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孩子”的邀请
重庆移通学院学生 杜欣玲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20日 01版)
我们的世界从不是平行的轨道,而是层层交叠的立体迷宫。有的孩子如同银河深处的星辰,虽清晰可见,却被遥远的距离阻隔,在独属的小宇宙里闪烁。而当你走进他们,才明白每个沉默瞬间都藏着被看见的渴望。2024年冬,我参加了一次志愿服务,殊不知,正是这场志愿之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记得那天,我在学院志愿群里看到一个名为“星星的孩子”的志愿服务专项活动。一开始,我并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名字新奇,就选择了报名。报名后,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活动内容,我在网上搜索了“星星的孩子”一词,屏幕迅速被信息刷屏——原来这是对自闭症儿童称呼。看着一页又一页的介绍,我回想起小学时班级里有过这样的同学,不过最后那位同学转了学,再也没有见过。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我的心中掀起波澜——我想进一步地走近他们,就像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走近我当年的那位同学……
活动当天,我们一行走进了重庆合川区特殊教育学校。领队的学姐告诉我们:“这里的小朋友有些‘特殊’,不爱说话,一会儿大家要热情积极,努力带动小朋友们活跃起来。”
推开教室门,20多名6-10岁的小朋友正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每个人都使用着独立的小桌椅,中间是宽宽的走廊。没有同桌的交流互动,也没有孩童间常见的吵闹嬉笑声,整个教室安静得让人有些意外,与我以往参与的助学活动场景截然不同。
虽然事先已对情况有所了解,可当真实踏入这间寂静的教室时,我的心仍不由自主地悬了起来。深吸一口气,我努力扬起笑容向孩子们挥手问好,却只换来一片沉默。几个孩子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细碎的嘀咕声像蛛丝般在空气里蔓延。身旁的学姐显然也察觉到了异样的气氛,她迅速反应过来,举起手大声提议:“我们来玩‘动物园里有什么’的游戏吧!”轻快的语调划破凝滞的空气,试图用游戏的魔力打破这层尴尬的屏障。
当我和学姐兴致勃勃地喊出“动物园里有什么”,期待小朋友们踊跃说出动物名称时,台下却陷入一片沉寂。孩子们或是低头摆弄手里玩具,或是茫然望向别处,没有一人接话。作为初次参与这类活动的“新手”,我僵在原地,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空气中的沉默像无形的重物,压得人发慌,无奈之下,我只得匆匆结束了这个本想活跃气氛的游戏环节。
我们开始了“一对一”陪伴环节。我领到了一个扎着麻花辫子、身穿浅蓝色羽绒服的小女孩。我来到她身边,试图与她搭话,可她似乎并不想回应我,只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旁边一盆已经枯萎的盆栽上,仿佛对这盆植物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
她在聚精会神地看什么呢?我心里好奇,准备伸手拿过盆栽端详。正当我快要碰到盆栽的一刹那,女孩猛地伸手将盆栽抓过去,抱在怀里,不愿意让我触碰。我有些不解地问:“小妹妹,你很喜欢这个盆栽吗?”女孩低下了头,不语,只是将目光紧紧停留在怀中的盆栽上。
“可是它现在枯——”话说了一半,我忽然停住,心里想,她当然知道盆栽已经枯萎了,她紧紧抱着,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下课铃声响起,休息时间到了。带着满心疑惑,我找到老师询问,这才得知,她的妈妈在她两岁时便外出打工,至今已有好几年未曾归来。那盆栽是上个月,她妈妈从外地网购送来的。自那以后,她天天细心地给盆栽浇水,仿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努力维系着与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然而,尽管她付出诸多心血,这棵盆栽却依旧在一天天枯萎,就像她心底那份对妈妈的思念,在等待中逐渐变得脆弱而又顽强。
听完老师的话,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这让我想起儿时家人外出打工的经历,所幸我的父母每年春节都会赶回来团圆。而她,只能守着那盆枯萎的盆栽,如同守着妈妈对她的爱。看着她孤独的身影,我不禁沉思:该如何抚慰她的心?
