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叠的故土(散文)
贵州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学生 赵越涵(17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18日 09版)

我不是贵阳本地人,从长的迁徙到短的迁徙,我破碎零散的记忆分散在各地。
故事的最初开始于从铜仁驶向贵阳的绿皮火车,当然,这仅仅是我所定义的最初,不是记忆的开始。现在它所留给我的只有一个场景:咔咔作响的、晃动的车厢,车窗上布满了斜飞而去的雨滴,我看着雨滴上下赛跑。车窗外一轮一轮的山和电线杆飞奔而过。
我愿意称它为一个存档,一个标记。此后妈妈总会说,我们走出一个县城,妈妈只能带你来这儿,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了。我曾经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离开,那里才是我所熟悉的地方。4岁的孩童当然不明白那里医疗条件不够好,教育资源不够好,也不明白什么是对陌生的恐惧——不是妈妈对举目无亲的恐惧,只是出于新奇。
在这之前,记忆里也还有其他零散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我的姐姐饼饼当时所住的小区,和我后来住的小区一样是很老的小区。房子是“匚”形的,中间有一棵同样老的大树。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而饼饼有时会去上。有时候饼饼会给我读漫画,其实她应该也不识几个字,大概是胡乱念的,但总是没等念完她就要去上学了。于是,我把漫画一页页撕下来,塞进老树的缝里,埋在树下。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我相信,只要这样做,树上就长出漫画,而风则会把漫画念给我听。也有可能是我觉得,树会比我还要无聊。铜仁的夏天热得要命,我躺在树下睡觉,风也是热的,树阴挡不住的阳光很晃眼睛。
我后来问过饼饼,记不记得她小时候总给我念漫画,她说不记得了。我问她,我走之后,还有没有看过什么好看的漫画?她笑了笑说,没两年就上学了,老爸不准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了。
多年以后,在一个旅游景点,我看到参天的绿色古银杏在蓝天里随风战栗,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曾有过一棵不及它老也不及它大的、叶子里能长出漫画的、埋着一个小孩天真幻想的怪树。
绿皮火车开到贵阳,我的学前生涯从三桥开始。又是一个老小区,坐落在山顶,小区只有几个小孩和他们的婆婆爷爷。妈妈白天上班,外婆要去赶最早的集,于是又只有我一个人了。无数个早上醒来,我只能独自面对空荡硕大的房间,还有老房子灰色的地板和斑驳的墙壁。我恐惧地大喊,喊外婆,喊妈妈,当然,房子里没有一个角落会回应我。于是我开始哭,哭得昏天黑地,仿佛每一个不理睬我的角落都会有鬼怪钻出来,吃了我。我跑到窗台上,因为不够高,只能对着窗外的一半天空哭泣。哭累了可能就睡着了,也可能去厨房翻东西吃。有时候也会对着外面发呆,我感觉防护网外面好大,我想出去,这里太小,天也不能永远只有半边,对吧?我看见邻居家衣服的影子一晃一晃,看见风从树梢穿过,看见蓝得让人嫉妒的半边天,剩下半边是我灰扑扑的窗台。直到我听见洒水车“嘟嘟”的音乐迫近又远离,最后,我看见蜻蜓从窗格外面掠过。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3年,我上了小学。小学二三年级,我们搬家到了新商业区花果园,一个混乱却繁华的地方。我对这里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上学的日子都在学校里,而假期我有时回铜仁老家,有时去旅行。直到再后来搬家到了另一个宁静的小区,妈妈说,家里准备把花果园那里卖了,反正以后不回去住了。我勃然大怒,就像她曾通知我老小区的老房子出租了一样生气。它怎么能被别人占用?这次你甚至想让它直接归属他人。我为它感到愤愤不平。妈妈说,住在这里有什么好的。我想了想,说,我喜欢这里星图一样的吊灯,还有我的窗台,我喜欢在那里睡午觉。
妈妈对我的恋旧怪癖表示不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她的。记不清是哪一年放假,我们全家回了沿河。妈妈在那里生活了10来年,外婆在那里生活了将近50年。她们一个把自己的童年留在那里,一个把自己的半辈子留在那里。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县城,我们去的时候是雨季,天有些凉,只有全县最大的广场上没有积水,其他所有地方都道路泥泞,雨水涌进穿城而过的河里。
