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四季流转后(散文)
海南大学学生 林静雯(20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11日 08版)
又是在小桃灼灼之时回到了老家,时间仿佛在村落周边揉出了几道沟壑,引得岁月的沧桑无法涉足。春水满四泽,熟睡的小村周围依旧是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稀碎日光从飞檐翘角中悄悄溜走,却不禁逗留在院中桃下的一帘红雨。
风是透明的河流,卷匿走深藏在这四方院子里的悠悠岁月。忽地又一阵,青石檐角下破碎的蛛网摇摇欲坠,不知疲倦的蜘蛛编织着两面时光,一面是过往,一面是今朝。
我深深地回望,枝头的红在呼啸声中一颤一颤,仿若一道佝偻的身影,乐此不疲地踏过台阶,迈过门槛,蹒跚着走进我的回忆里。
那是我的曾祖母。童年小巷中的人来人往,朝暮间飘散的袅袅青烟,在悠然详和的岁月里折叠成一本韵味幽远的书,而我的曾祖母,便是这本书忠实的撰写者。
那时,莺渡晴川,春光作序,雨后春笋如同书画名家在笔走龙蛇时无意间滴落的墨,天地不经意的一笔,渲染出猗猗修竹下蔚然成片的绿。然而春是好眠的季节,我常常窝在暖和的被窝中,直至浮光攀上我的脚踝,才不服气地睁开迷蒙的双眼。这时的曾祖母总要将我一顿“教训”,再将怀里捂得热乎乎的红糖馒头塞到我手中,拎起我扛着锄头便往后院的竹林走去。
清雾与玉枝在一片萧瑟中缱绻,我们俩就这样踩着醉酒的晨昏,乱中有序地筹备起当天的晚餐。年纪尚小的我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只好在曾祖母的身旁轻声朗诵起曾经背过的诗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这时的外祖母也不扫我的兴,开怀大笑:“好!我们小乖诗念得好,我就更有力气干活了!”一声声愈发清脆的锄头与大地的碰撞声,在儿时的我耳中,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预告着晨光的落幕。
每至槐夏风清,家中的一口小井便成了我每天放学的期待。沉李浮瓜冰雪凉,曾祖母热衷于把不同的水果投放在井里。在回家途中,我总要冥思苦想一番,像是迎接冬天来临的人们,捂住双手猜测每一片雪花的形状。曾祖母也和我心照不宣地玩起了猜水果的游戏,前天是苹果,今天是西瓜,后天是……
太阳火辣辣照下的午后,穿着短袖短裤的我就坐在清爽的竹床上,摇头晃脑听曾祖母讲过去的故事。昼景清和,我们一同吹着猎猎蒲风,偶有蝉鸣、蛙叫交织传来。那时,每一个夏天都充满了力量与惊喜,像灿黄的琥珀一样,渗透我、浸润我,成为了一场又一场的久别重逢。
是时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我也拥有了最悠闲的时光。在这个山水澄明的季节,我成了曾祖母口中“最贪吃的小孩”。因为期盼着吃到秋天最是膏满黄多的螃蟹,我每天放学便搬张小竹椅在院中探望。每每看到母亲空落落的双手,心中不免得又一阵失望。
直到曾祖母看不下去,早早地跑了好几趟集市,才堪堪为我买到了五六只称得上肥美的蟹。这样几只简单的小物,却被曾祖母那令人艳羡的手艺做成了至味。那样明丽的色泽与丰腴的口感,恰似水边娉娉婷婷的苇草,虽不起眼却弥漫出贯穿我整个童年的味道。
要说快意生活,那必然是有酒有肉。秋日薄暮,曾祖母便在院中摆上几杯自己精心酿造的桂花酒酿。那时候的家,是真正算得上四世同堂的。院中的桂香淡淡的,是一种不压迫鼻腔而渗透灵魂的味道。秋日将村落的树、路旁的花都烘焙得更加透彻,醇厚。我们每个人举杯,为当下的团圆美满高歌。就着鸟雀归家的吟唱,我仿佛溺在了云絮里,迷迷茫茫地想要抓住什么,却被曾祖母摇醒,“小宝,不要喝太多了,小孩子不可以喝这么多的”。我肆无忌惮地钻进曾祖母怀中,只听见曾祖母一声无奈的叹息,又闭上眼。我想,今晚会是个好梦。
