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蘸有粉笔末的空纸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凑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课堂点名单,点名单上有序排列着题号,每个题号后面都跟着一串名字,看着这张纸,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题哪些同学做错了,这张纸,是周老师上数学课必带的“利器”,也是周老师为我们精心熬制的“药方”。

  那年,我读初三,周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很早之前我就狠狠地记住了他,因为他无处不在。

  他,中等身材,四四方方的眼镜下映照着一张严肃的脸,神色凝重,目光深邃,透着一股威严。

  早起做操时,他总是在起床铃未响之前,就站在寝室楼下,准备用脖子上挂着的黄线口哨吹醒赖床的我们;排队吃饭时,他总是直直地站在人群中间,死死瞪着每一位插队的学生,确保食堂秩序井然后才安心离去;熄灯就寝时,他总是手持手电筒巡查各寝室,夜深人静时,那来回晃动的黑影方才隐没无踪……就这样,他被我们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一次数学课,周老师为我们讲解试卷。等他讲到我写错的题目时,他的手里突然冒出了一张纸,不记得他的试卷中夹了多少张,只模糊地看到每张纸上都写满了红色笔迹,过了一会儿,他说道:“这道题做错的同学有……”点到了我的名字,大家齐刷刷地看着我,我的脸瞬间涨红,只敢盯着那道题,看了又看,内心不断追问自己:“怎么这道题也写错了?”

  这次被点名心中是懊悔与自责。

  过了几天,我们吃完早饭,准备早读,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扭头一看,数学课代表正看着我,“数学老师叫你去趟他的办公室,赶紧去吧。”我心想:老师为什么叫我呢?难道是因为上次的错题?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与其他同学一起前往周老师的办公室。

  再次被点名心中是紧张与不安。

  进门的办公桌上,各种书籍、教辅资料横七竖八地躺着,我们在几摞没过头顶的作业本后面发现了周老师。只见他眉头紧锁,手里握着红笔,好像在写些什么。见我们来了,周老师放下手中的笔,翻开我们的数学作业本,先让我们看了看错题,之后便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在订正的过程中,我眼前突然出现了那张纸。“这不就是上次周老师点名用的纸吗?周老师写了什么呢?”我十分好奇,便凑了上去,仔细一看,原来,纸上列着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都配对着不同的错题,我们被周老师当作了“病人”,他在用心思考治疗方案,为我们制作独家药方……

  记得有几名胆大的学生问他:“为什么每次都把我们的错题写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挨个点名呢?”他说道:“只有这样,你们才会引起重视,才能记得更牢固,下一次才不会犯错啊!”原来,周老师一直在用这一招为我们“点明”学习的方向,搭建知识的阶梯。此刻,我心中的紧张与不安感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无限的感动与敬意。

  几个月后,我们渐渐习惯了他的点名,也喜欢上了爱“点明”的周老师。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眨眼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周老师依照惯例给我们讲复习题,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毕业。

  “来,我们接着看这道题。”周老师说完后便拿起粉笔,面对黑板,打算写什么,可过了很久,他迟迟没有开口,也没有动笔,“你们,你们,先看看书……”他哽咽着说道,我们都抬起头看着他,只见他慌乱地走出了教室,我们开始小声讨论:“数学老师怎么了?”“我们总是做错,数学老师生气了!”“数学老师难道舍不得我们?”

  过了一会儿,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与往常不同的是,这张平静的脸,眼角闪着微光,鼻尖染着红晕。

  其实看似严厉的他也会有舍不得我们的时候。

  后来,我长大了,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当我试着写点名单时,我才体会到点名单背后的深意,每一份点名单都是教师日复一日用心浇灌的成果,它承载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不知道当年周老师是如何兼顾校长和老师的角色,每天又是如何挤出时间来完成它的。

  课上,当我拿着这张薄薄的纸点名时,总能觉察到它背后的“气”,一种坚守教育岗位,永葆初心的勇气;感受到它背后的“力”,一种追求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毅力;领悟到它背后的“劲”,一种渴望学子成才,无私奉献的蛮劲。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