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科幻小说)
越子诚(22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24日 14版)
越元刚探出头,脸上就结结实实挨了一巴掌。
父亲收回了手,也抽出了越元最后一丝贪玩的心思,家里的木质窗框在晌午的风中轻声呼吸着,直到父亲将紧锁的房门打开,他才堪堪将窗子扣了回去。
父子俩相处的时光并不长,毕竟高校的事情很忙,他经常说实验室里的农作物会看腻,但一回家乡就总想下农田,组里的研究生都很聪明,但偶尔也想念家里的笨小子。
越元心想,得了吧,装作要离开的样子然后守在窗子旁边,想看看儿子会不会偷溜出去玩,这显然是一个“奸计”,不带一点儿感情。
“今年过年回来吗?”
“可能有别的安排,我尽量吧。”
“那我去看你。”
“没事,我一个人就挺好的。”
……
那是越元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多是通讯为主。越元在假期结束后回到家乡省城上学,毕业后去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关于这一点他和父亲一直有所分歧,父亲总是觉得人工智能会让人变得懒惰。
确实,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的观点,人到中年仍在他的温室大棚里奋斗着,脚下的红土地像碾碎的蜡笔,儿时的记忆一直延伸至越元的家乡,那是长江以南漫长的丘陵,那里也有这样的颜色。年幼时,他见过父亲下田,厚重的雨靴,长袖长裤绑在一起,这些是冬末的遗产,在插秧者的身上一直滞留到初春。
读高中的时候不能用手机,所以时常会收到父亲寄的信,信就像两人之间的中继卫星,将电磁波转换成具象的乡愁。父亲始终强调自己一个人的快乐,但认为越元一个人在学校一定不快乐,所以反复强调他要多交朋友,并附上一笔钱,让他请同学吃零食。
大学里越元也时常谈及他,同学都很好奇这个农学家父亲。在越元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定要亲自实验,亲自到棚里去。但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站在学校天台上,越元眺望着高悬的夜空,所有万亿光年外的星星精密地排列,而在不可见之处,人类的轨道卫星及空间站像一座座浮动的岛,而他是陆地唯一的岗哨。
“父亲节我给我爸送了个按摩椅,他可喜欢了。”
“我请我爸吃了顿饭,爷俩不兴送礼。你呢,越元。”
“我爸那里……我不知道送什么。”
他脑海中浮现父亲的身影,不是在长江南边的故乡,而是在更远处,远到2.25亿公里之外。那是一颗荒芜的星星,上面有沙尘暴和粗粝的土壤,父亲穿着比下田时还要厚重的宇航服,跋涉在荒凉沉寂之处。
地球与火星,通过中继卫星的传递需要15分钟,以至于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两人之间的交流依旧像写信一样,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单方面的叙述,更多要借助新闻的补充。
“家园一号”在那里已落成两年,父亲作为第一批登陆的学者需要5年左右的服务期。当初计划招募的时候,肯定是人家说会比较孤独,除了同行工程师谁也见不到,父亲就大声喊着“我一个人就挺好”光荣上舰了。
时间被引力潮汐拉扯成一根飞速流逝的细线,转瞬越元也成了公司的首席研究员。偶尔他会忽然想起家乡,那里的房子空荡荡的,或许也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智能体的发展超乎想象,已经完全可以智能化和机械化火星大棚运营和地质检测,第一批先遣军要被提前召回了。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灾难的报道,即便卫星已预警,可突如其来的风暴仍然令人始料不及,一批正在远处作业的队伍没能回到站点,漆黑的沙尘暴裹挟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将站点外的一切山陵重新分配,只留下废墟般的大棚和一望无际的荒芜。
越元的父亲就在那支队伍之中。
博尔赫斯写道,“夜色成了受损万物溢出的血液”,火星上便是如此,墨色倒悬于上空,接驳处红色在地表上流淌,像难以驯服的猛兽一般,短暂地蛰伏,恢复宁静。
直到两年后有新人踏足这里。“家园一号”的所有人员早已经撤离,更全面的智能系统重新覆盖上地表,红色的涡旋中屹立了一块银白的礁石。
整理先前的研究记录时,宇航员发现了日志中一个特别的存档,其中记载着某位专家这几年通讯中所有的承诺,包括降落了要带儿子回家乡多住两天,跟儿子学习怎么用AI软件……
宇航员默默地收拾好一切回到站点,舷桥旁的工程师看到他回来,便立刻迎了上去。
“明天我们队就去下个站点了,也麻烦越元你独立负责近期的收尾验收工作,期待同你会合。”
“没问题,我一个人很好。”
越元摘下厚重的头盔,流银包裹着巨大的机械结构,这里的所有窗子的气密性都极佳,丝毫不会像儿时的木屋一样,推开就能逃跑。
火星是一间密室,一场漫长的告别被锁于其中,只不过这次站在门外的是越元。
父亲的事业尚未完成,那么和父亲的告别便没有结束,这场长达数年的告别,沿着故土一直蔓延,在宇宙零下270摄氏度的冰冷中一如既往。
越元望向深邃的宇宙,旋即转头看向登陆舱,关于之前父亲节礼物的问题,他此刻已有答案,手中握了握拳,然后朝着生态区的位置轻声念道:
“家园二号,启动。”
责任编辑:周伟
越元刚探出头,脸上就结结实实挨了一巴掌。
父亲收回了手,也抽出了越元最后一丝贪玩的心思,家里的木质窗框在晌午的风中轻声呼吸着,直到父亲将紧锁的房门打开,他才堪堪将窗子扣了回去。
父子俩相处的时光并不长,毕竟高校的事情很忙,他经常说实验室里的农作物会看腻,但一回家乡就总想下农田,组里的研究生都很聪明,但偶尔也想念家里的笨小子。
越元心想,得了吧,装作要离开的样子然后守在窗子旁边,想看看儿子会不会偷溜出去玩,这显然是一个“奸计”,不带一点儿感情。
“今年过年回来吗?”
