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与朝夕(散文)
于潇湉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24日 14版)
5月,我把一千个太阳给了一千片鳞,它们回赠我一条银镜般的大鱼。
鱼首在左,鱼尾在右,银灰色的大鱼鳞细细密密,覆我双手,滑溜溜的触感腻腻滑滑,时刻脱离。
5月,在一座叫日照的城,我的眼睛盯住它、胳膊托举它、双腿走向它、唇齿渴望它、鼻息嗅探它,只因它把旦与夕收入骨肉,抵达我,以“头鱼”的形式。
那时我没想到,一尾尾只在挪威的寒冷水域生长的三文鱼,有朝一日会到日照黄海定居,直到我看到了深蓝一号。
巨大的姜黄色矩形网箱,有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是一个浮在海面上的放大版蜂巢。正如冰山只在水面露出三分之一,水下还有相当于12层楼高的部分,深深浸入冷水团,30万尾三文鱼同时吐泡,发出抽条儿的哔哔啵啵声。
成长,对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残酷的巡礼。一尾鱼,从生到死,自行巡游,只能沿着既定路线。深度、盐度、广度,是大海的经纬,洋流、浪涌、水团,是大海操纵的木偶。一尾鱼就是一种人,只能被他家乡的食物、周边的环境喂养。一片海就是一栋楼,若把海按深度切片,形似楼层,楼上的住户(海中居民)固定,上下迁移是危险的,因海水的压强,越往下,精致的骨骼越难承其重,因此它们决不能随意串门,洄游变成某些鱼的特权。
三文鱼是为数不多的洄游鱼种,剥除层层意义,它们的一生可浓缩成必须而悲壮的一跃。于淡水中繁育,赴大洋巡游成长,成熟后,再回到出生地产卵。洄游途中,猎人密布,熊群觊觎,三文鱼们用力摆动鱼腹(那是餐桌上饕餮之客重金购买的一块肉),让生死壮阔寄于这块肌肉的一跃又一跃。
跃升,是它们做的最多的动作。跃过逆流之河,跃过沟壑险滩,跃过道道瀑布,跃过熊齿鹤喙,它们是鱼儿中的骏马、脱兔、飞鹿,湿淋淋的鱼尾剪开丰沛的水汽,空中印下一道道抛物线。产卵后,目光再无着落,基因里再无任务,三文鱼默默死在出生的地方。
那是远方,先祖的一生。喜冷畏暖的三文鱼,在温暖的黄海水域安居,是因为冷水团。在水下仅位于海面下二三十米的地方,有山东省那么大的冷水团,乃是巨大的洼地,冬季,冷水残留在那里。30万尾三文鱼苗,被怀抱于中。
鱼苗像一根挑着灯笼的棍子,一根细长脊柱、一个硕大橘红色的肚子。这些自小在网箱中生长的小鱼,从此不必再洄游,终其一生,在黄海的冷水团里从生到死、度过一生。它们可有乡愁?无需拼命一跃,是否也觉遗憾?鱼儿们私语、吐泡、进食、眠去,我看到的是一个物种无知无畏的演化,是海无声无息的吐纳,是人类生产力的跨越。
当“耕种”鱼群的人们举起头鱼,银色的身体,宛如硬币拼起,亮而圆的鳞片,流动着光。一片鳞,就有一片浪的颠簸,有一艘艘渔船的穿梭,有一个个人的寄托,有一双双手日复一日选苗、投饵、分缸、下网。
被海风侵蚀的手,从船上来到岸上,于是有了街边随处可见的三文鱼专卖店。这怎么不能算日照特产之一呢?
