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秋华·荆楚(散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 鲁一天(19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03日   09 版)

    风乍起,吹过冻得有些发红的脸,猛然一回神,才发现已是深秋。

    在武汉,荆楚的平原与这里豪放而不拘小节的风格一般,这里的季节,也没有变温前细心的提示。夏与冬都来得很迅猛,不似昆明有高原的四季分明和成都于大盆地中的四季温和,武汉似乎没有春与秋,或是春与秋的过渡转瞬即逝,人们在温度的大起大落中迎来夏与冬的炎热与寒冷。然而,算一算日子,农历的9月末到10月初,的确是秋的时节。

    作为一个来武汉的四川人,除了被迫感受几乎全年在夏与冬交替的气候外,对秋的实际体验,也似乎是在短短两三周的长袖和外套交互中度过的。除此之外感受最深的,便是第一次去湖北省博物馆。进到曾侯乙的主展厅,大型青铜编钟耸立于眼前,3层高架依次散发深青色的厚重光泽,仿佛依旧有铿锵的争鸣还在回响,那宏伟的气势,穿过2000多年的岁月,将荆楚大地璀璨而盛大的文化以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回音呈现于现代人们的凝望,回响在每一位凝望过它的人心中。

    这种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大型青铜礼乐器是如此,荆楚大地的秋亦是如此。这些精美的青铜让人毫不费力地联想到欧阳子《秋声赋》中所描绘的“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作为青铜礼乐的编钟敲响有着青铜的音色,金属的乐调,其奏响的厚重、浑圆的音符似乎也符合荆楚大地上秋天给人的感觉,符合这里秋天有的肃杀、萧条的气质。现在回想起来,便忽然觉得释怀,或许这里的秋天本是如此。在酷暑还未彻底离开的某一天,突然敲响起金属铮铮的齐鸣音,令这温度因肃杀而骤降,而这股冷意又如音乐突然敲响那般让人猝不及防,使得远道而来的我把它误认成了冬。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篇中,大多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春眺江河,赞百芳;夏听虫鸣,赏池塘;冬迎雪寒,品梅香;而秋登楼阁,有惆怅。在荆楚一带,要说以诗篇而扬名四海的楼阁,莫过于黄鹤楼。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诗题《黄鹤楼》而名声大振,李白、王维、刘禹锡、孟浩然等唐人也留下过关于黄鹤楼的诗篇,随后历朝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或许正如余秋雨在《阳关雪》中所写那样: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在人们心中种下的,是对文化之地探索的渴望。而在中国古代,除了对黄鹤楼文化归属的追寻,大多数的迁客骚人初来此地,登上此楼的直观想法,怕是题诗而抒怀了。

    对于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来说,秋天与寂寥、愁苦的色彩是分不开的,后人于前人的文章中也时常看到言秋而悲的感慨,其缘由除了秋天自然规律中万物萧条的景象和由温转凉的气候给人带来的感触之外,还有许多文化与社会的影响。《秋声赋》中有写“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又与音乐中伤感的“商音”相联,秋天难免会让古代文人产生肃杀、悲凉之感。而临秋登楼,将“秋”与“登楼”两者结合而发的感慨不免也是要加倍的,难怪连刘禹锡也写下“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的诗句了。

    于是,黄鹤楼度过了历朝历代数不清的诗人的秋天,度过了“黄鹤楼前作重九,水精宫里过中秋”的杨万里的秋;度过了“黄鹤楼前草木黄,白云飞尽雁茫茫”的陈孚的秋;度过了“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的张居正的秋……这些秋天里的一篇篇诗文,逐渐成了一种种声音,如同盘旋的黄鹤,一代又一代在黄鹤楼上方回响。等到慕名而来黄鹤楼的人越来越多,黄鹤楼的名声也传的越来越远。等到黄鹤楼逐渐成了武汉的人文地标,逐渐融入荆楚大地的文化时,这些在黄鹤楼上方回旋的“黄鹤”,又纷纷飞落向这片人文的土地,飞入每一位来寻黄鹤楼的人的心中。然而历朝历代过去了,究竟是黄鹤楼成就了这些诗文,还是这些诗文成就了黄鹤楼,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秋天里的黄鹤楼是如此,秋天里的荆楚大地亦是如此,当文化的墨韵染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的季节才显露出不一样的灵动。秋天里的荆楚展示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几个月的气候,更是这片土地独属于这个季节的文化风韵。这样想时,吹着荆楚大地的冷冷秋风似乎也能感受到这里古老文化悠悠的回声了;这样想时,似乎对这片土地上秋的理解又深刻了几分。

    古楚八百年,听古青铜编钟的礼乐于百年秋天里金属铿锵的回鸣;名楼千年,看历代的诗文如黄鹤腾飞与盘旋般,在千年中的一个个秋天里,融进冷冷的秋风;往后,秋天里,秋风不息,华章不止!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秋华·荆楚(散文)
酒香浸透的时光(散文)
黄花不负秋(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