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小说)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生 聂雨芊(23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8日 10版)
她把湿漉漉的头发裹进白色毛巾里。毛巾吸附了水珠,压得脖子有些沉重。
桌子上放着温热的姜茶。他特地替她煮的。
她讨厌生姜的味道。
“一定要喝吗?”她问。
“还是喝一些好。”他说,“要是实在不想喝,就放着吧。”永远是淡淡的口吻。她知道,他不会强迫她做任何事的。他擅于用一种非强迫的方式来迫使她妥协。
“有时候,你对我太好了。”她说,“我真感觉自己是在犯罪。”
“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疑惑。
她摇摇头。“没什么。”捧起那杯姜茶,装作在喝的样子。
“早上的时候,我就提醒过你。”他说,“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会有雨。”
“我忘了。”她说。
他叹了一口气。
“我给你发了消息。”他指了指手机屏幕。下午以来,每隔10分钟他给她发一条短信,问她是否到了地铁站,他去接她。
“我的手机没电了。”她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我很担心你。”他说。
“对不起。”她说。
“你不必说对不起的。”他说。
沉默。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50%的降水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她打定主意去相信另外那50%。走到地铁出站口,看见门口拥挤的避雨人群,她明白她的预判失误了,但并不沮丧。她想阵雨下不久的,于是安心在那儿等待着雨停。
马路对侧等红绿灯的人,没有打伞。
恍惚间,她觉得那像她认识的人中的一个,一时半会儿却没个定论。
直到绿灯亮起的那一刻,她的心骤然收紧。
一瞬间,她仿佛从拥挤的人群之中抽身出来,重新回到高中那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午后。蝉在窗外懒倦地叫着,教室的地面上,树影斑驳。她有从四十多种笔尖和试卷摩擦的声音之中分辨出特定一种的能力。这件事,她从没跟任何人提起过。
她的心被这一个闪念给刺痛了,等她再度回过神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已经冲进雨里去了。仅凭她最后一眼看见的一个大致方向,在倾盆大雨之中,不顾一切地奔跑着。起初,还能感到雨是如何一点点地将她的身体打湿的,后来,这种感受完全消失了。只有扑面而来的雨花,仍旧证明雨的存在。
终于,她在另一个红绿灯路口停下来,茫然兀立在原地。雨中的街景比印象派的画作还要模糊。或穿雨披、或拿雨伞的人们,行色匆匆地前往各自的目的地。摩托车从积雨的路面上疾驰而过,水花飞溅。一切如常。仿佛她短暂的雨中奔跑,不过是一段插曲、是命运导播的一个失误。
街边的橱窗映出一张不安的面孔。一滴雨水沿着发丝从脸颊爬落,像一颗莫名其妙的泪珠——她不知道它属于谁、也不知道为何它要出现在这里、在此刻。她觉得她也是这样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陌生的街口。仿佛失去了从地铁站冲出来之后的一切记忆,只隐约记得她要找一个人——但是,是谁呢?是他吗?
没有遇上,她无可查证。以此深怪老天的作弄。可是,真要遇上了呢?他们中间隔着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年的光阴,这些都叫她没办法开口。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是,他们毕竟是在同一天空下淋着雨,譬如说,淋在她身上的这一滴,与淋在他身上的那一滴,出自同一朵雨云。
“水凉了。”男友出声提醒她。
他又开始用那样一种苦口婆心的、似乎满含着关心、而不含任何责怪的口吻,向她细数着淋雨的坏处与喝姜茶的好处。最后,困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非淋雨不可——他问得那么恳切,让人不能不怀疑,那实在是他人生中一个相当重大的问题。
“要是说,”她想了想,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有时候,我就想淋一淋雨呢?”有意回避着他的目光。
“或者,”她突发奇想,问,“你愿不愿意陪我淋一次雨?”
“不行。”他说,“到时候,两个人全都病倒了怎么办?”