海里不止有三文鱼,还有人鱼。
人们从各地而来,拿着铲子、戴着太阳帽,操着各地方言,在沙滩上挖掘,在浪里颠簸。
阳光在这里从无吝啬,自天空倾泻,注入沙滩,沙滩上覆盖细密的金粉,落在手心、覆盖脚心,也落在近千年的滔滔时光中。站在这时光之雨里,站在东夷小镇边的龙神庙前,我看到影影绰绰、刀光剑影,隔着木质展板,清晰的呼喊声、怦怦的心跳声,都仿佛来自遥远时空,来自那场发生在宋金之间的海战。
这座龙神庙,始建于宋代之前,最初叫龙祠、龙王庙,自古就是渔民避风、求雨、烧香、祈愿之地。天遂人愿,风向转换,三千宋军以霹雳炮、猛火油柜等火器,夜袭金军舰船。金国水军措手不及,葬身火海。后来,宋朝廷加封石臼龙王为“佑顺侯”,赐匾额“威济庙”。自此,这座龙王庙更名为龙神庙。
中国一万八千公里大陆海岸线,龙王庙很多,但被帝王赐封的,只有这一座。
鼻尖传来熟悉的腥味,也是千百年来海边同样的气息,阳光、海水、涌浪、船舶、铁锚、旗帜,一段历史被唤醒,同一片土地,船照旧来去,承托它们的,是承载着荣辱的汤汤时光之河。
下班高峰期,几个骑电动车的姑娘迎面而来。电动车小巧灵活地在车道旁行驶,无意争抢,似只做点缀。骑车的姑娘想到能早点到家,浮现出笑意。一个在笑,两个在笑,我遇到的每一个行路人都在笑。当时我正从另一个城市赶来,那个城市滚筒洗衣机般的噪音还挥之不去,在这里撞上无声笑容,令人心头一震。
我收藏他们的笑容,回到居住的公寓,用声音提取楼下的烟火气。晚上6点半左右,下边开席了。一个一个圆墩墩的小桌展开,随地放置,围几个马扎,周围的居民就开始聚餐了。酒水、茶水,滴答滴答灌注到他们的身体里,酒瓶子哗啦啦一响,满桌的鲜,鲳鱼、黄花、虾虎、蛤蜊、蟹子、八带,不需要过多烹饪,只要上锅蒸,锅盖上蒸汽分出鲜和美几条小径。主食是海沙子面,一种来日照前只耳闻过的美食。每当我向外地人推荐,总有人震惊地问:真的吃沙子吗?我笑着卖弄:“海沙子”是一种贼小的蛤,幼苗小得如同沙子,渔民们就这么叫。于淤泥中挖取,淘洗、下锅,熬卤汁,最后摘几片韭菜叶,汤汁滚烫而浓稠,用它下面,手擀面,粗而韧,一捞起来,汁水淋漓,吮吸进身体里,于是,海货的前世今生,全部系于此——是绿茶茶垄上的朝露,是竹洞天的清冽雾气,是樱桃苹果的酸甜,是黑陶于火中淬炼的地气,是饭菜,是母亲的手,是父亲呼出的烟草味,是公交车喊着“左(右)拐,请注意”,是孩童跑向家门,鞋子“吧嗒吧嗒”。一口海货,大约浓缩着日照人留恋的一切。
日照的朋友说,这不过是村里晚上出来消夏的升级版。以前家家户户吃完晚饭都要拿着马扎、蒲扇,出来唠唠家常,树下杀几盘棋,城市的楼房消解了乡土气息,但人和人的距离不能远。满街聚餐的餐桌,像是流水席,有时竟能将我看呆,从而升起一种想要加入的愿望。
让我们回到八百年前,那场海战结束后,一个士兵回到街头小酒馆,听见了风帆的震颤,那是炮舰在呼唤着他去征服星辰大海,可在家人邻里的招呼下,他折回了那个充斥着海腥味的小馆子,此后度过了悠然的一生,再无人看破他心中的英雄梦。
责任编辑:周伟
5月,我把一千个太阳给了一千片鳞,它们回赠我一条银镜般的大鱼。
鱼首在左,鱼尾在右,银灰色的大鱼鳞细细密密,覆我双手,滑溜溜的触感腻腻滑滑,时刻脱离。
5月,在一座叫日照的城,我的眼睛盯住它、胳膊托举它、双腿走向它、唇齿渴望它、鼻息嗅探它,只因它把旦与夕收入骨肉,抵达我,以“头鱼”的形式。
那时我没想到,一尾尾只在挪威的寒冷水域生长的三文鱼,有朝一日会到日照黄海定居,直到我看到了深蓝一号。
巨大的姜黄色矩形网箱,有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是一个浮在海面上的放大版蜂巢。正如冰山只在水面露出三分之一,水下还有相当于12层楼高的部分,深深浸入冷水团,30万尾三文鱼同时吐泡,发出抽条儿的哔哔啵啵声。
成长,对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残酷的巡礼。一尾鱼,从生到死,自行巡游,只能沿着既定路线。深度、盐度、广度,是大海的经纬,洋流、浪涌、水团,是大海操纵的木偶。一尾鱼就是一种人,只能被他家乡的食物、周边的环境喂养。一片海就是一栋楼,若把海按深度切片,形似楼层,楼上的住户(海中居民)固定,上下迁移是危险的,因海水的压强,越往下,精致的骨骼越难承其重,因此它们决不能随意串门,洄游变成某些鱼的特权。
三文鱼是为数不多的洄游鱼种,剥除层层意义,它们的一生可浓缩成必须而悲壮的一跃。于淡水中繁育,赴大洋巡游成长,成熟后,再回到出生地产卵。洄游途中,猎人密布,熊群觊觎,三文鱼们用力摆动鱼腹(那是餐桌上饕餮之客重金购买的一块肉),让生死壮阔寄于这块肌肉的一跃又一跃。
跃升,是它们做的最多的动作。跃过逆流之河,跃过沟壑险滩,跃过道道瀑布,跃过熊齿鹤喙,它们是鱼儿中的骏马、脱兔、飞鹿,湿淋淋的鱼尾剪开丰沛的水汽,空中印下一道道抛物线。产卵后,目光再无着落,基因里再无任务,三文鱼默默死在出生的地方。
那是远方,先祖的一生。喜冷畏暖的三文鱼,在温暖的黄海水域安居,是因为冷水团。在水下仅位于海面下二三十米的地方,有山东省那么大的冷水团,乃是巨大的洼地,冬季,冷水残留在那里。30万尾三文鱼苗,被怀抱于中。
鱼苗像一根挑着灯笼的棍子,一根细长脊柱、一个硕大橘红色的肚子。这些自小在网箱中生长的小鱼,从此不必再洄游,终其一生,在黄海的冷水团里从生到死、度过一生。它们可有乡愁?无需拼命一跃,是否也觉遗憾?鱼儿们私语、吐泡、进食、眠去,我看到的是一个物种无知无畏的演化,是海无声无息的吐纳,是人类生产力的跨越。
当“耕种”鱼群的人们举起头鱼,银色的身体,宛如硬币拼起,亮而圆的鳞片,流动着光。一片鳞,就有一片浪的颠簸,有一艘艘渔船的穿梭,有一个个人的寄托,有一双双手日复一日选苗、投饵、分缸、下网。
被海风侵蚀的手,从船上来到岸上,于是有了街边随处可见的三文鱼专卖店。这怎么不能算日照特产之一呢?