思考片刻,我快步走上讲台,抓起画笔和白纸,又迅速回到女孩身旁。“姐姐教你画这棵盆栽好不好?”即便明知她或许不会回应,我仍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她用画笔将对妈妈的思念勾勒出来。
我中学时曾学过几年绘画,有一定功底,我先在白纸上勾勒出小女孩的身影,画中的她抱着盆栽。画之前,她没有朝我这边看过一眼,但是画到中途,我用眼角余光看到,她开始默默关注着。
画完后进入上色环节,我将12色画笔递到女孩面前。她没有丝毫犹豫,接过画笔便专注涂抹起来。涂到叶子时,她果断选了嫩绿色画笔,笔下的叶片饱满舒展,与现实中干枯蜷缩的模样截然不同——在她的世界里,这盆盆栽永远鲜活。
上完色,她把画端端正正地摆在桌上。我注意到,她的目光终于从那盆枯萎的盆栽上移开,长久凝视着画作。那一刻,她或许看到了植物永不消逝的生命力,又或许是借画笔,让对妈妈的思念与渴望,在色彩中获得了永恒。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总是会想起这个女孩。尽管她沉默寡言,却将对妈妈的爱藏在每一笔稚嫩的画色里,如同星辰般,在寂静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芒。
半个月后,志愿群里再次弹出周六上午前往特殊学校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出发前两天,女孩抱着盆栽的样子总在我脑海中浮现:有时是现实里她沉默模糊的背影,有时又是画中用鲜艳色彩勾勒出的鲜活模样。我凭借残存的记忆,努力回忆那棵盆栽的样式,在网上寻找到一棵相似的仿生盆栽。
那天,我带着仿生盆栽,和志愿小组的学姐们重返那所特殊学校。一踏进教室,我的目光便急切地投向熟悉的角落——盆栽依然摆放在老地方,座位上却不见女孩的身影。刹那间,寒意涌上心头,我攥紧手中的仿生盆栽,满心担忧——她去了哪里?或许是她妈妈终于回来,带她外出玩耍了吧?
我正胡思乱想时,一名老师带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教室。我定睛一看,正是她!与上次不同,她手里没再抱着枯萎的盆栽,而是那张自己亲手涂色的画。几乎同一时刻,她也看到了我,我们俩四目相对,目光交汇在一起。
我快步走到她身边,缓缓蹲下身子,放低声音温柔地说:“小妹妹,还记得我吗?我是上次的志愿者姐姐,今天我给你带了个礼物。”说罢,我从身后拿出那棵仿生盆栽递了过去。女孩先是一愣,随即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接过了盆栽。
“这棵盆栽永远不会枯萎,就像妈妈一直陪在你身边一样。”她仰起头,澄澈闪烁的目光就像是夜空中耀眼的星星。我知道,此刻我们完成了一场真正的对话。
活动结束的时刻再次来临,正当我又要离开的时候,女孩突然拉住我的手,用极轻的声音小心地问:“还会来吗?”
