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的。

  “小何老师,我想你了。”

  “小何老师,您明年还来吗?”

  这是何老师在支教结束后,学生写给他的信。信里的内容,像极了当年我支教结束时,彼时才11岁的小何同学,给我写的信。

  9年前,我当小何同学的支教老师时,他才上小学五年级。9年后,小何同学上大三,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也站上了支教的讲台。我曾经在他的家乡支教,如今他在我的家乡支教。

  爱的传承,仿佛在此刻形成了闭环。

  叫我“童爸爸”的学生

  2015年,我18岁,第一次以支教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

  小何同学是第一个叫我“童爸爸”的学生,记得我刚进教室的时候,就是他第一个发现的我。他在班上被誉为“开心果”,总是笑呵呵的,很活泼,仿佛有用不完的快乐。

  他也总是向我“撒娇”,希望我多去学校看看他们。我最开始以为,他们或许是对外面的新鲜事物比较好奇。直到有一天,“开心果”突然给我发了一句信息,他问我:“可以陪我聊聊天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的情绪有点不太对劲。我问:“你怎么了?”他答:“我爸妈都不在家,只有我和奶奶在家,我觉得好孤独。”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他乐观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灵魂,像极了当年的我。

  从此,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同学们说想我了,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就这样,我陪伴他们走过了小学五年级、六年级,陪伴他们走过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时刻。比如校运会、足球赛、广播体操比赛、野炊,甚至毕业照都是我给他们拍的。

  后来,他们小学毕业,去了不同的学校。我原本以为,我们的故事就会到此结束。没想到,他们居然会组队自发来我的大学看我。

  于是,我陪伴他们走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而他们也见证了我,从大学到工作到读研。

  走进彼此的生命里

  我们相互陪伴、见证彼此。大学毕业时,小何同学甚至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通过你,我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的广阔。从你的动态里,看到了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风情,领略到了白墙交瓦,移步换景的苏式园林,见识了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看到了西部的沙漠星空,北方的冰城,南方的都市,东部的发达。渐渐地,我也开始向往,向往无垠的大草原,在哈尔滨的雪地里打滚,去看高原的格桑花,去布达拉宫虔诚地朝拜。这些以前我可能只能从教科书、PPT上看到的东西,离我很遥远。直到,我身边有一个人,带着相机去过不同的地方,我再去到这些地方时,忽然觉得我身边的人都去过,这些离我好像也不太遥远。我想告诉你的是,你真的有在影响身边的人,至少在影响我。”

  直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们真的已经走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一颗志愿的种子

  小何同学对我说,童年的经历,如同一颗志愿的种子,深深埋藏在他的心田。他说,我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曾经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

  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为他人带去光明与温暖。而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我喜欢写作,是湖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他也喜欢写作,不久前,他写的关于他支教的文章《成为光,去照亮更多的“自己”》,登上了《中国青年作家报》。

  我喜欢演讲,他也喜欢演讲;我做公益10年,而他也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孩子,最后和我一样走上了支教的讲台。

  他说,支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每一次的问候,都是心灵的触动;每一次的相见,都是力量的传递。正如星辰在夜空中各自照耀,我们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温暖的印记。

  播下去的种子,开花了

  除了小何同学之外,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而每隔一段时间,这群孩子都会向我分享他们成长的喜悦。

  这个过程,也让我愈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2022年,我曾支教的这批学生走入高考考场。高考结束后,以前斯斯文文的黄同学,一举拿下676分,考入北大数学系。他特意从衡阳到长沙来向我报喜时,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说,我只不过是一名临时的支教老师,又没教你多少课本知识,我只是沾了你的光。

  没想到他却说:“学校的老师教给我的是知识,而你带给我的是整个世界。你考研、出书、支教、工作、做公益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你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原本枯燥的求学生活,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和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却在我的心底掀起了惊涛骇浪。那一刻,我突然领会到了支教的意义。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微不足道,原来我也被人如此需要。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利他远比利己更能滋养心灵,更能赋予生命真正的意义。

  还有分别考上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来自衡阳的三胞胎兄弟。

  还有第一个叫我“干爹”的小陈同学,小学时,家人选择让他走体育路线——打羽毛球,没想到现在一路打到国家队。

  还有曾经在桃江一中演讲认识的“小胡同学”,当时演讲结束后一路从礼堂追着我到校门口。前段时间,他向我报喜,他当选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还评上了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还组织同学返乡支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高中的时候,有个哥哥去他们学校演讲,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意义,也让他真的相信,越努力,越感恩,越幸运。而这句话,就是当年,我去他们学校演讲的主题。

  我没有想到,当初一句小小的话,真的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没有想到,以前播下去的种子,真的开花了。

  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做公益。我说,是因为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推动着我继续前行。这股力量来自于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也来自于我曾经帮助过的人。

  每次我们相聚在一起时,这群孩子总说,我是指他们前行路上的光。殊不知,他们也是推动着我前行的力量。每当我沮丧低落时,回头看,总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正凝视着自己。突然又觉得内心无比的丰盈,仿佛充满了力量。

  这是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

  支教的旅程早已结束,但那些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些因为一点点微光而点燃的希望,却将永远停驻在我的记忆里。

  是他们,让我见证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影响生命的深远意义。在短暂的陪伴中,我学会了用心去倾听,用行动去温暖,用坚持去赋能。

  是他们,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我,更在于与世界发生联结,为他人点燃希望,为社会注入温暖。

  人生真正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能获取多少,而在于我们能够给予多少;不在于我们走得有多远,而在于我们能带多少人同行。

  是他们,让我意识到爱与责任是一种更为深沉的财富。当我们将生命的能量传递给他人,看到这份能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时,便会明白:改变世界,也许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用赤诚与热烈点亮每一个微小的角落!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