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下的路逶迤向前,山的那头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山的这边只留下了像句号一样的山尖尖圈出来的块块蓝天。夏日让一切变的鲜明,是教室里面孩子们的目光如炬,亦是讲台上志愿者的字字铿锵,柞水的细流和着书声淌过四季,在传承里,在坚守中,翻到了独属于我和柞水的章节。
初来乍到
支教前的培训就让我无数次想象过站上讲台的样子,但当我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兴奋、不安还是一齐交织翻涌在我的内心。山路曲折,思绪繁杂,但心中却怀抱着无尽的期待——我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在开学第一课,我就找到了答案。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着被大山浸染的灵气和孩童的稚气,被无限好奇驱使着探索新的老师、新发下的课本、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所有新的一切。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好奇与渴望。我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最需要引导的年纪,邂逅良师是何其有幸。此时执教三尺讲台,努力散发光和热,是责任使然,也为回应心中小小少年的呼唤。
支教的挑战与收获
在学校,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社团教师。初到学校,我就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虽然教学环境与设施已经与城区相差不大,但许多孩子却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别说关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了,课本内容也无法适应实际情况。在这里,教师更多的是充当“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启发者”。
我的教学方法在一开始遭遇了不少挑战。从科普入手,却因为始终无法绕开基本原理导致乏味,书本上的实际操作无法与孩子们的基础匹配。在一次协助行政工作中,我发现常用的办公软件使用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在教学大纲上也是教学内容之一,于是我便跳出教材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将孩子们日常接触到的“课程表”“成绩单”“文段排版”等常见文档范式引入课堂。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们逐渐跟上我的教学进度,能熟练制作他们生活中的表格,调整文档格式,常见数据的可视化展现。看着他们逐渐从拘束变得自信,从自信到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这种满足感真的浸润心田。
在每一堂课上,我都会让孩子们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但总有孩子遗忘得飞快,我鼓励他们勇敢向我求助,更引导他们去寻求同学的帮助,与同学合作完成。在一开始,少数孩子会直接举手等待我解答,更多的只是呆呆坐在原地,我不断地强调求助与互助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渐渐地,孩子们的胆子大了,他们不再害怕回答问题,课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孩子开始主动提问,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他们的眼睛里,不再只有迷茫与无助,而是多了一份对知识的渴望。
推动社会进步的涓涓细流
在半年支教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每一位支教志愿者都是祖国大地上的涓涓细流,或许微小,但汇聚成河,终将激荡起社会的进步与希望。我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无私的奉献,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展现青年人的担当。
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坚韧与聪慧。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思考,激发创造力。每当我和孩子们分享一些外面的世界时,他们的眼睛就会亮起来,似乎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正是这种渴望与希望,让我坚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更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未来。
通过支教,我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知识,更从他们的笑容中学到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用耐心和关爱去感染他们,如何在他们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他们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中,青年志愿者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我们的存在,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努力,汇聚成了社会的洪流,推动着时代的前行。
支教生活过半,所有的成长,都化作了感恩与思索,指引着我接下来要走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继续传递知识与梦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支教团的成员们也将薪火相传,就像秦岭山脚下那涓涓细流,虽然不起眼,但却滋养着大地;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是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流中的一部分,注入了青春的力量,传递着希望与温暖,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涓涓细流。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