海里不止有三文鱼,还有人鱼。
人们从各地而来,拿着铲子、戴着太阳帽,操着各地方言,在沙滩上挖掘,在浪里颠簸。
阳光在这里从无吝啬,自天空倾泻,注入沙滩,沙滩上覆盖细密的金粉,落在手心、覆盖脚心,也落在近千年的滔滔时光中。站在这时光之雨里,站在东夷小镇边的龙神庙前,我看到影影绰绰、刀光剑影,隔着木质展板,清晰的呼喊声、怦怦的心跳声,都仿佛来自遥远时空,来自那场发生在宋金之间的海战。
这座龙神庙,始建于宋代之前,最初叫龙祠、龙王庙,自古就是渔民避风、求雨、烧香、祈愿之地。天遂人愿,风向转换,三千宋军以霹雳炮、猛火油柜等火器,夜袭金军舰船。金国水军措手不及,葬身火海。后来,宋朝廷加封石臼龙王为“佑顺侯”,赐匾额“威济庙”。自此,这座龙王庙更名为龙神庙。
中国一万八千公里大陆海岸线,龙王庙很多,但被帝王赐封的,只有这一座。
鼻尖传来熟悉的腥味,也是千百年来海边同样的气息,阳光、海水、涌浪、船舶、铁锚、旗帜,一段历史被唤醒,同一片土地,船照旧来去,承托它们的,是承载着荣辱的汤汤时光之河。
下班高峰期,几个骑电动车的姑娘迎面而来。电动车小巧灵活地在车道旁行驶,无意争抢,似只做点缀。骑车的姑娘想到能早点到家,浮现出笑意。一个在笑,两个在笑,我遇到的每一个行路人都在笑。当时我正从另一个城市赶来,那个城市滚筒洗衣机般的噪音还挥之不去,在这里撞上无声笑容,令人心头一震。
我收藏他们的笑容,回到居住的公寓,用声音提取楼下的烟火气。晚上6点半左右,下边开席了。一个一个圆墩墩的小桌展开,随地放置,围几个马扎,周围的居民就开始聚餐了。酒水、茶水,滴答滴答灌注到他们的身体里,酒瓶子哗啦啦一响,满桌的鲜,鲳鱼、黄花、虾虎、蛤蜊、蟹子、八带,不需要过多烹饪,只要上锅蒸,锅盖上蒸汽分出鲜和美几条小径。主食是海沙子面,一种来日照前只耳闻过的美食。每当我向外地人推荐,总有人震惊地问:真的吃沙子吗?我笑着卖弄:“海沙子”是一种贼小的蛤,幼苗小得如同沙子,渔民们就这么叫。于淤泥中挖取,淘洗、下锅,熬卤汁,最后摘几片韭菜叶,汤汁滚烫而浓稠,用它下面,手擀面,粗而韧,一捞起来,汁水淋漓,吮吸进身体里,于是,海货的前世今生,全部系于此——是绿茶茶垄上的朝露,是竹洞天的清冽雾气,是樱桃苹果的酸甜,是黑陶于火中淬炼的地气,是饭菜,是母亲的手,是父亲呼出的烟草味,是公交车喊着“左(右)拐,请注意”,是孩童跑向家门,鞋子“吧嗒吧嗒”。一口海货,大约浓缩着日照人留恋的一切。
日照的朋友说,这不过是村里晚上出来消夏的升级版。以前家家户户吃完晚饭都要拿着马扎、蒲扇,出来唠唠家常,树下杀几盘棋,城市的楼房消解了乡土气息,但人和人的距离不能远。满街聚餐的餐桌,像是流水席,有时竟能将我看呆,从而升起一种想要加入的愿望。
让我们回到八百年前,那场海战结束后,一个士兵回到街头小酒馆,听见了风帆的震颤,那是炮舰在呼唤着他去征服星辰大海,可在家人邻里的招呼下,他折回了那个充斥着海腥味的小馆子,此后度过了悠然的一生,再无人看破他心中的英雄梦。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