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怀揣着支教梦想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施甸,这座小城便以最质朴的姿态向我敞开怀抱。初至,抬眼便是那低垂的云朵,仿佛伸手可触,那云像是命运的丝线,将我与施甸紧紧相连,这是奔赴梦想的约定,也是爱与奉献的承诺。此后,施甸的每一寸土地、学生的每一张笑脸,都成了这场约定最温暖的注脚。

  ——题记

----------

  这门课的意义,并不是一门必须通过的“副课”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施甸与西安之间有着近2000公里的距离,但我与那里的孩子们,却早已在支教前相知相遇。2024年7月,我以“STEM小车”科技辅导员的身份在西安交通大学见到了来自施甸的孩子们,他们热烈求知的眼神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支教团前辈口中“带着‘STEM小车’去支教”的深层含义。支教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需要我们带着孩子们去认识书本外的世界,与科技接轨,与时代接轨。带着满腔的热情,我和队员们一起踏上了前往施甸的旅程。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面对学生我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我清楚,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给这里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时间也会证明这一切。

  8月下旬,我接到了高二年级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连着几天,我不断打磨第一堂课的PPT、教案,反复对着镜子试讲,努力记住课上要说的每一个重点。这是我第一次走上高中的讲台。我有点担心,学生们的年龄与我差不了多少,我所教授的知识他们是否感兴趣?我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他们又是否喜欢?

  怀揣着忐忑与激动之情,我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走进高二428班教室,开启了这个学期的第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那次上课时的情景还都历历在目。“上课!同学们好。”我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鞠了一躬,他们起初愣了一下,很快便又齐刷刷地向我鞠躬,“老师好!”这样的开头我重复了300多节课,通过这样的做法,我想传达的不仅是对学生与知识的尊重,更是想与他们之间建立一条爱与关怀的纽带。

  和支教团其他老师一样,我与学生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从自我介绍开始,包括我的姓名、大学及专业,他们听后纷纷向我投来好奇和羡慕的目光。我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学生们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渴望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对这门课充满向往。我也逐渐意识到,课堂引入成功了。我想这门课的意义并不是一门必须通过的“副课”,而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们亲自实践科学,认识世界的途径。时间悄然流逝,我的第一堂课很快便结束了,课后,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围在讲台周围,兴奋地和我分享着他们小时候做手工、小发明的经历。我和他们说:“等你们长大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创造属于你们的奇迹。”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兴趣,点燃希望

  我所支教的学校坐落于一片青山之上,学生们每次上课都需要爬326级台阶,这不仅是上课的必经之路,更是引导他们通往理想大门的必经之路。我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爬台阶,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便能摆脱师生之间的束缚,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我们的话题从课堂知识延伸到山外的世界、未来的梦想。预备铃打响,班里的同学调侃说:“老师,你要迟到啦,按班规得罚站哦。”我说:“看看咱们谁快,谁罚站还不一定呢。”笑声冲散了爬山的疲惫,我与学生们一起,三下五除二就爬到了山顶。让我欣喜的是,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几乎没有迟到的,准时到课率比其他班要高得多,而且和我一起上山的学生们在上课时也有了更充沛的精力。支教团其他队员总是和我说:“闫老师啊,是一个乐于和学生并肩作战的老师。”

  与我上学时不同,这里的学生需要努力适应新高考的改革,因此,我尝试了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讲授课本知识。在学习到如何区分开、闭环控制时,我从自动门讲到了宇宙飞船,从挑西瓜讲到了机器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听着,甚至有的同学在课后主动找到我,询问更多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知识。学生们积极的反馈让我深感教学相长的快乐,也坚定了我要让这门课变得更有趣、更实用的决心。

  刚来学校,我便通过这边的老师了解到,这里的学生英语不好,甚至很多人有抵触情绪,因此我在通用技术课上总会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介绍一些专有名词的英语表达。逐渐地,这些专业词汇不再是障碍,学生们乐于去学习他们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英语表达,这无疑消除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反感,甚至打开了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大门。期中考试后的一次自习课上,一位同学自豪地找到我,说他的英语成绩比上次高了20分,他说,这是第一次觉得英语原来这么有趣。我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欣慰,对他说:“学其他科目也是如此,其实答题思想大同小异,不要有恐惧心理,利用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便可以有所突破。”他打趣着和我说:“闫老师,你当我们的全科老师吧。”自那以后,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兴趣,点燃希望。

  向阳花开,我盼与你们一同守望约定的远方

  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上,我问同学们:“你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医生,有警察,还有孩子说,自己想成为这个世上不一样的焰火。我给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一句话:“希望你们成为被他人需要的人,希望你们永远向阳花开。”一个学生在课后递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支教老师,因为这样能被更多人需要。”我潸然泪下,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我的一言一行或许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荡起了一层层涟漪。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梦想的微光继续传递。支教时间已经过半,我愈感光阴似箭。我们在这一年中能做的实在有限,但庆幸的是,支教团的力量在不断延续,一届又一届同我一样的老师们在这里挥洒着青春和汗水。我们把对支教事业所有的向往融汇成责任二字,扎根于此,以学生为本,帮助孩子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开出灿烂之花。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