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春的杭州西湖畔,非遗绒花簪正在直播间引发抢购潮。少女对着镜头翻转手中发饰,簪头镶嵌的螺钿在阳光下泛出虹彩:“这是复原宋代‘一年景’花冠的工艺,戴上它就像把《清明上河图》顶在头上。”顿时手机屏幕里弹幕如潮:“求同款链接!”

  这般消费图景,正从一线城市向山河深处蔓延。在洛阳应天门遗址,穿汉服的游客踩着AR技术铺就的牡丹花径,每步落下都漾开盛唐光晕;敦煌莫高窟的元宇宙修复舱里,年轻人手持数字画笔,将剥落的飞天衣袖补成流动的星河。当文化消费突破实物交易的边界,便化作一场集体参与的时空穿越实验。人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进入平行世界的密钥。

  若说5年前的国潮消费尚在摸索符号嫁接的平衡,如今的年轻人已深谙“解构与重构”的密码。在福州三坊七巷的百年榕树下,银发匠人老郑的软木画摊前,00后插画师小林正用平板电脑扫描《镇海楼》作品,瞬间激活AR场景:画中漆器纹样化作游动的金鱼,穿越虚拟水幕跃入现实世界的白墙黛瓦。“我把郑爷爷的刀工数据导入建模软件,现在客人买实体画作,还能解锁数字藏品。”小林展示着手机里跳动的3D软木画,石塔飞檐正随重力感应微微摆动。

  这种对文化符码的创造性拆解,催生出令人瞠目的消费场景。成都“次元立方”商城的脑机接口体验区,少女戴上传感器刹那,瞳孔里映出大观园夜宴的琉璃灯火——神经信号将曹雪芹笔下的茄鲞滋味直输味蕾,让《红楼梦》的饮食美学在赛博格身体里完成重生。当AR眼镜能透视古画中的矿物质分子,当非遗漆器纹样可以转化为动态手机壁纸,文化消费便从橱窗观赏进阶为五感浸染的仪式。

  这场狂欢的涟漪正悄然漫过城乡边界。景德镇陶溪川的星空市集上,茶盏内壁的3D打印星云,映着浮梁茶农粗糙的手指。“城里人说这是科幻感青花,阿婆却说是她年轻时晒谷场看见的银河。”摊主陈小鱼转动茶器,釉色在月光下流转。而在800多公里外的云南沙溪,剧本杀《茶马遗梦》玩家们披着白族扎染斗篷,用明代商帮密语交易,最终通关线索藏在剑川木雕的“一木连做”榫卯里。当地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感叹:“没想到年轻人能从榫卯结构里看出兵法韬略。”

  城乡共振催生的不仅是消费场景,更重塑着文化传承的路径。95后设计师王漫每月从上海飞往黔东南苗寨,行李箱里装着AI设计的图腾,却总被绣娘们改成会动的GIF图案。“机器生成的线条太规矩,阿妈们随手勾的蝴蝶翅膀会扇风。”她举起手机拍摄时,银饰折射的光斑在吊脚楼木墙上跳成新的传说。当抖音直播间能同时容纳苗岭山歌和赛博朋克,当文化消费变成双向解码的游戏,那些曾被折叠的时空突然有了对话的切口。

  究其原因,“买文化”买的是“心头好”,它的盛行实则是物质丰沛时代的精神突围。它就在身边,又或是眼前,我们时常看到很多年轻人不再止步于购买商品,更在通过消费追寻文化认同,例如汉服的纹样考据、非遗的匠心触感、文创的历史叙事等,都在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最快的“以身入局”的方式,可以从过去看别人有文化到自己体验一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种下一颗敬重传统文化的种子。

  再叠加上短视频的助攻和“种草经济”的流行,让马面裙从古籍插画跃入日常穿搭,既成全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颜很能打”的追求,又赋予他们“买文化”行为的情感共振,并回流成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所以就发展成当购买一件国潮单品就如同收藏文化碎片,对于年轻人来说,那是为情怀买单,为内容买单,为万千嘈杂声中有一句戳中心尖买单,为自己的“过去”买单,更是为了群体文化自豪买单,就这样持续累积的认同感便化作推动消费浪潮的永动机。

  但当文化消费突破物理边界,我关注到某些失控现象也开始显现。某短视频平台的“敦煌打卡挑战赛”酿出闹剧,游客为抢占AR飞天合影位挤塌保护栏;爆款手游把李清照皮肤设为氪金奖励,让“人比黄花瘦”的意境沦为充值648元附赠的虚拟外衣。更有些快餐式国潮将黄鹤楼装上电子佛龛,让昆曲名家与电音DJ同台打碟,把千年文脉剁碎成流量佐料。

  “真正的文化消费不该是消消乐游戏,需要建立防波堤。”清华大学张怀宇教授指向苏州博物馆新推的“文人空间盲盒”——消费者需临摹完文徵明手札,才能解锁下一件造园器具模型。“就像古人收藏碑拓要先研墨读帖,真正的文化体验不该跳过认知门槛。”在杭州运河畔的宋韵夜校,程序员李航也刚用代码复原出商周青铜器铭文:“这是另类‘吃谷’,吞下的是文化基因,吐出的是数字肉身。”

  最近,西湖边的宋韵夜校亮起灯笼。穿飞鱼服的少年们骑着共享单车掠过,织金蟒纹在路灯下泛起冷光。市集尽头的老戏台上,全息梅兰芳唱着《贵妃醉酒》,而台下青年扫码进入小程序,转眼便置身于梅派的虚拟水袖之间。我相信,当文化消费变成无数平行时空的入口,年轻人早已不只是消费者。他们是用订单重写历史的策展人,用体验连接古今的时空旅者,更是将文化自信熔铸成时代钢印的炼金术士。他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正在内化成为自己身上最为独特的气质。

  正如敦煌修复师在日记里写下的感悟:“当指尖摩挲北魏壁画时,那些朱砂与石青会顺着掌纹渗进血液。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在拯救文明,却不知文明早就在基因里埋好伏笔,等着在某个消费狂欢夜悄然苏醒。”但愿更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抑或是新尝试都可以固定下来、推广开来,在潜移默化中、在寓教于乐中润泽人心,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守护传承。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