完全诚实和诚恳,也正如意料之中的,叫她哑口无言。脸上闪过一抹失落,她用玩笑遮掩过去,笑骂他,不能说句谎话哄她开心。
他不是一个能够陪她淋雨的人,因为置身雨中,他无法不本能地想起感冒发烧的可能。也许在人们看来,这不过是匮乏了一点点浪漫细胞或所谓“诗意”。但她明白的,绝非这样简单。人们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又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就造成他们对看似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
归根到底,他不理解她。
这种难以理解的区间,好像钢琴两个琴键之间的缝隙,试图理解小提琴的滑音;相册的其中一页,试图理解VCR跳动的画面。当然会感到莫名其妙——那也并非它们不想、不够努力,只是因为器质性的缺失。
他不理解她,但这并不妨碍他爱她。所以下一次,他还是会在阴冷或郁热的天气里,提醒她出门带伞,有时,甚至擅作主张地替她放一把在包里。
她为那种可以预见的未来而恼火。不知怎么,她忽然产生了一种戳破真相去报复他的冲动——看他的笑脸像玻璃镜面那样的,猝不及防被她的一记小石头砸中,裂痕不受控制地扩散,然后“哗啦”一声,碎成满地,扎得他们两个人浑身是血。在遍地的鲜血与碎片里,她才得以论证一份确凿无疑的爱情。
但她暂时按捺住这种想法,一如按捺住下一次想要冲入雨幕的那种心情。
姜茶已经放得有些凉了。他特地多添了水,一丝丝的甜和辛辣。她想象那些红糖和姜块是如何在封闭的腹内煎熬,拆穿、煮烂了,再从曲折、狭窄的出口倾倒出来:甜和辣都隐隐的,仿佛一句难于说出口的话外余音。杯子下面垫着《梅雨之夕》——一个“发乎情,止乎礼”的绮艳故事。
她捧起姜茶一饮而尽。咽下愤怒和愧怍:两个大不相同、而本质上为一的秘密。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她把湿漉漉的头发裹进白色毛巾里。毛巾吸附了水珠,压得脖子有些沉重。
桌子上放着温热的姜茶。他特地替她煮的。
她讨厌生姜的味道。
“一定要喝吗?”她问。
“还是喝一些好。”他说,“要是实在不想喝,就放着吧。”永远是淡淡的口吻。她知道,他不会强迫她做任何事的。他擅于用一种非强迫的方式来迫使她妥协。
“有时候,你对我太好了。”她说,“我真感觉自己是在犯罪。”
“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疑惑。
她摇摇头。“没什么。”捧起那杯姜茶,装作在喝的样子。
“早上的时候,我就提醒过你。”他说,“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会有雨。”
“我忘了。”她说。
他叹了一口气。
“我给你发了消息。”他指了指手机屏幕。下午以来,每隔10分钟他给她发一条短信,问她是否到了地铁站,他去接她。
“我的手机没电了。”她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我很担心你。”他说。
“对不起。”她说。
“你不必说对不起的。”他说。
沉默。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50%的降水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她打定主意去相信另外那50%。走到地铁出站口,看见门口拥挤的避雨人群,她明白她的预判失误了,但并不沮丧。她想阵雨下不久的,于是安心在那儿等待着雨停。
马路对侧等红绿灯的人,没有打伞。
恍惚间,她觉得那像她认识的人中的一个,一时半会儿却没个定论。
直到绿灯亮起的那一刻,她的心骤然收紧。
一瞬间,她仿佛从拥挤的人群之中抽身出来,重新回到高中那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午后。蝉在窗外懒倦地叫着,教室的地面上,树影斑驳。她有从四十多种笔尖和试卷摩擦的声音之中分辨出特定一种的能力。这件事,她从没跟任何人提起过。
她的心被这一个闪念给刺痛了,等她再度回过神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已经冲进雨里去了。仅凭她最后一眼看见的一个大致方向,在倾盆大雨之中,不顾一切地奔跑着。起初,还能感到雨是如何一点点地将她的身体打湿的,后来,这种感受完全消失了。只有扑面而来的雨花,仍旧证明雨的存在。
终于,她在另一个红绿灯路口停下来,茫然兀立在原地。雨中的街景比印象派的画作还要模糊。或穿雨披、或拿雨伞的人们,行色匆匆地前往各自的目的地。摩托车从积雨的路面上疾驰而过,水花飞溅。一切如常。仿佛她短暂的雨中奔跑,不过是一段插曲、是命运导播的一个失误。
街边的橱窗映出一张不安的面孔。一滴雨水沿着发丝从脸颊爬落,像一颗莫名其妙的泪珠——她不知道它属于谁、也不知道为何它要出现在这里、在此刻。她觉得她也是这样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陌生的街口。仿佛失去了从地铁站冲出来之后的一切记忆,只隐约记得她要找一个人——但是,是谁呢?是他吗?
