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技术工人的成长,展现两代人的情怀,书写新青年的梦想和追求——作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代表,青年作家晨飒的《金牌学徒》通过整合行业现实与文学构思,完成了对“升级流”小说结构新变的尝试。较之晨飒之前的创作,《金牌学徒》将文学的策略性表达与行业情怀相融合,用写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回应读者的深层次情感诉求
对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小说主要是为了追求“爽感”,满足自身情感诉求,因而“爽点”的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金牌学徒》中主角孟荣“升级”的成长经验,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以深层“爽”感回应读者的深层次情感诉求。
晨飒在小说主题和情节中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融合,显得别具一格,让“爽感”有了现实的温度。小说既注重对中国工业发展“重大事件”的书写,同时也对以孟荣为代表的人物做出典型塑造。在专业化、具体化的描写中,读者自身也对行业和主角的陌生感达成理解,再从理解到发自内心的认可,冲破阅读阻隔。
小说真实呈现了行业现实,让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精神与时代精神相呼应。《金牌学徒》中作者通过人物“在场”的手段,将孟荣的塑造放置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情境之下,写孟荣真实面临的成功与挫折。以不断确认个体身份来见证国家的繁荣昌盛。这种对国家发展自信而自豪的热烈情感,无不是“现实感”与“爽感”的交织交融。
镜像展现职业技术从业群体
行业网文作为“网感”现实与“爽感”文学混合生成的类型文,表征着现实与文学相互渗透作用的网络文学生产现状。《金牌学徒》聚焦于职业技术教育,层层剖析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以技工孟荣和他身为职业学院教师的妻子闫果为中心,围绕工业实践与教育实践进行建构。如对刘楚忠师傅、陶启重、罗小晖等技工同道中人的描写,以及对赵荥芝、梁子君、李谨瑜、高非等技校学子的刻画,既达到了行业的深处,又回应了生活的细节。这些都是对职业技术从业群体和行业现实的展现。
晨飒的小说写作将中国传统小说与武侠小说相融合,使得小说呈现出现实题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集文学地理感、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体。在《金牌学徒》中,学徒精神与他们的成长经历相呼应,在工业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技术工人的现状,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
用手中的笔完成与时代的同构
文学殿堂中,工业、工厂、工人当留有至高一席,《金牌学徒》中的工业书写涵盖大量专业知识与行业术语、技术理念。每每涉及专业技术与关键技术节点的攻关升级,晨飒会悉心地进行说明,这种专业严谨的“硬知识”科普类描述增强了作品的写实性。比如,在作品30章“谬以千里”中,为了修好一位客户的名贵车辆,要用到“平磨机床”,但平磨机床精度误差了8丝。作者对丝、毫、缪等单位的技术术语进行了具体解释,体现了小说的“硬核”工业风。
《金牌学徒》融入农业话题,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观察视角。作者讲述孟荣在农机厂真正沉下心来学习车铣镗磨焊,不断完成进阶,最终成为一代工业“大神”。这家农机生产商和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也是广袤的农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量和资源。在小说里,田园与钢铁自然地贴合在一起,这是作者对于技工这一职业的思考,也体现了对于技术工人的深切关怀。
《金牌学徒》中对行业场景的描写,均是在查阅资料与亲身调研下完成的。作者深入现场同一线工人和职教老师对话,在写作过程中深刻了解行业的发展。同时抓住从业者的心理,关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面临事业转折或人生困顿时产生的巨大差异,展现出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变化与始终不变的行业精神,为小说的“硬核性”提供了可靠的来源。如作者晨飒所言,光是小说的大纲就写了3个月。可谓亲历出真言、慢工出细活。正是这种亲身参与的态度才能关注到真正的技术工作和职业教育,才能精准定位时代热点与社会痛点,将当代技工发展和职业教育以更深刻的方式呈现到读者眼前。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