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明月 大江诗魂
徐子芳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18日 01版)
帆船唧唧歪歪驶入横江水面。只见一道白浪推着一道白浪,迎面扑来。细碎的浪花,像洒满长江的诗句,在眼前跳跃,拖着琅琅的声韵,又风采四射地向四方散去。
“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的雄奇景象令李白赞叹不已,诗情如江涛从胸口喷薄欲出。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在惊奇兴奋之中,凭借着长江上的天风海浪的神韵,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开元14年(726),李白26岁。他仗剑出川,东下吴楚,在赴金陵途中一个初夏的某天。年轻的李白,正意气风发,姿态飞扬,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和理想,自比管仲、晏婴等历史的名臣,立志要为帝王的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出场的一幕是很隆重的。他仿效前人周游世界的方式,以在野政治家的身份,凄凄惶惶地寻找出仕之路。但谁能预料到最后的谢幕,竟也在这片山水,这是天意吗?结果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最浪漫的揭幕,谢幕往往不会更精彩。但愿这不是李白当涂之行的谶语。
李白这时是不会想到后来的,更没有想到他会谢幕于当涂青山明月之中。横江上的狂浪,使单调的旅途生活变得浓烈而生动。浪的猝然和多变,有如他的身影,在某个需要的时间里,他就要扑上前去,去完成那瞬间必须完成的使命。
横江的浪是自由的,来去不受约束的形骸,正是李白所崇尚的生存方式,“混迹渔商,隐而不俗”。横江的浪力量又是巨大的,这种意象,对李白来说,更是一种鼓舞。雄浑壮阔的横江,正是李白所追求的那种生活情调,它既是陌生的,又是崭新的。美丽的横江,与这位年轻的诗人的情趣和心态血脉相连,一拍即合。
再有,年轻的李白,富有冒险精神,他在“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蜀道中行走惯了,横江的风浪他正好也要“搏一搏”,让“驰走风云,鞭挞海岳”的想象变得丰满而瑰丽,从而搅动放浪的灵魂,渴望一次“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激扬绽放。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开元27年(739),李白第二次来当涂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第一次激情飞扬的心境在这首诗中不见了。现实世界是坚硬粗粝的,纵横才气却派不上用场,李白凄凄惶惶奔走,寻找政治出路,一晃13年光阴过去,李白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他除了一柄剑、一卷诗、一袭青衫,其他一无所有。
这时,诗人已是39岁,早过了而立之年。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惜散尽千金,周游名山大川,遍访野贤高士,以求被发现被借重,然而,却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只能一次次舞剑而歌,一次次饮酒作叹。宏大的梦想,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瞬即逝,好比江心的秋月,看起来很美,却不见边际,可望不可即,诗人的灵魂在茫茫红尘中漂浮,任凭岁月风霜的摧逼和侵蚀。
但是,牛渚矶的秋夜,却与他第一次来时截然不同,第一次虽黑云压江,波涛飞涌,他却气宇轩昂,雄气奔放;而现在虽然月光如水,明光洞彻,他却白首为儒,对月悲怀,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牛渚矶的月夜竟是如此美妙,连天空也是那么干净,一丝云彩都没有。江风轻轻地吹来,立在船头,仰望高天明月,一个熟悉的身影忽然站到面前,对李白抱拳作揖道:谪仙啊,你来牛渚,为何不招呼我一声啊,像你这样的大才,这世间少见啊。原来是镇守牛渚的谢尚将军前来拜见,李白大为感动之时,谢尚的影子却忽而不见了。
李白忽然想起,今晚停船的地方,正是当年晋才子袁宏的行船停泊地。袁宏在此吟诵自己的《咏史》诗时,被牛渚守将谢尚夜巡时听见,感到诗声不同凡响,暗自称奇,遂上前与袁宏交谈,视为人才,引回军中,任命袁宏为参军,演绎了一段尊重人才的佳话。
李白的心像被一块巨石压得喘不过气来,相比袁宏,诗人觉得自己的才气和抱负远在其上,至今却无人待见他,而像谢尚将军这样独具慧眼的人现在已很难见有。想起明天一早又要挂帆席离开,连纷纷飘落的秋叶也在嘲笑他的失意,深深的苦恼再也挥之不去。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不眠之夜啊。
对谢将军“空忆”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痛苦,一向气度大开大合的李白,此时“心摧两无声”,任凭诗心破碎欲滴了。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又3年后,李白终于等到了“圣上降诏”这一天,真是早也盼,晚也盼,这一天不期而至,李白大喜过望,又觉得有些突然,甚至难以相信这是真的。玄宗皇帝下诏他进京致仕,怎能不高兴、激动而“仰天大笑”呢?
