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赠一枝冬(散文)
耿仁宏(27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11日 07版)
来旅顺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座临山靠海的小城里,人口不众多,物产倒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南来北往,操着南腔北调,依旧保持着原本的生活习俗,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风不刺骨、没有积雪的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不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人们都亲切地将它称为“楼村”,虽名为楼,但却没有楼的影踪,那是群山包围中的唯一谷地,谷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每到这时,西北风早已光顾多日,村子已被白雪覆盖,日出得很晚,月升得很快,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升起的袅袅炊烟才让这幅画有了灵动之姿。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这里的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都重叠着我的脚印,每一处草木都潜藏着我的秘密,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祖辈的血泪和汗水。关于家乡的民俗,我没有过多的印象,疲于求学奔波,只记得每到重要节日来临前或出门远行之际,不管天气是否寒冷、炎热,家人都会早起和面、包饺子。等我起床,饺子已经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餐桌。
当我来到这座小城,发现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节奏很慢,仿佛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没有鳞次栉比的楼群;道路虽宽阔,可受地形影响,也总是起起伏伏;晚上8点钟过后,小城就渐渐熄灭了灯火,夜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浪潮涌动的声音。在这“慢生活”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些许熟悉的感觉。
每一座海边的城市都离不开大海的滋养,旅顺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进这座小城,也是出海打渔的人们收网上岸之时。与其说渔夫上岸的地方是海鲜市场,倒不如简单地称其为早市。想要品尝第一口鲜的人们也从来不畏惧早起,已在此地恭候多时。一次,我漫步在这条热闹的滨海路上,由于起得较晚,早市已接近尾声,摊位上散落着些许品相不是很好的鱼虾,耳边时不时传来“贱卖了啊……就这些了啊,贱卖了啊……”的吆喝声。旁边小渔船上的夫妻俩正配合有序地整理着渔网,男人在船头向后用力地拉扯,女人则在其身后,有条不紊地收纳着。他们全程没有说话,只是不厌其烦地一拉一扯,一拉一扯……那粉红色的头巾和褐色的麻袄在阳光的映衬下使我印象深刻。我驻足片刻,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份无言的幸福,心想是勤劳让这片海域闪闪发光。
午后,可步行至太阳沟,这是由友谊路、八一街、文化街等街道围成的区域。我初次去的时候,恰好赶上“银杏节”,金黄的银杏布满了整条大街,偶尔斑驳的墙面上还会发现几片已经变红了的爬山虎,一黄一红,倒也相映成趣。太阳沟是历史建筑“聚集区”,矗立着许多日俄占领旅顺时期的建筑,走在这些建筑旁边,让我暂时卸下了烦恼。这些建筑不会说话,但是百余年来,似乎一直存在一种声音,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耳边诉说着那段忧伤的历史。若还有精力,一口气登上白玉山顶,看看远处的灯塔与“宕开一笔”的老虎尾,在海天一色中邂逅到一场粉红色的晚霞。下山的途中会看到许多处“遇见唯美旅顺,人生旅途平顺”的暖心语,我与它们相视一笑,被祝福的感觉真好。
我想,之所以旅顺给人“车马邮件都慢”的感觉,大抵是这些原因吧。
可是,当短暂的好奇与憧憬消散殆尽,我便又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小村。我常常回想在故乡的点滴,也愈发能够体味作家萧红的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以及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抒发的故乡情结——怀念故人,思念家乡往往是在深夜进行的,夜是颇不宁静的。似乎儿时的贪玩,少时的求学让我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想要打破先天的“异质性”并不容易。蒙田的那句“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始终激励着我,我也逐渐学着适应小城生活,开始和这里的风景人物、民风民俗熟稔起来。
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从品水饺开始到学着包水饺,不管在哪,水饺依然是家家户户时常端上餐桌的大菜。说它大是因为人们对它格外重视,黄花鱼水饺、海肠水饺、鲅鱼水饺、海胆水饺、墨鱼水饺皆取自天然食材,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但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除了水饺,小城的很多菜里都会加入海鲜,比如酸菜炖粉条,故乡的做法可能是加入片片五花肉增香调味,而小城的做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几粒牡蛎,说不上不好吃,但的确尝不出有何特别与美味。周末,“跳出”旅顺,坐上12号线轻轨北上,看看沿途海边的景色,去领略大连核雕、金州狮舞、辽金篆刻、小黑山剪纸、西河大鼓、钻石湾打铁花秀的独有魅力。虽乐在其中,但是总会不经意地想起过往的时光,故乡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只有逢年过节方能看到的高跷秧歌以及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与邻居们一起听二人转的岁月。
