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人的坚持(散文)
刘皓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11日 02版)
![](../../../pic/202502/11/15d6d6e5-cafa-4e97-90a7-c8c9de8fe096.jpg)
于都人应该都是真诚,善良,认准一件事就会坚持到底的。不然,周敦颐怎么会在于都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呢。
周敦颐在于都待的时间不长,宋嘉佑八年五月,周敦颐任虔州通判,应友人之邀来到于都,在罗田岩,他留下了《爱莲说》,他怎么会在这个地方留下这么一篇旷世文章呢?或许,是于都人的魅力让这样的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话语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着后世人的心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千古流传的佳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于都人精神的内核,也成为了中国士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写照。
于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周敦颐的到访,为于都注入了理学的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田。他们身处纷扰的世俗,却心怀高远的理想,保持着一份超然物外的清高与纯洁。这种精神,就像莲花一样,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与高雅,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
于都人,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底蕴,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于都地处江南,水系发达,不仅有莲花,还有莲花山。莲花的精魄融入了于都人民的精神谱系之中。他们崇尚简朴、勤勉,注重家风、家教,强调诚信、正义。
在于都的大街小巷,你总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氛围。无论是老者的言传身教,还是孩童的耳濡目染,都让人深刻体会到于都人民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内心坚守的重视。
在《爱莲说》的熏陶下,于都人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谢宝金在毛泽民的建议下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时,不会想到他将背着一台发电机走两万五千里到中国的大西北去;也不会想到,他和护送这台发电机的128名战友为了这台发电机将面对什么样的艰辛。他只知道,要把这台发电机保护好,中央红军要通过这台发电机联系部队,监听敌情,指挥作战。最后到达延安的,除了这台发电机,这支128人的队伍只剩下谢宝金、段九长、钟起汉。那台他们用生命护送的发电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安静地等着世人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谢宝金、段九长完成了任务,还在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于都,将赫赫战功隐藏起来,成为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让人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不仅仅存在纸面上。
男人的坚持让人热血沸腾,女人的坚持让我们感叹不已。
段桂秀,童养媳,还在襁褓中就被送到了婆家。幸运的是,养她做儿媳的一家人对她很好,大她7岁的小丈夫王金长把她当妹妹一样,她在婆家生活很快乐。
她希望快点长大,好和她的金长哥哥结婚,给他生娃。
她想,一定会和金长哥哥一生一世的。
1934年10月17日夜,参加了红军的金长哥哥要随大部队转移了,在于都河边,他们相互告别,嘱咐对方要照顾好自己。
金长哥哥以为他很快就回来,红军是战无不胜的,转战只是为了保护家乡,守护妻子。她也以为他很快会回来,这不是他的第一次离开,以前的分别总会在不长的时间就再见。
他们没想到,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告别,这是一次长达90年的等待。
段桂秀等来了于都解放,也等来了她金长哥哥牺牲的消息。她不信,这么一张烈士证就把她的金长哥哥带走了?她还要等,她要等到金长哥哥回来。她在家里守着婆婆,照顾家里,背石灰、帮人做饭,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她没有忘记她的金长哥哥,她还在盼着他。
现在,107岁的段桂秀接受了金长哥哥牺牲的事实,但还在用余生守望着丈夫保卫的土地,她和过继来的儿子生活,孙女也长大了,一家人和和睦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庭的支柱,但她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于都人在征程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她的故事,如同一朵绽放的莲花始终保持着那份纯洁和高雅。
于都的精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当我们回望过去,那些曾经在于都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牺牲过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于都人的坚持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坚持。
责任编辑:周伟
![](../../../pic/202502/11/15d6d6e5-cafa-4e97-90a7-c8c9de8fe096.jpg)
于都人应该都是真诚,善良,认准一件事就会坚持到底的。不然,周敦颐怎么会在于都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呢。
周敦颐在于都待的时间不长,宋嘉佑八年五月,周敦颐任虔州通判,应友人之邀来到于都,在罗田岩,他留下了《爱莲说》,他怎么会在这个地方留下这么一篇旷世文章呢?或许,是于都人的魅力让这样的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话语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着后世人的心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千古流传的佳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于都人精神的内核,也成为了中国士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写照。
于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周敦颐的到访,为于都注入了理学的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田。他们身处纷扰的世俗,却心怀高远的理想,保持着一份超然物外的清高与纯洁。这种精神,就像莲花一样,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与高雅,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
于都人,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底蕴,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于都地处江南,水系发达,不仅有莲花,还有莲花山。莲花的精魄融入了于都人民的精神谱系之中。他们崇尚简朴、勤勉,注重家风、家教,强调诚信、正义。
在于都的大街小巷,你总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氛围。无论是老者的言传身教,还是孩童的耳濡目染,都让人深刻体会到于都人民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内心坚守的重视。
在《爱莲说》的熏陶下,于都人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谢宝金在毛泽民的建议下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时,不会想到他将背着一台发电机走两万五千里到中国的大西北去;也不会想到,他和护送这台发电机的128名战友为了这台发电机将面对什么样的艰辛。他只知道,要把这台发电机保护好,中央红军要通过这台发电机联系部队,监听敌情,指挥作战。最后到达延安的,除了这台发电机,这支128人的队伍只剩下谢宝金、段九长、钟起汉。那台他们用生命护送的发电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安静地等着世人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谢宝金、段九长完成了任务,还在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于都,将赫赫战功隐藏起来,成为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让人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不仅仅存在纸面上。
男人的坚持让人热血沸腾,女人的坚持让我们感叹不已。
段桂秀,童养媳,还在襁褓中就被送到了婆家。幸运的是,养她做儿媳的一家人对她很好,大她7岁的小丈夫王金长把她当妹妹一样,她在婆家生活很快乐。
她希望快点长大,好和她的金长哥哥结婚,给他生娃。
她想,一定会和金长哥哥一生一世的。
1934年10月17日夜,参加了红军的金长哥哥要随大部队转移了,在于都河边,他们相互告别,嘱咐对方要照顾好自己。
金长哥哥以为他很快就回来,红军是战无不胜的,转战只是为了保护家乡,守护妻子。她也以为他很快会回来,这不是他的第一次离开,以前的分别总会在不长的时间就再见。
他们没想到,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告别,这是一次长达90年的等待。
段桂秀等来了于都解放,也等来了她金长哥哥牺牲的消息。她不信,这么一张烈士证就把她的金长哥哥带走了?她还要等,她要等到金长哥哥回来。她在家里守着婆婆,照顾家里,背石灰、帮人做饭,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她没有忘记她的金长哥哥,她还在盼着他。
现在,107岁的段桂秀接受了金长哥哥牺牲的事实,但还在用余生守望着丈夫保卫的土地,她和过继来的儿子生活,孙女也长大了,一家人和和睦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庭的支柱,但她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于都人在征程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她的故事,如同一朵绽放的莲花始终保持着那份纯洁和高雅。
于都的精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当我们回望过去,那些曾经在于都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牺牲过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于都人的坚持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坚持。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