“可能有别的安排,我尽量吧。”
“那我去看你。”
“没事,我一个人就挺好的。”
……
那是越元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多是通讯为主。越元在假期结束后回到家乡省城上学,毕业后去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关于这一点他和父亲一直有所分歧,父亲总是觉得人工智能会让人变得懒惰。
确实,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的观点,人到中年仍在他的温室大棚里奋斗着,脚下的红土地像碾碎的蜡笔,儿时的记忆一直延伸至越元的家乡,那是长江以南漫长的丘陵,那里也有这样的颜色。年幼时,他见过父亲下田,厚重的雨靴,长袖长裤绑在一起,这些是冬末的遗产,在插秧者的身上一直滞留到初春。
读高中的时候不能用手机,所以时常会收到父亲寄的信,信就像两人之间的中继卫星,将电磁波转换成具象的乡愁。父亲始终强调自己一个人的快乐,但认为越元一个人在学校一定不快乐,所以反复强调他要多交朋友,并附上一笔钱,让他请同学吃零食。
大学里越元也时常谈及他,同学都很好奇这个农学家父亲。在越元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定要亲自实验,亲自到棚里去。但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站在学校天台上,越元眺望着高悬的夜空,所有万亿光年外的星星精密地排列,而在不可见之处,人类的轨道卫星及空间站像一座座浮动的岛,而他是陆地唯一的岗哨。
“父亲节我给我爸送了个按摩椅,他可喜欢了。”
“我请我爸吃了顿饭,爷俩不兴送礼。你呢,越元。”
“我爸那里……我不知道送什么。”
他脑海中浮现父亲的身影,不是在长江南边的故乡,而是在更远处,远到2.25亿公里之外。那是一颗荒芜的星星,上面有沙尘暴和粗粝的土壤,父亲穿着比下田时还要厚重的宇航服,跋涉在荒凉沉寂之处。
地球与火星,通过中继卫星的传递需要15分钟,以至于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两人之间的交流依旧像写信一样,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单方面的叙述,更多要借助新闻的补充。
“家园一号”在那里已落成两年,父亲作为第一批登陆的学者需要5年左右的服务期。当初计划招募的时候,肯定是人家说会比较孤独,除了同行工程师谁也见不到,父亲就大声喊着“我一个人就挺好”光荣上舰了。
时间被引力潮汐拉扯成一根飞速流逝的细线,转瞬越元也成了公司的首席研究员。偶尔他会忽然想起家乡,那里的房子空荡荡的,或许也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智能体的发展超乎想象,已经完全可以智能化和机械化火星大棚运营和地质检测,第一批先遣军要被提前召回了。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灾难的报道,即便卫星已预警,可突如其来的风暴仍然令人始料不及,一批正在远处作业的队伍没能回到站点,漆黑的沙尘暴裹挟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将站点外的一切山陵重新分配,只留下废墟般的大棚和一望无际的荒芜。
越元的父亲就在那支队伍之中。
博尔赫斯写道,“夜色成了受损万物溢出的血液”,火星上便是如此,墨色倒悬于上空,接驳处红色在地表上流淌,像难以驯服的猛兽一般,短暂地蛰伏,恢复宁静。
直到两年后有新人踏足这里。“家园一号”的所有人员早已经撤离,更全面的智能系统重新覆盖上地表,红色的涡旋中屹立了一块银白的礁石。
整理先前的研究记录时,宇航员发现了日志中一个特别的存档,其中记载着某位专家这几年通讯中所有的承诺,包括降落了要带儿子回家乡多住两天,跟儿子学习怎么用AI软件……
宇航员默默地收拾好一切回到站点,舷桥旁的工程师看到他回来,便立刻迎了上去。
“明天我们队就去下个站点了,也麻烦越元你独立负责近期的收尾验收工作,期待同你会合。”
“没问题,我一个人很好。”
越元摘下厚重的头盔,流银包裹着巨大的机械结构,这里的所有窗子的气密性都极佳,丝毫不会像儿时的木屋一样,推开就能逃跑。
火星是一间密室,一场漫长的告别被锁于其中,只不过这次站在门外的是越元。
父亲的事业尚未完成,那么和父亲的告别便没有结束,这场长达数年的告别,沿着故土一直蔓延,在宇宙零下270摄氏度的冰冷中一如既往。
越元望向深邃的宇宙,旋即转头看向登陆舱,关于之前父亲节礼物的问题,他此刻已有答案,手中握了握拳,然后朝着生态区的位置轻声念道:
“家园二号,启动。”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