记忆的断裂和重连使得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患上乡愁。人的生存性迁移和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了现代文明语境中解不开乡愁的重要维度。不管是主动来到异乡做生意、谋出路,还是被迫离开家乡求学、工作,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注定了要像一叶轻舟,顺流漂泊。只是这舟以村小为起点,以书本为楫,在乡村宁静的时光里荡起双桨,从月明星稀的黄泥屋,划向万家灯火的大城市。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农村有啥好啊!”“将来啊,你们一定要‘逃离’农村,可别在农村待着了!”那时候,我竟不知城市有多么好,单纯地憧憬并期待着城市生活。但,不走出村庄似乎也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奔跑向前,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景象也和记忆中的大为不同——河流改了道,土路铺上了沥青,生火取暖的木柴换成了煤炭,矮矮的黄泥屋摇身一变成了大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屋前屋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少,宅在家里刷短视频成为了新的“潮流风尚”。每回一次故乡,就多一分陌生,在感慨新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记忆中它的轮廓也正在一点点模糊、消失。
鼓起勇气,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小村看看。“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不知道故乡草木还记不记得我的秘密,山川河流还是否埋藏着我的脚印,但我知道祖辈们的血泪汗水还在,他们有的已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永久地沉睡了……
前段时间,家里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雨雪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常与“牵挂”挂钩。父母也照常和我视频寒暄,我也像过往一样和他们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父母问我旅顺此刻是否也在下雪,我便将手机摄像头翻转了过来,对准窗外——冬天虽已过半,却没有丝毫雪的痕迹,没有雪的冬天也让父母感到陌生。母亲说,给我从老家寄了一点吃的,有我爱吃的玉米茬条、速冻的粘苞米和一些晒干的山野菜,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在一个忽然下起雪的傍晚,拍下一张雪打松枝的照片,在家人群内共享,并写下: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冬。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来旅顺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座临山靠海的小城里,人口不众多,物产倒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南来北往,操着南腔北调,依旧保持着原本的生活习俗,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风不刺骨、没有积雪的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不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人们都亲切地将它称为“楼村”,虽名为楼,但却没有楼的影踪,那是群山包围中的唯一谷地,谷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每到这时,西北风早已光顾多日,村子已被白雪覆盖,日出得很晚,月升得很快,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升起的袅袅炊烟才让这幅画有了灵动之姿。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这里的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都重叠着我的脚印,每一处草木都潜藏着我的秘密,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祖辈的血泪和汗水。关于家乡的民俗,我没有过多的印象,疲于求学奔波,只记得每到重要节日来临前或出门远行之际,不管天气是否寒冷、炎热,家人都会早起和面、包饺子。等我起床,饺子已经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餐桌。
当我来到这座小城,发现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节奏很慢,仿佛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没有鳞次栉比的楼群;道路虽宽阔,可受地形影响,也总是起起伏伏;晚上8点钟过后,小城就渐渐熄灭了灯火,夜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浪潮涌动的声音。在这“慢生活”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些许熟悉的感觉。
每一座海边的城市都离不开大海的滋养,旅顺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进这座小城,也是出海打渔的人们收网上岸之时。与其说渔夫上岸的地方是海鲜市场,倒不如简单地称其为早市。想要品尝第一口鲜的人们也从来不畏惧早起,已在此地恭候多时。一次,我漫步在这条热闹的滨海路上,由于起得较晚,早市已接近尾声,摊位上散落着些许品相不是很好的鱼虾,耳边时不时传来“贱卖了啊……就这些了啊,贱卖了啊……”的吆喝声。旁边小渔船上的夫妻俩正配合有序地整理着渔网,男人在船头向后用力地拉扯,女人则在其身后,有条不紊地收纳着。他们全程没有说话,只是不厌其烦地一拉一扯,一拉一扯……那粉红色的头巾和褐色的麻袄在阳光的映衬下使我印象深刻。我驻足片刻,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份无言的幸福,心想是勤劳让这片海域闪闪发光。