南方的冬天不似北方大雪纷飞,只有不断下降的温度在昭示冬日的降临,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庄的单调。路旁的枯树只剩下零星几处的枝叶,归家的鸟雀在枯叶间跳动,清脆的裂响与明丽的鸟啼此起彼伏,奏出独属于生命的一场赞歌。摇摇晃晃的电线、无风自动的炊烟,村庄中的线条仿佛只存在于水墨之中,他们彼此守望、互相纠缠,汇成天空的脉搏。
曾祖母也从不闲着,从田地里挑选几棵成熟饱满的白萝卜,开始制作菜脯。在我的家乡,菜脯是绝佳的下饭菜,就着白粥一口咬下,那唇齿间迸发出的脆爽声音以及流连在舌尖的蔬果咸香,都使人欲罢不能。曾祖母把白萝卜洗净,排列在院子中暴晒半天后又整整齐齐地将它们码在大桶上,再逐层撒上盐。晶莹剔透的盐被冬日的暖阳染黄,一袋又一袋倾泻而下,在我小小的世界里灿烂夺目。那是飘落在我人生前十几年里永不融化的雪。
现在的我即便住在新家,也经常吃着菜脯配饭,时间更富足时,我便和母亲一起备菜炖猪蹄,再下几片菜脯。浓稠的咸汤完全浸透了软糯的猪蹄,被老菜脯染得发黑的汤却令人更有食欲,在白花花的米饭里淋上几勺,即便不配任何蔬菜,稻米的清香再加上汤汁的咸香也足以让人垂涎三尺。
可如今,我却再也尝不到曾祖母亲自腌制的菜脯了。今年是曾祖母离开的第6年,雨后的春笋长了又发,井下被遗忘的瓜果腐烂了6个盛夏,院前的桂花已然枯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桃树。而冬天的萧瑟却停留在我的心里,囿于这一方小小的院子。
我曾经试着让自己忽略曾祖母痕迹的消失,可哪怕到了第6个春天,我心里的雪还在不停歇地落下。于是我想,或许让自己亲自面对这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重新回到老家的院子,内心的不安似乎仍在隐隐作祟,可记忆深处的老人还在蹒跚着涉雪而来,所到之处,草木复苏。我的心不会再是一片荒芜,与曾祖母相伴的每一个四季涌入我的身体,温暖着我,陪伴着我。
依稀记得谁说过爱是无解的命题,但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爱——不过是她从四季的回忆里走向了我,而我从她的爱里走向回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又是在小桃灼灼之时回到了老家,时间仿佛在村落周边揉出了几道沟壑,引得岁月的沧桑无法涉足。春水满四泽,熟睡的小村周围依旧是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稀碎日光从飞檐翘角中悄悄溜走,却不禁逗留在院中桃下的一帘红雨。
风是透明的河流,卷匿走深藏在这四方院子里的悠悠岁月。忽地又一阵,青石檐角下破碎的蛛网摇摇欲坠,不知疲倦的蜘蛛编织着两面时光,一面是过往,一面是今朝。
我深深地回望,枝头的红在呼啸声中一颤一颤,仿若一道佝偻的身影,乐此不疲地踏过台阶,迈过门槛,蹒跚着走进我的回忆里。
那是我的曾祖母。童年小巷中的人来人往,朝暮间飘散的袅袅青烟,在悠然详和的岁月里折叠成一本韵味幽远的书,而我的曾祖母,便是这本书忠实的撰写者。
那时,莺渡晴川,春光作序,雨后春笋如同书画名家在笔走龙蛇时无意间滴落的墨,天地不经意的一笔,渲染出猗猗修竹下蔚然成片的绿。然而春是好眠的季节,我常常窝在暖和的被窝中,直至浮光攀上我的脚踝,才不服气地睁开迷蒙的双眼。这时的曾祖母总要将我一顿“教训”,再将怀里捂得热乎乎的红糖馒头塞到我手中,拎起我扛着锄头便往后院的竹林走去。
清雾与玉枝在一片萧瑟中缱绻,我们俩就这样踩着醉酒的晨昏,乱中有序地筹备起当天的晚餐。年纪尚小的我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只好在曾祖母的身旁轻声朗诵起曾经背过的诗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这时的外祖母也不扫我的兴,开怀大笑:“好!我们小乖诗念得好,我就更有力气干活了!”一声声愈发清脆的锄头与大地的碰撞声,在儿时的我耳中,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预告着晨光的落幕。