这是李白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以至晚年还引以为荣。42年的积蓄,42年的轮回,42年的投资,42年的奔走,42年的辛酸,42年的向往,终于在江南的一个秋天里,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回报。诗人的情绪是最容易冲动的,李白似乎更为典型,所以他一口气唱出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恐怕在他一生写的诗篇中再没有比这更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激情四射的时刻了。
梦中“不可闻”的谢将军在白天变成了玄宗皇帝,诗人觉得自己是多么有才华,又是多么受到器重!那么进了皇宫,就不可能像袁宏那样,当一个小小镇守使的参军了,他将担起“辅弼”朝政的重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扬名千古。
李白入朝时,玄宗还比较开明,也曾想给李白一官半职,最后不仅没有给,而且要“逐”李白离开长安,回到他原先的江湖上去,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白似乎也明白了一半,他后来在诗中写道,“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馋惑”他的“佞臣”无疑是指高力士、张垍一伙。
公元744年,李白44岁。三月里的一天,诗人被“诏许还山”,独自黯然离开长安,这与前年秋天奉召入京的情形形成了巨大反差。伤痛,永远刻在这位千古诗人的心中。
公元761年,李白61岁。当他得知太尉河南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奉命起兵征讨“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时,竟跃然鹊起,要到李光弼军中从军,可见他报国之心是多么热切。他说:“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这时还念念不忘那次被“诏京”的皇恩和光荣,不忘“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的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要以新的表现和功业洗去被“馋逐”“长流夜郎”两次失败之耻。“会稽耻”是以谢安自比,会稽是谢安隐居地,后来做了大官,“莫说东山卧,参差老谢安”。李白时时以谢安作为自己的参照系,现在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要去搏一搏。61岁该是老人了吧?现在61岁的军人也大多离职了。不知他想过没有,这个年纪的他还能去打仗吗?长期纵酒和漂泊,生活没有规律,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出了问题,胸部时时疼痛,好像也没有引起特别重视。
李白不曾料到,这次投军是他仕途又一次宿命,他行到金陵半途便病倒了,而且很严重,不得不在金陵滞留下来,时间约在761年的秋天。
不得已,李白乘船又回到当涂,欲投寄李阳冰。那是在一个月落霜满天的早晨,举目无亲的李白,在牛渚矶的船上,草写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这是李白在当涂写的很重要的一首诗,李白竭力歌颂了李阳冰的才华和政绩,称道李阳冰的才气,“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赞颂李阳冰治理当涂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农夫尽归耕”“长流玉琴声”等等。李白虽不断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现在穷病潦倒,迫于生计,不得不这么写,也可能李阳冰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干部,李阳冰看了当然会高兴。
写完这首诗,月落霜天,李白临江眺望,心中充满了空寂和彷徨。李阳冰看到李白送来的诗,知道这是求他收留,虽然自己离职的时间快到了,但他还是答应李白在这里治病和疗养。
在当涂经过一个冬春的治疗和休养,李白的病情似乎有了好转,到762年的春天,他已经能在当涂小范围内进行游览了。暮春的一天,李白又上了横望山,拜访隐居在这里的吴筠,写了《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与吴筠告别,李白对吴筠当年引荐他入长安一直心存感激和敬意,在诗中称他为“国士”,畅述彼此之间的交往和结下的情谊,在横望山重逢的喜悦和快乐,对过去费去很多时间与权贵们纵乐和访道寻仙表示了悔意。或许他已感到来日无多,或成永诀,当看到暮春的杨柳在枯萎地老去,心情格外沉重和痛苦。
从横望山回来后,也许觉得来日无多,他着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草草收集自己写的诗文。“草草万卷,手集未修”,来不及整理修改,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把诗文集交给李阳冰,并嘱托为之作序。
李白到底得的什么病?皮日休诗说,“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腐胁疾”应为脓胸症,分急性慢性。现代治疗方法是穿刺或引流,并注射抗生素,治疗难度不是很大。但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姑熟又是小地方,也不会有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想治好这病是不大可能的。