午后,可步行至太阳沟,这是由友谊路、八一街、文化街等街道围成的区域。我初次去的时候,恰好赶上“银杏节”,金黄的银杏布满了整条大街,偶尔斑驳的墙面上还会发现几片已经变红了的爬山虎,一黄一红,倒也相映成趣。太阳沟是历史建筑“聚集区”,矗立着许多日俄占领旅顺时期的建筑,走在这些建筑旁边,让我暂时卸下了烦恼。这些建筑不会说话,但是百余年来,似乎一直存在一种声音,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耳边诉说着那段忧伤的历史。若还有精力,一口气登上白玉山顶,看看远处的灯塔与“宕开一笔”的老虎尾,在海天一色中邂逅到一场粉红色的晚霞。下山的途中会看到许多处“遇见唯美旅顺,人生旅途平顺”的暖心语,我与它们相视一笑,被祝福的感觉真好。
我想,之所以旅顺给人“车马邮件都慢”的感觉,大抵是这些原因吧。
可是,当短暂的好奇与憧憬消散殆尽,我便又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小村。我常常回想在故乡的点滴,也愈发能够体味作家萧红的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以及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抒发的故乡情结——怀念故人,思念家乡往往是在深夜进行的,夜是颇不宁静的。似乎儿时的贪玩,少时的求学让我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想要打破先天的“异质性”并不容易。蒙田的那句“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始终激励着我,我也逐渐学着适应小城生活,开始和这里的风景人物、民风民俗熟稔起来。
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从品水饺开始到学着包水饺,不管在哪,水饺依然是家家户户时常端上餐桌的大菜。说它大是因为人们对它格外重视,黄花鱼水饺、海肠水饺、鲅鱼水饺、海胆水饺、墨鱼水饺皆取自天然食材,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但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除了水饺,小城的很多菜里都会加入海鲜,比如酸菜炖粉条,故乡的做法可能是加入片片五花肉增香调味,而小城的做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几粒牡蛎,说不上不好吃,但的确尝不出有何特别与美味。周末,“跳出”旅顺,坐上12号线轻轨北上,看看沿途海边的景色,去领略大连核雕、金州狮舞、辽金篆刻、小黑山剪纸、西河大鼓、钻石湾打铁花秀的独有魅力。虽乐在其中,但是总会不经意地想起过往的时光,故乡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只有逢年过节方能看到的高跷秧歌以及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与邻居们一起听二人转的岁月。
记忆的断裂和重连使得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患上乡愁。人的生存性迁移和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了现代文明语境中解不开乡愁的重要维度。不管是主动来到异乡做生意、谋出路,还是被迫离开家乡求学、工作,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注定了要像一叶轻舟,顺流漂泊。只是这舟以村小为起点,以书本为楫,在乡村宁静的时光里荡起双桨,从月明星稀的黄泥屋,划向万家灯火的大城市。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农村有啥好啊!”“将来啊,你们一定要‘逃离’农村,可别在农村待着了!”那时候,我竟不知城市有多么好,单纯地憧憬并期待着城市生活。但,不走出村庄似乎也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奔跑向前,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景象也和记忆中的大为不同——河流改了道,土路铺上了沥青,生火取暖的木柴换成了煤炭,矮矮的黄泥屋摇身一变成了大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屋前屋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少,宅在家里刷短视频成为了新的“潮流风尚”。每回一次故乡,就多一分陌生,在感慨新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记忆中它的轮廓也正在一点点模糊、消失。
鼓起勇气,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小村看看。“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不知道故乡草木还记不记得我的秘密,山川河流还是否埋藏着我的脚印,但我知道祖辈们的血泪汗水还在,他们有的已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永久地沉睡了……
前段时间,家里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雨雪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常与“牵挂”挂钩。父母也照常和我视频寒暄,我也像过往一样和他们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父母问我旅顺此刻是否也在下雪,我便将手机摄像头翻转了过来,对准窗外——冬天虽已过半,却没有丝毫雪的痕迹,没有雪的冬天也让父母感到陌生。母亲说,给我从老家寄了一点吃的,有我爱吃的玉米茬条、速冻的粘苞米和一些晒干的山野菜,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在一个忽然下起雪的傍晚,拍下一张雪打松枝的照片,在家人群内共享,并写下: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冬。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