没有遇上,她无可查证。以此深怪老天的作弄。可是,真要遇上了呢?他们中间隔着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年的光阴,这些都叫她没办法开口。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是,他们毕竟是在同一天空下淋着雨,譬如说,淋在她身上的这一滴,与淋在他身上的那一滴,出自同一朵雨云。
“水凉了。”男友出声提醒她。
他又开始用那样一种苦口婆心的、似乎满含着关心、而不含任何责怪的口吻,向她细数着淋雨的坏处与喝姜茶的好处。最后,困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非淋雨不可——他问得那么恳切,让人不能不怀疑,那实在是他人生中一个相当重大的问题。
“要是说,”她想了想,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有时候,我就想淋一淋雨呢?”有意回避着他的目光。
“或者,”她突发奇想,问,“你愿不愿意陪我淋一次雨?”
“不行。”他说,“到时候,两个人全都病倒了怎么办?”
完全诚实和诚恳,也正如意料之中的,叫她哑口无言。脸上闪过一抹失落,她用玩笑遮掩过去,笑骂他,不能说句谎话哄她开心。
他不是一个能够陪她淋雨的人,因为置身雨中,他无法不本能地想起感冒发烧的可能。也许在人们看来,这不过是匮乏了一点点浪漫细胞或所谓“诗意”。但她明白的,绝非这样简单。人们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又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就造成他们对看似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
归根到底,他不理解她。
这种难以理解的区间,好像钢琴两个琴键之间的缝隙,试图理解小提琴的滑音;相册的其中一页,试图理解VCR跳动的画面。当然会感到莫名其妙——那也并非它们不想、不够努力,只是因为器质性的缺失。
他不理解她,但这并不妨碍他爱她。所以下一次,他还是会在阴冷或郁热的天气里,提醒她出门带伞,有时,甚至擅作主张地替她放一把在包里。
她为那种可以预见的未来而恼火。不知怎么,她忽然产生了一种戳破真相去报复他的冲动——看他的笑脸像玻璃镜面那样的,猝不及防被她的一记小石头砸中,裂痕不受控制地扩散,然后“哗啦”一声,碎成满地,扎得他们两个人浑身是血。在遍地的鲜血与碎片里,她才得以论证一份确凿无疑的爱情。
但她暂时按捺住这种想法,一如按捺住下一次想要冲入雨幕的那种心情。
姜茶已经放得有些凉了。他特地多添了水,一丝丝的甜和辛辣。她想象那些红糖和姜块是如何在封闭的腹内煎熬,拆穿、煮烂了,再从曲折、狭窄的出口倾倒出来:甜和辣都隐隐的,仿佛一句难于说出口的话外余音。杯子下面垫着《梅雨之夕》——一个“发乎情,止乎礼”的绮艳故事。
她捧起姜茶一饮而尽。咽下愤怒和愧怍:两个大不相同、而本质上为一的秘密。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