《临路歌》是李白的绝笔诗,是他死前所作,也可视为“遗嘱”。诗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写得哀婉而壮烈,深沉而悲怆,长歌当哭。他以大鹏自比,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而未能施展其才的巨大遗憾。
李白是怎么死的,一直是疑问。正统说法很简单,因“腐胁疾”病逝。另外就是坊间说的,一说是醉酒投江捉月,最后骑鲸上青天。如项斯(唐):“夜郎归未老,醉死在江边”;文天祥(宋)说:“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神物”等等,这是诗人惜诗人,美好而浪漫。二是说投水而死,此说更接近李白的实况。脓胸病是很痛苦的,以李白的潇洒一生,他是不会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窝窝囊囊等死的。另外,现在采石矶李白衣冠冢也是重要的“物证”。投水时,他把衣帽整整齐齐放在江边,既是告示,也说明早有思想准备,心情很平静。投江后,尸体被长江大浪冲进支流青山河,被村人发现,认出是李白,才被草葬在附近的龙山田畈里,留在江边的衣帽则被留在了牛渚建了衣冠冢。这说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55年后,范传正在李白墓志铭中披露一个秘密:当年未能葬在青山系“顷属多故”,这突然发生的“多故”是什么?不难说明李白是非正常死亡才有这样的草葬。如属正常病故,他家人也是不会这么草葬的。因为是自杀,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好交代的事情,因而被遮蔽,那时信息闭塞,“封锁”死因是很容易的事。
但“顷属多故”这一重要信息,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自杀”也是一种选择。伍子胥、屈原式的死,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他说:“子胥自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对他不能没有影响。李白不会在病榻上等着死,而是勇敢地挑战死,从容、狂放、淡定、高吟、激愤甚至面带醉笑……他一生就是这样走来的,同样要以这种方式作最后告别,让历史刻下记忆,让后人絮絮仰望……
中国几千年来才有一个李白。李白是天才,他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评奖评出来的,李白是历史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也是马鞍山、当涂的骄傲。
青山、明月、大江、诗魂,李白之所系。
(徐子芳,历任安徽日报党委委员、文艺组副组长,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黄山书社副总编、副编审,《爱我中华》总编辑、编审,安徽文学艺术院院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周伟
帆船唧唧歪歪驶入横江水面。只见一道白浪推着一道白浪,迎面扑来。细碎的浪花,像洒满长江的诗句,在眼前跳跃,拖着琅琅的声韵,又风采四射地向四方散去。
“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的雄奇景象令李白赞叹不已,诗情如江涛从胸口喷薄欲出。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在惊奇兴奋之中,凭借着长江上的天风海浪的神韵,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开元14年(726),李白26岁。他仗剑出川,东下吴楚,在赴金陵途中一个初夏的某天。年轻的李白,正意气风发,姿态飞扬,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和理想,自比管仲、晏婴等历史的名臣,立志要为帝王的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出场的一幕是很隆重的。他仿效前人周游世界的方式,以在野政治家的身份,凄凄惶惶地寻找出仕之路。但谁能预料到最后的谢幕,竟也在这片山水,这是天意吗?结果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最浪漫的揭幕,谢幕往往不会更精彩。但愿这不是李白当涂之行的谶语。
李白这时是不会想到后来的,更没有想到他会谢幕于当涂青山明月之中。横江上的狂浪,使单调的旅途生活变得浓烈而生动。浪的猝然和多变,有如他的身影,在某个需要的时间里,他就要扑上前去,去完成那瞬间必须完成的使命。
横江的浪是自由的,来去不受约束的形骸,正是李白所崇尚的生存方式,“混迹渔商,隐而不俗”。横江的浪力量又是巨大的,这种意象,对李白来说,更是一种鼓舞。雄浑壮阔的横江,正是李白所追求的那种生活情调,它既是陌生的,又是崭新的。美丽的横江,与这位年轻的诗人的情趣和心态血脉相连,一拍即合。
再有,年轻的李白,富有冒险精神,他在“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蜀道中行走惯了,横江的风浪他正好也要“搏一搏”,让“驰走风云,鞭挞海岳”的想象变得丰满而瑰丽,从而搅动放浪的灵魂,渴望一次“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激扬绽放。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开元27年(739),李白第二次来当涂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第一次激情飞扬的心境在这首诗中不见了。现实世界是坚硬粗粝的,纵横才气却派不上用场,李白凄凄惶惶奔走,寻找政治出路,一晃13年光阴过去,李白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他除了一柄剑、一卷诗、一袭青衫,其他一无所有。