我们在那里待了三五天,我很苦闷,雨一直下,好不容易放个假还跑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而我们每到一处瓦檐漏水的犄角旮旯停留,外婆都会慨叹“那时候你三姨就是这样”“以前我就坐在这里洗衣服”“不知道秀萍现在怎么样了”……我猛然发现,我的苦闷不是来自自己的不熟悉,而是来自这座城对外来者的排斥:我并不属于这里。但妈妈只是为外婆撑着伞,沉默不语,她曾属于这里,她的一部分属于这里。
短短几天,我们走过无数泥泞破损的青石砖,而我却不知道在它们还没破损的时候,上面曾有少外婆踏过的往事的余烬。
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出来前去河的另一岸吃夜宵。晚上的沿河,一岸灯火通明,繁华喧闹;另一岸漆黑一片,寂静无声。外婆执意要留宿在她老同学的家里,在过去的那一岸。
上初中后,新的地方承载了我过多的迷惘和梦想。我是走读生,下了晚自习,在回家的路上,会看到两侧楼房中间夹着的窄窄一片铺满星星的夜空。我见到了很多外面的世界,我发现喜欢的展览、期待的演唱会很少来到我的城市。
饼饼在她的一篇小说里为主人公的故乡取名碗山,其实我也曾这么想:“她下班时低头叹气,抬头看天,看天由山围成圆圆一圈。碗山正是很形象的,城装在碗里,仰断了脖子,也只能望见城的尽头是碗的边边。”
高中突然迷上了徒步,感觉用脚步去感受和丈量自己的城市是必须的事情。虽然我算是从小在这里长大,但我对贵阳的路并不熟悉,而徒步是单纯为了行走而行走,不为时间或者目的地,所以我常常会选择看上去更有趣的路线。一次徒步,3个多小时,我翻过几个山包,其实是穿过山包中的乡村。就好像《桃花源记》中那样,村里的人看着我很新奇,我看他们也很新奇,但不熟悉又令我有些恐惧。我第一次知道,我与之共生了12年的城市,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地界。我和很多人一样,坐绿皮火车从远方来,生长在市区从未踏入过此地,而这座城以同样的沉默接受了我们。
再过几年,我可能会离开这座城市,而下一个故地又会迎接我。贾平凹说:“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其实无论多远,无论我还会不会坐绿皮火车,我停留过的故土都会再次重叠,它或我亦是彼此的一部分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我不是贵阳本地人,从长的迁徙到短的迁徙,我破碎零散的记忆分散在各地。
故事的最初开始于从铜仁驶向贵阳的绿皮火车,当然,这仅仅是我所定义的最初,不是记忆的开始。现在它所留给我的只有一个场景:咔咔作响的、晃动的车厢,车窗上布满了斜飞而去的雨滴,我看着雨滴上下赛跑。车窗外一轮一轮的山和电线杆飞奔而过。
我愿意称它为一个存档,一个标记。此后妈妈总会说,我们走出一个县城,妈妈只能带你来这儿,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了。我曾经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离开,那里才是我所熟悉的地方。4岁的孩童当然不明白那里医疗条件不够好,教育资源不够好,也不明白什么是对陌生的恐惧——不是妈妈对举目无亲的恐惧,只是出于新奇。
在这之前,记忆里也还有其他零散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我的姐姐饼饼当时所住的小区,和我后来住的小区一样是很老的小区。房子是“匚”形的,中间有一棵同样老的大树。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而饼饼有时会去上。有时候饼饼会给我读漫画,其实她应该也不识几个字,大概是胡乱念的,但总是没等念完她就要去上学了。于是,我把漫画一页页撕下来,塞进老树的缝里,埋在树下。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我相信,只要这样做,树上就长出漫画,而风则会把漫画念给我听。也有可能是我觉得,树会比我还要无聊。铜仁的夏天热得要命,我躺在树下睡觉,风也是热的,树阴挡不住的阳光很晃眼睛。
我后来问过饼饼,记不记得她小时候总给我念漫画,她说不记得了。我问她,我走之后,还有没有看过什么好看的漫画?她笑了笑说,没两年就上学了,老爸不准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了。
