤到什么地方全靠运气。他们虽然无序,但是由于大家都在赶着向前,反而在混乱中形成一种没道理的井然有序。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在回家这件事上都是不敢懈怠的。舱门打开后,“终于可以回家”之类直白的话语陆陆续续远离了,只在回神的时候,才意识到船内已经只有我了。
“喵——”在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落,一只橘黄色的猫伸了个懒腰,打了个懒惰的哈欠,眯着黄宝石般的眼睛,抓着自己白花花的胡须。橘猫摆弄着左爪,大概是扮演着领队,正骄傲地招呼着我跟着它。一步,没关系,两步,重心不稳,橘猫呼噜噜瘫倒在地。
我刻意地不走橘猫粉嫩嫩的小爪留下的足迹,一步,没关系,两步,脚稳稳着地。“看来我还是不晕船。”话刚说完,我就依着本能扶着旁边的路障,朝地上呕吐出来。
“囡囡,今早侬(你)吃的是大饼油条啊。”一口浓浓的浦西腔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猪油缸里提炼出来的。外婆怎么知道我今天早上吃的是大饼油条?我看了看眼前犹如泥浆一般丑陋的呕吐物,脸立刻红透了。“看侬爹娘给侬喂的,要多吃有营养的食物点才能长高。走,跟外婆回家吃点好的。”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喵!”一旁被人忽视的橘猫,应该是气还未消,橘黄色的猫毛下透着粉红色,所有的愤怒与不甘都写在肚皮上。“咕噜咕噜。”橘猫饿了。
“来,咪咪,吃点猫粮。”外婆身边总会带着管够的猫粮,我也见怪不怪了,她是猫界“天使”,每只浦西的猫都向往外婆的小屋,那里是猫中“伊甸园”,无忧无虑,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它们自己的身材。被外婆投喂时,它们约定俗成地轻轻“喵呜”一声,表示尊重与感谢。
橘猫的叫声显然如同弄堂里响彻云霄的叫卖声,少了些尊重,看来它还不懂这里的规矩。当然,食物乃生存之本,橘猫还是乖乖地吃了这一地猫粮。后来,每次到外婆家,总能看到这只橘猫在和外婆撒娇,与现在的场景对比鲜明。
风推着我们回家。
袋子里,橘猫对我眨眨眼,挤挤眉,像一盏昏黄的灯散发着渺小的光。风确实单纯,被这只狡猾的猫骗了一手,把它神不知鬼不觉地塞进外婆的袋子,生怕这只橘猫无家可归。
我一路看着它,它倒是一路眯着眼,假装没看我。
结果一到地方,风再一次助它,把它从袋子里像果冻一样吸了出来。它立马精致地计算着自己左右腿的步距,高傲地看着“土著”猫们。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敢,它不顾身地跳进其它猫平时喝水的水盆里。盆底染上橘黄色,如果猫界有诗人,我想这橘猫定会强迫诗人把它形容成“日出时的太阳”。“土著”猫们也没什么反应,大不了让外婆再换水,对于像橘猫这般俏皮的猫,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路过的行人,大多是路过后再回头。橘猫听不懂人类的语言,沾沾自喜地认为人们在夸它。可惜它要失望了,人们只会感叹“好多猫啊”,而不是“好高贵的橘猫啊”,有时会有年幼的小孩童言无忌,向着身旁的母亲喊一句“那只橘猫好像沾湿的大拖鞋”。
外婆的小家藏在犄角旮旯处,还没养猫时,这里叫726弄。但有了这一群猫,便被街坊邻居亲切地赐名为“猫弄堂”。“噢呦,李阿姨梯梯(天天)吃‘地三鲜’,要命嘞。”这是外婆与邻居特殊的打招呼方式。老弄堂邻里挨得很紧,因此每到饭点,空气总是挂着油烟,外婆总是能猜出邻居今天吃什么。
“侬晓得伐(你知道吗)?今天搬来个外地人。”
“外地人?外地的怎么了,不都是人吗?”
“但他是外地的,作为我们的邻居总归有点……”我知道李阿姨对外地人有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我肚子里有无数反对李阿姨的话语,可密密麻麻的字眼儿竟然卡在喉咙里怎么都吐不出来。
李阿姨锅里的地三鲜焦了,外婆和猫屋的猫都捂紧了鼻子。乌黑的烟攀上发黄的墙壁,引诱着火焰嗞嗞作响。外婆翻进李阿姨家里,一瓢水接着一瓢水,直到缸里的清水干涸。这场火终于结束了吗?我只看到那乌烟瘴气染上青天,夜晚的天空无一例外地乌黑。外婆催我回家,在船上我常常想,天上还有没有闪烁的星星了。
有的人生来就带着偏见。李阿姨,有意或无意地像橘猫一样尽显本能,但丑态百出。橘猫不一定藏在犄角旮旯,但一定会在某个拐角处悄悄到来。
我晕船,于是闭上眼,想象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驱赶着傲慢与偏见。幻想着橘猫只是猫,人只是人。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上海浦东外国语学校东校学生 丁子涵(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