这时,诗人已是39岁,早过了而立之年。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惜散尽千金,周游名山大川,遍访野贤高士,以求被发现被借重,然而,却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只能一次次舞剑而歌,一次次饮酒作叹。宏大的梦想,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瞬即逝,好比江心的秋月,看起来很美,却不见边际,可望不可即,诗人的灵魂在茫茫红尘中漂浮,任凭岁月风霜的摧逼和侵蚀。
但是,牛渚矶的秋夜,却与他第一次来时截然不同,第一次虽黑云压江,波涛飞涌,他却气宇轩昂,雄气奔放;而现在虽然月光如水,明光洞彻,他却白首为儒,对月悲怀,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牛渚矶的月夜竟是如此美妙,连天空也是那么干净,一丝云彩都没有。江风轻轻地吹来,立在船头,仰望高天明月,一个熟悉的身影忽然站到面前,对李白抱拳作揖道:谪仙啊,你来牛渚,为何不招呼我一声啊,像你这样的大才,这世间少见啊。原来是镇守牛渚的谢尚将军前来拜见,李白大为感动之时,谢尚的影子却忽而不见了。
李白忽然想起,今晚停船的地方,正是当年晋才子袁宏的行船停泊地。袁宏在此吟诵自己的《咏史》诗时,被牛渚守将谢尚夜巡时听见,感到诗声不同凡响,暗自称奇,遂上前与袁宏交谈,视为人才,引回军中,任命袁宏为参军,演绎了一段尊重人才的佳话。
李白的心像被一块巨石压得喘不过气来,相比袁宏,诗人觉得自己的才气和抱负远在其上,至今却无人待见他,而像谢尚将军这样独具慧眼的人现在已很难见有。想起明天一早又要挂帆席离开,连纷纷飘落的秋叶也在嘲笑他的失意,深深的苦恼再也挥之不去。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不眠之夜啊。
对谢将军“空忆”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痛苦,一向气度大开大合的李白,此时“心摧两无声”,任凭诗心破碎欲滴了。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又3年后,李白终于等到了“圣上降诏”这一天,真是早也盼,晚也盼,这一天不期而至,李白大喜过望,又觉得有些突然,甚至难以相信这是真的。玄宗皇帝下诏他进京致仕,怎能不高兴、激动而“仰天大笑”呢?
这是李白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以至晚年还引以为荣。42年的积蓄,42年的轮回,42年的投资,42年的奔走,42年的辛酸,42年的向往,终于在江南的一个秋天里,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回报。诗人的情绪是最容易冲动的,李白似乎更为典型,所以他一口气唱出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恐怕在他一生写的诗篇中再没有比这更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激情四射的时刻了。
梦中“不可闻”的谢将军在白天变成了玄宗皇帝,诗人觉得自己是多么有才华,又是多么受到器重!那么进了皇宫,就不可能像袁宏那样,当一个小小镇守使的参军了,他将担起“辅弼”朝政的重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扬名千古。
李白入朝时,玄宗还比较开明,也曾想给李白一官半职,最后不仅没有给,而且要“逐”李白离开长安,回到他原先的江湖上去,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白似乎也明白了一半,他后来在诗中写道,“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馋惑”他的“佞臣”无疑是指高力士、张垍一伙。
公元744年,李白44岁。三月里的一天,诗人被“诏许还山”,独自黯然离开长安,这与前年秋天奉召入京的情形形成了巨大反差。伤痛,永远刻在这位千古诗人的心中。
公元761年,李白61岁。当他得知太尉河南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奉命起兵征讨“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时,竟跃然鹊起,要到李光弼军中从军,可见他报国之心是多么热切。他说:“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这时还念念不忘那次被“诏京”的皇恩和光荣,不忘“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的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要以新的表现和功业洗去被“馋逐”“长流夜郎”两次失败之耻。“会稽耻”是以谢安自比,会稽是谢安隐居地,后来做了大官,“莫说东山卧,参差老谢安”。李白时时以谢安作为自己的参照系,现在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要去搏一搏。61岁该是老人了吧?现在61岁的军人也大多离职了。不知他想过没有,这个年纪的他还能去打仗吗?长期纵酒和漂泊,生活没有规律,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出了问题,胸部时时疼痛,好像也没有引起特别重视。
李白不曾料到,这次投军是他仕途又一次宿命,他行到金陵半途便病倒了,而且很严重,不得不在金陵滞留下来,时间约在761年的秋天。