每至槐夏风清,家中的一口小井便成了我每天放学的期待。沉李浮瓜冰雪凉,曾祖母热衷于把不同的水果投放在井里。在回家途中,我总要冥思苦想一番,像是迎接冬天来临的人们,捂住双手猜测每一片雪花的形状。曾祖母也和我心照不宣地玩起了猜水果的游戏,前天是苹果,今天是西瓜,后天是……
太阳火辣辣照下的午后,穿着短袖短裤的我就坐在清爽的竹床上,摇头晃脑听曾祖母讲过去的故事。昼景清和,我们一同吹着猎猎蒲风,偶有蝉鸣、蛙叫交织传来。那时,每一个夏天都充满了力量与惊喜,像灿黄的琥珀一样,渗透我、浸润我,成为了一场又一场的久别重逢。
是时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我也拥有了最悠闲的时光。在这个山水澄明的季节,我成了曾祖母口中“最贪吃的小孩”。因为期盼着吃到秋天最是膏满黄多的螃蟹,我每天放学便搬张小竹椅在院中探望。每每看到母亲空落落的双手,心中不免得又一阵失望。
直到曾祖母看不下去,早早地跑了好几趟集市,才堪堪为我买到了五六只称得上肥美的蟹。这样几只简单的小物,却被曾祖母那令人艳羡的手艺做成了至味。那样明丽的色泽与丰腴的口感,恰似水边娉娉婷婷的苇草,虽不起眼却弥漫出贯穿我整个童年的味道。
要说快意生活,那必然是有酒有肉。秋日薄暮,曾祖母便在院中摆上几杯自己精心酿造的桂花酒酿。那时候的家,是真正算得上四世同堂的。院中的桂香淡淡的,是一种不压迫鼻腔而渗透灵魂的味道。秋日将村落的树、路旁的花都烘焙得更加透彻,醇厚。我们每个人举杯,为当下的团圆美满高歌。就着鸟雀归家的吟唱,我仿佛溺在了云絮里,迷迷茫茫地想要抓住什么,却被曾祖母摇醒,“小宝,不要喝太多了,小孩子不可以喝这么多的”。我肆无忌惮地钻进曾祖母怀中,只听见曾祖母一声无奈的叹息,又闭上眼。我想,今晚会是个好梦。
南方的冬天不似北方大雪纷飞,只有不断下降的温度在昭示冬日的降临,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庄的单调。路旁的枯树只剩下零星几处的枝叶,归家的鸟雀在枯叶间跳动,清脆的裂响与明丽的鸟啼此起彼伏,奏出独属于生命的一场赞歌。摇摇晃晃的电线、无风自动的炊烟,村庄中的线条仿佛只存在于水墨之中,他们彼此守望、互相纠缠,汇成天空的脉搏。
曾祖母也从不闲着,从田地里挑选几棵成熟饱满的白萝卜,开始制作菜脯。在我的家乡,菜脯是绝佳的下饭菜,就着白粥一口咬下,那唇齿间迸发出的脆爽声音以及流连在舌尖的蔬果咸香,都使人欲罢不能。曾祖母把白萝卜洗净,排列在院子中暴晒半天后又整整齐齐地将它们码在大桶上,再逐层撒上盐。晶莹剔透的盐被冬日的暖阳染黄,一袋又一袋倾泻而下,在我小小的世界里灿烂夺目。那是飘落在我人生前十几年里永不融化的雪。
现在的我即便住在新家,也经常吃着菜脯配饭,时间更富足时,我便和母亲一起备菜炖猪蹄,再下几片菜脯。浓稠的咸汤完全浸透了软糯的猪蹄,被老菜脯染得发黑的汤却令人更有食欲,在白花花的米饭里淋上几勺,即便不配任何蔬菜,稻米的清香再加上汤汁的咸香也足以让人垂涎三尺。
可如今,我却再也尝不到曾祖母亲自腌制的菜脯了。今年是曾祖母离开的第6年,雨后的春笋长了又发,井下被遗忘的瓜果腐烂了6个盛夏,院前的桂花已然枯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桃树。而冬天的萧瑟却停留在我的心里,囿于这一方小小的院子。
我曾经试着让自己忽略曾祖母痕迹的消失,可哪怕到了第6个春天,我心里的雪还在不停歇地落下。于是我想,或许让自己亲自面对这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重新回到老家的院子,内心的不安似乎仍在隐隐作祟,可记忆深处的老人还在蹒跚着涉雪而来,所到之处,草木复苏。我的心不会再是一片荒芜,与曾祖母相伴的每一个四季涌入我的身体,温暖着我,陪伴着我。
依稀记得谁说过爱是无解的命题,但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爱——不过是她从四季的回忆里走向了我,而我从她的爱里走向回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