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落日的余晖映照郁江,水光潋滟万点金光摇曳多姿,在金波的一隅偶遇渔船上的渔夫撒网捕鱼,渔网展开如大雁排列,黑色的线条勾勒出规律的美感。
在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马来河如一条弯弯的银色飘带,自西向东流向翼王故里的达开水库。20世纪80年代,马来河的水清澈见底,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鲫鱼、黑鱼、塘角鱼、蓝刀鱼等是这片水域的常客。那些鱼儿没有环境污染、不喂鱼料、自然生长,因而肉质鲜美,口感细腻。
不经意间,童年的记忆里下河摸鱼的一幅幅生动画面,宛如城市的街灯,依次明亮起来,照亮记忆的心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伙伴们相约去村边的马来河摸鱼。我们带着自家的铁锹、簸箕和小桶,哼着歌儿出发了。那时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仿佛每一次伸手都能拿到生活的礼物,欢欢喜喜。河边,绿草茵茵,野花芬芳,微风轻扬,河水哗哗作响。我们迅速卷起裤腿,铁锹挖泥、切流河段、踏入河水中抽水,开始摸鱼。
抽水摸鱼并不轻松,需要耐心和技巧。我们站在河里,手持水桶、弯腰成镰刀状发力抽水,吧嗒吧嗒的水流声撞击河面,看着圈起的河面水位不断下降,偶有蓝刀鱼跃上水面,即使气喘吁吁,内心却是充满喜悦,期待白花花的鱼儿收入桶里。不一会儿功夫,水位低至脚踝,看到鲫鱼、鲤鱼、螃蟹顺着水流到脚下,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鱼的踪迹。有时候,明明看到一条鱼就在眼前,可伸手一抓,它却灵活地躲开了。特别是泥鳅,算是最狡猾的了,好不容易抓它到手上,它那滑溜溜的身体,五指稍微松点,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幸好,伙伴们带来抓泥鳅的“法宝”——竹钳子,看准泥鳅一抓一个准。每当抓到一条鱼或泥鳅时,我们都会欢呼雀跃,仿佛获得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短短一个多小时,水桶里翻腾的鱼儿、螃蟹和小虾足足有近20斤。
然而,下河摸鱼并不仅仅是为了抓到鱼。在那个过程中,我们更享受的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与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我们互相分享着摸鱼的技巧和心得,一起探讨着如何更好更快地捕捉到更多的鱼。
“你拿鲤鱼,他要鲫鱼……”伙伴们分好鱼虾之后,迎着灿烂的阳光,脚下生风奔回家里。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怎样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美味的佳肴呢?这本来是大人的事情,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长早出晚归,大多数10岁左右的伙伴们已经学会喂牲畜、挑水、煮饭和炒菜。土灶里的木柴燃起来,油盐、辣椒、生姜先下锅烧近一分钟,然后将清洗切好的鱼虾、豆豉放锅里翻炒3分钟,之后放适量清水焖煮8分钟左右,揭开锅盖倒上适量生抽搅拌翻炒几下,一盘香气四溢的水煮鱼就出锅了。肚子严重缺油的家人,在餐桌上,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这盘鱼肉。那细腻的肉质、鲜美、醇香的味道,刻骨铭心。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步入中年的我,已经无法再回到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但与当年的伙伴们谈起那段摸鱼的经历,大家忍不住都哈哈大笑,我知道那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在我的心中,那段记忆像一盏璀璨的霓虹,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像一朵春花,芬芳了我的岁月。
责任编辑:周伟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和平小学教师 陆寿贤(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