多年以后,在一个旅游景点,我看到参天的绿色古银杏在蓝天里随风战栗,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曾有过一棵不及它老也不及它大的、叶子里能长出漫画的、埋着一个小孩天真幻想的怪树。
绿皮火车开到贵阳,我的学前生涯从三桥开始。又是一个老小区,坐落在山顶,小区只有几个小孩和他们的婆婆爷爷。妈妈白天上班,外婆要去赶最早的集,于是又只有我一个人了。无数个早上醒来,我只能独自面对空荡硕大的房间,还有老房子灰色的地板和斑驳的墙壁。我恐惧地大喊,喊外婆,喊妈妈,当然,房子里没有一个角落会回应我。于是我开始哭,哭得昏天黑地,仿佛每一个不理睬我的角落都会有鬼怪钻出来,吃了我。我跑到窗台上,因为不够高,只能对着窗外的一半天空哭泣。哭累了可能就睡着了,也可能去厨房翻东西吃。有时候也会对着外面发呆,我感觉防护网外面好大,我想出去,这里太小,天也不能永远只有半边,对吧?我看见邻居家衣服的影子一晃一晃,看见风从树梢穿过,看见蓝得让人嫉妒的半边天,剩下半边是我灰扑扑的窗台。直到我听见洒水车“嘟嘟”的音乐迫近又远离,最后,我看见蜻蜓从窗格外面掠过。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3年,我上了小学。小学二三年级,我们搬家到了新商业区花果园,一个混乱却繁华的地方。我对这里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上学的日子都在学校里,而假期我有时回铜仁老家,有时去旅行。直到再后来搬家到了另一个宁静的小区,妈妈说,家里准备把花果园那里卖了,反正以后不回去住了。我勃然大怒,就像她曾通知我老小区的老房子出租了一样生气。它怎么能被别人占用?这次你甚至想让它直接归属他人。我为它感到愤愤不平。妈妈说,住在这里有什么好的。我想了想,说,我喜欢这里星图一样的吊灯,还有我的窗台,我喜欢在那里睡午觉。
妈妈对我的恋旧怪癖表示不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她的。记不清是哪一年放假,我们全家回了沿河。妈妈在那里生活了10来年,外婆在那里生活了将近50年。她们一个把自己的童年留在那里,一个把自己的半辈子留在那里。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县城,我们去的时候是雨季,天有些凉,只有全县最大的广场上没有积水,其他所有地方都道路泥泞,雨水涌进穿城而过的河里。
我们在那里待了三五天,我很苦闷,雨一直下,好不容易放个假还跑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而我们每到一处瓦檐漏水的犄角旮旯停留,外婆都会慨叹“那时候你三姨就是这样”“以前我就坐在这里洗衣服”“不知道秀萍现在怎么样了”……我猛然发现,我的苦闷不是来自自己的不熟悉,而是来自这座城对外来者的排斥:我并不属于这里。但妈妈只是为外婆撑着伞,沉默不语,她曾属于这里,她的一部分属于这里。
短短几天,我们走过无数泥泞破损的青石砖,而我却不知道在它们还没破损的时候,上面曾有少外婆踏过的往事的余烬。
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出来前去河的另一岸吃夜宵。晚上的沿河,一岸灯火通明,繁华喧闹;另一岸漆黑一片,寂静无声。外婆执意要留宿在她老同学的家里,在过去的那一岸。
上初中后,新的地方承载了我过多的迷惘和梦想。我是走读生,下了晚自习,在回家的路上,会看到两侧楼房中间夹着的窄窄一片铺满星星的夜空。我见到了很多外面的世界,我发现喜欢的展览、期待的演唱会很少来到我的城市。
饼饼在她的一篇小说里为主人公的故乡取名碗山,其实我也曾这么想:“她下班时低头叹气,抬头看天,看天由山围成圆圆一圈。碗山正是很形象的,城装在碗里,仰断了脖子,也只能望见城的尽头是碗的边边。”
高中突然迷上了徒步,感觉用脚步去感受和丈量自己的城市是必须的事情。虽然我算是从小在这里长大,但我对贵阳的路并不熟悉,而徒步是单纯为了行走而行走,不为时间或者目的地,所以我常常会选择看上去更有趣的路线。一次徒步,3个多小时,我翻过几个山包,其实是穿过山包中的乡村。就好像《桃花源记》中那样,村里的人看着我很新奇,我看他们也很新奇,但不熟悉又令我有些恐惧。我第一次知道,我与之共生了12年的城市,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地界。我和很多人一样,坐绿皮火车从远方来,生长在市区从未踏入过此地,而这座城以同样的沉默接受了我们。
再过几年,我可能会离开这座城市,而下一个故地又会迎接我。贾平凹说:“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其实无论多远,无论我还会不会坐绿皮火车,我停留过的故土都会再次重叠,它或我亦是彼此的一部分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