“你说什么?”我第一次听见她说话,心差一点跳出嗓子眼。
“还会来吗?”短短4个字,却似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她世界的门扉。那一刻,我仿佛触碰到了一片独属于她的星空,小心地靠近,笨拙地触碰,这是她跨越孤独的星球发来的邀请函。
我看着她,就像是看着儿时自己的身影。我俯下身看着她闪烁的大眼睛,坚定地对她说:“我以后每周都会来看你!”我看到她低下了头,手里紧紧捧着那盆仿生盆栽。或许,我能成为她心中一份新的寄托。
我为她对我的信任而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志愿者的陪伴与关爱的意义。这些“星星的孩子”,或许寡言少语,却各自怀揣着璀璨的宇宙。他们用清澈的眼眸凝望世界,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心底最纯粹的爱。
(指导教师:方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我们的世界从不是平行的轨道,而是层层交叠的立体迷宫。有的孩子如同银河深处的星辰,虽清晰可见,却被遥远的距离阻隔,在独属的小宇宙里闪烁。而当你走进他们,才明白每个沉默瞬间都藏着被看见的渴望。2024年冬,我参加了一次志愿服务,殊不知,正是这场志愿之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记得那天,我在学院志愿群里看到一个名为“星星的孩子”的志愿服务专项活动。一开始,我并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名字新奇,就选择了报名。报名后,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活动内容,我在网上搜索了“星星的孩子”一词,屏幕迅速被信息刷屏——原来这是对自闭症儿童称呼。看着一页又一页的介绍,我回想起小学时班级里有过这样的同学,不过最后那位同学转了学,再也没有见过。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我的心中掀起波澜——我想进一步地走近他们,就像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走近我当年的那位同学……
活动当天,我们一行走进了重庆合川区特殊教育学校。领队的学姐告诉我们:“这里的小朋友有些‘特殊’,不爱说话,一会儿大家要热情积极,努力带动小朋友们活跃起来。”
推开教室门,20多名6-10岁的小朋友正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每个人都使用着独立的小桌椅,中间是宽宽的走廊。没有同桌的交流互动,也没有孩童间常见的吵闹嬉笑声,整个教室安静得让人有些意外,与我以往参与的助学活动场景截然不同。
虽然事先已对情况有所了解,可当真实踏入这间寂静的教室时,我的心仍不由自主地悬了起来。深吸一口气,我努力扬起笑容向孩子们挥手问好,却只换来一片沉默。几个孩子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细碎的嘀咕声像蛛丝般在空气里蔓延。身旁的学姐显然也察觉到了异样的气氛,她迅速反应过来,举起手大声提议:“我们来玩‘动物园里有什么’的游戏吧!”轻快的语调划破凝滞的空气,试图用游戏的魔力打破这层尴尬的屏障。
当我和学姐兴致勃勃地喊出“动物园里有什么”,期待小朋友们踊跃说出动物名称时,台下却陷入一片沉寂。孩子们或是低头摆弄手里玩具,或是茫然望向别处,没有一人接话。作为初次参与这类活动的“新手”,我僵在原地,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空气中的沉默像无形的重物,压得人发慌,无奈之下,我只得匆匆结束了这个本想活跃气氛的游戏环节。
我们开始了“一对一”陪伴环节。我领到了一个扎着麻花辫子、身穿浅蓝色羽绒服的小女孩。我来到她身边,试图与她搭话,可她似乎并不想回应我,只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旁边一盆已经枯萎的盆栽上,仿佛对这盆植物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
她在聚精会神地看什么呢?我心里好奇,准备伸手拿过盆栽端详。正当我快要碰到盆栽的一刹那,女孩猛地伸手将盆栽抓过去,抱在怀里,不愿意让我触碰。我有些不解地问:“小妹妹,你很喜欢这个盆栽吗?”女孩低下了头,不语,只是将目光紧紧停留在怀中的盆栽上。
“可是它现在枯——”话说了一半,我忽然停住,心里想,她当然知道盆栽已经枯萎了,她紧紧抱着,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下课铃声响起,休息时间到了。带着满心疑惑,我找到老师询问,这才得知,她的妈妈在她两岁时便外出打工,至今已有好几年未曾归来。那盆栽是上个月,她妈妈从外地网购送来的。自那以后,她天天细心地给盆栽浇水,仿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努力维系着与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然而,尽管她付出诸多心血,这棵盆栽却依旧在一天天枯萎,就像她心底那份对妈妈的思念,在等待中逐渐变得脆弱而又顽强。
听完老师的话,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这让我想起儿时家人外出打工的经历,所幸我的父母每年春节都会赶回来团圆。而她,只能守着那盆枯萎的盆栽,如同守着妈妈对她的爱。看着她孤独的身影,我不禁沉思:该如何抚慰她的心?