不得已,李白乘船又回到当涂,欲投寄李阳冰。那是在一个月落霜满天的早晨,举目无亲的李白,在牛渚矶的船上,草写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这是李白在当涂写的很重要的一首诗,李白竭力歌颂了李阳冰的才华和政绩,称道李阳冰的才气,“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赞颂李阳冰治理当涂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农夫尽归耕”“长流玉琴声”等等。李白虽不断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现在穷病潦倒,迫于生计,不得不这么写,也可能李阳冰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干部,李阳冰看了当然会高兴。
写完这首诗,月落霜天,李白临江眺望,心中充满了空寂和彷徨。李阳冰看到李白送来的诗,知道这是求他收留,虽然自己离职的时间快到了,但他还是答应李白在这里治病和疗养。
在当涂经过一个冬春的治疗和休养,李白的病情似乎有了好转,到762年的春天,他已经能在当涂小范围内进行游览了。暮春的一天,李白又上了横望山,拜访隐居在这里的吴筠,写了《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与吴筠告别,李白对吴筠当年引荐他入长安一直心存感激和敬意,在诗中称他为“国士”,畅述彼此之间的交往和结下的情谊,在横望山重逢的喜悦和快乐,对过去费去很多时间与权贵们纵乐和访道寻仙表示了悔意。或许他已感到来日无多,或成永诀,当看到暮春的杨柳在枯萎地老去,心情格外沉重和痛苦。
从横望山回来后,也许觉得来日无多,他着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草草收集自己写的诗文。“草草万卷,手集未修”,来不及整理修改,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把诗文集交给李阳冰,并嘱托为之作序。
李白到底得的什么病?皮日休诗说,“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腐胁疾”应为脓胸症,分急性慢性。现代治疗方法是穿刺或引流,并注射抗生素,治疗难度不是很大。但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姑熟又是小地方,也不会有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想治好这病是不大可能的。
《临路歌》是李白的绝笔诗,是他死前所作,也可视为“遗嘱”。诗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写得哀婉而壮烈,深沉而悲怆,长歌当哭。他以大鹏自比,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而未能施展其才的巨大遗憾。
李白是怎么死的,一直是疑问。正统说法很简单,因“腐胁疾”病逝。另外就是坊间说的,一说是醉酒投江捉月,最后骑鲸上青天。如项斯(唐):“夜郎归未老,醉死在江边”;文天祥(宋)说:“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神物”等等,这是诗人惜诗人,美好而浪漫。二是说投水而死,此说更接近李白的实况。脓胸病是很痛苦的,以李白的潇洒一生,他是不会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窝窝囊囊等死的。另外,现在采石矶李白衣冠冢也是重要的“物证”。投水时,他把衣帽整整齐齐放在江边,既是告示,也说明早有思想准备,心情很平静。投江后,尸体被长江大浪冲进支流青山河,被村人发现,认出是李白,才被草葬在附近的龙山田畈里,留在江边的衣帽则被留在了牛渚建了衣冠冢。这说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55年后,范传正在李白墓志铭中披露一个秘密:当年未能葬在青山系“顷属多故”,这突然发生的“多故”是什么?不难说明李白是非正常死亡才有这样的草葬。如属正常病故,他家人也是不会这么草葬的。因为是自杀,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好交代的事情,因而被遮蔽,那时信息闭塞,“封锁”死因是很容易的事。
但“顷属多故”这一重要信息,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自杀”也是一种选择。伍子胥、屈原式的死,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他说:“子胥自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对他不能没有影响。李白不会在病榻上等着死,而是勇敢地挑战死,从容、狂放、淡定、高吟、激愤甚至面带醉笑……他一生就是这样走来的,同样要以这种方式作最后告别,让历史刻下记忆,让后人絮絮仰望……
中国几千年来才有一个李白。李白是天才,他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评奖评出来的,李白是历史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也是马鞍山、当涂的骄傲。
青山、明月、大江、诗魂,李白之所系。
(徐子芳,历任安徽日报党委委员、文艺组副组长,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黄山书社副总编、副编审,《爱我中华》总编辑、编审,安徽文学艺术院院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