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敏:
在那片被夕阳染红的天空下,我时常会想起一个关于时间、梦想与坚持的故事。前段时间,延安精神宣讲会刚刚结束,街道的爷爷奶奶,带着好奇与憧憬,在志愿培训的会场上轻轻询问起我,最长的一次志愿服务时长是多久。我的回答是,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在我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而你,我的朋友,你的身影如同那绵延不绝的山脉,已经在西部的广阔天地间,默默坚守了3个春秋。那是一个关于两个灵魂,在遥远的西部大地上,以不同的步伐却同样坚定的步伐,追寻着同一段光芒的旅程。
思绪悠然回溯至4载前的盛夏,我们共同踏上了西部计划的征途。我奔赴云南,而你则远赴新疆。犹记得初到云南东川那天,从落地昆明和同届的研究生支教团小伙伴们汇合、搭车至拖布卡镇,山路崎岖蜿蜒,车在高架隧道间穿梭,车程虽只有200多公里,却格外难走。好在车窗外的青山云海格外养眼,驱开了奔波2000公里赴滇的倦意。
拖布卡镇子不大,街道两侧的屋宇虽镌刻风霜印记却都干净整洁。街上行人零星稀疏,较城市清净许多。抵达安顿后便约了同行伙伴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口味较江苏辣了许多,仿佛是大山深处的热情,瞬间点燃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好奇。
开学第一天上的是四年级的美术课。夹着课本刚迈入教室,孩子们便似潮水般围拥过来,打量起我这位新老师。孩子们的明亮澄澈的眼神像一束光直接击中了我,授课时向孩子们讲了“中国”的出处,他们都听得很入神。
那天傍晚,时值8月底,我与同校的老师们一同漫步于金沙江畔。微风轻拂,携带着一丝初秋的凉意,蝉的喧嚣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秋虫细腻的低吟,交织成一幅季节更迭的乐章。金沙江水拍打着岸边,那连绵不绝的壮阔景象,难以用言语尽述。远处,群山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气势磅礴。当地的老师边走边为我讲述当年红军在拖布卡镇的英勇事迹,听后我内心深受触动。那些红军战士,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翻越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崇山峻岭,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2022年4月,当拖布卡镇的木棉花沿着山脊线盛放、绚烂夺目之时,我得知了你决定续签西部计划第二年的消息。你满怀希望地说,渴望与所有兵团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一道,在这片边疆热土上镌刻下青春的印记。这真好,因为我们共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我们的青春力量,正如那木棉花在时光恰好之际,倾尽生命之热情,绚烂绽放。
支教生涯即将落幕之时,我常常自省,支教究竟赋予了我何种智慧?又在我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我深知,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初心,那份为孩子点亮未来的使命,始终未曾动摇。“支教,是心灵对生命的厚重允诺。”这句话,是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起初,我对此并不以为意,难以想象支教竟能与心灵、生命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我甚至偶尔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然而,当我目睹学生们得知离别消息时,那涔涔而下的泪水,以及他们反复追问的“老师,明年儿童节你们还会回来吗”,都让我的心被深深触动。那一刻,我终于领悟到这段支教经历的价值与意义,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也是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投身于西部计划,是青春岁月中一抹不可磨灭的勇敢印记。人生总要做一些勇敢的事情,才不枉费青春。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吾友,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去你的服务地走走瞧瞧,去感受西北粗犷的风,去认识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朋友,去体验西部人民生活的环境,去近距离聆听兵团老军垦的故事……
你的朋友 馨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