思考片刻,我快步走上讲台,抓起画笔和白纸,又迅速回到女孩身旁。“姐姐教你画这棵盆栽好不好?”即便明知她或许不会回应,我仍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她用画笔将对妈妈的思念勾勒出来。
我中学时曾学过几年绘画,有一定功底,我先在白纸上勾勒出小女孩的身影,画中的她抱着盆栽。画之前,她没有朝我这边看过一眼,但是画到中途,我用眼角余光看到,她开始默默关注着。
画完后进入上色环节,我将12色画笔递到女孩面前。她没有丝毫犹豫,接过画笔便专注涂抹起来。涂到叶子时,她果断选了嫩绿色画笔,笔下的叶片饱满舒展,与现实中干枯蜷缩的模样截然不同——在她的世界里,这盆盆栽永远鲜活。
上完色,她把画端端正正地摆在桌上。我注意到,她的目光终于从那盆枯萎的盆栽上移开,长久凝视着画作。那一刻,她或许看到了植物永不消逝的生命力,又或许是借画笔,让对妈妈的思念与渴望,在色彩中获得了永恒。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总是会想起这个女孩。尽管她沉默寡言,却将对妈妈的爱藏在每一笔稚嫩的画色里,如同星辰般,在寂静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芒。
半个月后,志愿群里再次弹出周六上午前往特殊学校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出发前两天,女孩抱着盆栽的样子总在我脑海中浮现:有时是现实里她沉默模糊的背影,有时又是画中用鲜艳色彩勾勒出的鲜活模样。我凭借残存的记忆,努力回忆那棵盆栽的样式,在网上寻找到一棵相似的仿生盆栽。
那天,我带着仿生盆栽,和志愿小组的学姐们重返那所特殊学校。一踏进教室,我的目光便急切地投向熟悉的角落——盆栽依然摆放在老地方,座位上却不见女孩的身影。刹那间,寒意涌上心头,我攥紧手中的仿生盆栽,满心担忧——她去了哪里?或许是她妈妈终于回来,带她外出玩耍了吧?
我正胡思乱想时,一名老师带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教室。我定睛一看,正是她!与上次不同,她手里没再抱着枯萎的盆栽,而是那张自己亲手涂色的画。几乎同一时刻,她也看到了我,我们俩四目相对,目光交汇在一起。
我快步走到她身边,缓缓蹲下身子,放低声音温柔地说:“小妹妹,还记得我吗?我是上次的志愿者姐姐,今天我给你带了个礼物。”说罢,我从身后拿出那棵仿生盆栽递了过去。女孩先是一愣,随即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接过了盆栽。
“这棵盆栽永远不会枯萎,就像妈妈一直陪在你身边一样。”她仰起头,澄澈闪烁的目光就像是夜空中耀眼的星星。我知道,此刻我们完成了一场真正的对话。
活动结束的时刻再次来临,正当我又要离开的时候,女孩突然拉住我的手,用极轻的声音小心地问:“还会来吗?”
“你说什么?”我第一次听见她说话,心差一点跳出嗓子眼。
“还会来吗?”短短4个字,却似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她世界的门扉。那一刻,我仿佛触碰到了一片独属于她的星空,小心地靠近,笨拙地触碰,这是她跨越孤独的星球发来的邀请函。
我看着她,就像是看着儿时自己的身影。我俯下身看着她闪烁的大眼睛,坚定地对她说:“我以后每周都会来看你!”我看到她低下了头,手里紧紧捧着那盆仿生盆栽。或许,我能成为她心中一份新的寄托。
我为她对我的信任而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志愿者的陪伴与关爱的意义。这些“星星的孩子”,或许寡言少语,却各自怀揣着璀璨的宇宙。他们用清澈的眼眸凝望世界,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心底最纯粹的爱。
(指导教师:方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