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三样东西:一个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是自己走过的路,还有一个是自己读过的书。

  回顾小学到现在的这十几年,用脚丈量的路不多,也不复杂。虽然途中有些许的小浪花,但读过的书一直在心里沉淀、发酵,心中的信念一直激励着自己风雨兼程。

  我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农村,那时候因为家里条件有限,父母没有过多的能力培养孩子爱好这一说,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学,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我从小兴趣爱好不少,喜欢运动尤其是篮球。由于种种原因,篮球这个爱好也“无疾而终”。小学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看过课外书,读书这个爱好,是我初中第一次看了《鲁宾逊漂流记》《平凡的世界》等书籍开始的,从那时起读书这个爱好便一直坚持了下来。想想这些年读的书,我总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寻找自己内心。

  学生时代埋头苦读,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门槛,终于考上了大学。大学对于我来说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时光,也是我第二个人生开始的地方。在大学里,我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真正地做自己。最幸运的是在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学校的文学社团——汇贤诗文社。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书法的良师益友,也学会了如何高质量读书、如何写诗词、如何写散文等等。自此之后,我和书的缘分就像树枝上的蜘蛛网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直到后来到了单位,写通讯报道、写经验材料我才知道,以前读的那些书,一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积淀、发酵,在你需要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唤醒当时读那本书的记忆,然后毫无保留地反馈给你。

  其实,我读的书并不多。上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但我还是每天坚持读一会儿,或是一首诗,抑或是一篇心灵鸡汤,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看一点。

  起初,一直听父母说、听老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总觉得只有这一句。其实不然,在书中我才知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是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的一句诗,这句诗也是劝我们珍惜时光好好读书。还有一句让我误会了很长时间一句诗,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我一直以为是写洞房花烛夜的,因为在古代有人生四大喜,四大悲,而在四大喜之中就写道:“春宵一刻值千金”,殊不知这句话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在书中才知道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表达的含义也是说春天的夜晚虽然是极短的时间,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珍贵。

  对于喜欢读书又喜欢写诗词的我来说,像这种一半诗或词常挂嘴上,另一半诗或者词都不知道,不仅是我茶余饭后的空白,也是很多人的空白。后来在书中我找到了很多诗或词的下一句或上一句。从苏轼《蝶恋花·春景》中我找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慈禧《祝父母诗》中找到了“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苏麟《断句》中读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在黄增《集杭州俗语诗》中读到了“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诗词名句,都是读书为我答疑解惑。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一个女学生给杨绛先生写信,诉说自己人生的烦恼:“很烦恼,看不惯这个社会,看不惯……”一大堆的看不惯。杨绛先生回信说:“你的所有问题都在于烦恼太多,而读书太少……你不读书,我跟你讲道理都不知道从哪儿讲,因为你的认知差距太大,跟你说什么事儿你都不知道,劝你都没法劝,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赶紧先多读点书。”

  杨绛先生说的大体意思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高,人就会活得越通透,通过读书,加深对世界认知的最好途径。多读书,可以让我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对身边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暖。记得有一次在与几个好友视频聊天的时候,因为工作不同,行业不同。说到工作的时候,有一位朋友说自己的工作如何好,如何轻松,有个朋友却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咱们还是聊点别的吧。”听完这句话,我想起了一段鸡汤文“没有谁是容易的,没有谁是愿意将自己的伤口让别人看的,除非他是迫不得已。”瞬间明白了他的难言之隐,感觉他在工作上应该有很多不顺心的事。这些都得读书给我的恩惠。

  说实话,读书能丰盈内心的幸福,忘记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不如意。如何让自己内心拥有更多幸福的源泉呢?多看书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每每我感觉落寞、感到迷茫、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找本好书来看,这样才能让我慢慢静下心来,从书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份慰藉,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安宁。

  与书为友,煮字品茗。让我早已习惯了文字飘香的日子,因为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很安静。书籍与文字一直在我的心房发酵,温暖着我内心深处所有的苍凉。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