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的书写,可谓林林总总。有人专写过树,像梁衡,《树梢上的中国》;有人专写过河流,像李汉荣,《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而冯杰另辟蹊径,写瓦,写井,一往情深,诗意蹁跹,宛如走进了一幅乡村美学的水墨画卷。
冯杰的语言少有叙述,即便是有,简简单单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对一个点、一种意象的阐发、抒发。语言有诗意,更有诗的跳跃性,读者在他的意象中感受他对乡村表情的叙写。比如与书同名散文《九片之瓦》中,他把乡村的瓦归结为9种“表情”,这是瓦的属性与标签,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语言与籍贯。他说: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来,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写就《乡村瓦史》在这一时节的断代史。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大珠小珠落“瓦”盘,雨成了敲击瓦键的手,语言的音律、速度、轻重、缓急,构成了雨落在瓦上的全部音符与含义。读者恍然大悟,是作家制造了这样的音乐意境。意象的雨,是他笔下的字。意象的瓦,引申为键盘,是一排排会发声、有情义的句子呀!你念出声的句子,轻重、快慢、舒缓,它就是雨的诗意与节奏呀!太美妙了,雨是不是“语”?是不是一种说?
说一个作家的语言好,除了语言的韵律诗意,常常还是说他的见解与思考力,有深度,有哲理。作家认识事物常常上升到生命的哲学高度,一滴露水,本来是很普通的一滴露水,但经过作家解读后,就会发现它是有着生命的露水。“一口井”在他笔下成了“一眼井”,“口”换成了“眼”,好像成了乡村之美目,大地之美目,洞察秋毫一切即将发生的可能。他说,井水,没有骨头,映照世间喜怒哀乐,人间聚散离合。看到了井水,如同就看到了世间一切。作家的见解是深刻的,抒写是诗意的,语言就有了韵律和哲思。韵律和哲思是作家“语言”的翅膀,读者一面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一面感受语言的深刻之思。
乡村事物似乎在作家笔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象之美。譬如瓦、井、绳、树、草、乌鸦、秋夜、月光、炊烟、地图、河流等等。就说河流,并非指河流本身。而“另类河流”,同样指河流以外的“河流”,比如《年画的一些延伸》《手牌的两种打法》,从这些题目中很容易理解冯杰的“河流”,其实是指时间的河流,是指岁月的延伸。换句话说,年画、手牌、鸟谱的演变本身就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是从生气到衰亡的河流,我们看到了河流与生命的另一番景象。再比如说“上通下达”的井绳,“一半可以传达井外面的信息,一半可以入井与水密语。井绳身世是湿漉漉的,上面结满记事,无论出世和入世,井绳一身都是泪痕,最后都要瘦成一把月光”。可以说,井绳意象的丰美让读者亲之佩之,产生无限遐想,一条井绳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会是一把月光。所以说意象的丰美使得散文更具诗化,更具色彩,更具韵律与美感。
冯杰的散文很多都是有“章法”的,有绘画布局的考虑。有时是并列式,像《树知道自己的一天》,根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叙写一篇散文,这就如同他绘画的小燕子,一列列,长条纸,竖下来,极其有视觉效果。有时是一种递进,《读手记》一文从现实中的“手”写起,写手的姿态,写手的语言,写手的记忆,写手的打拼,最后写手的“生命”与“山河”。如果从他的画来解读,便是从淡墨到浓墨,从远山到近水,从虚无缥缈到浓妆重彩。有时是“生命的组章”,如《九片之瓦》中,瓦是写实,根据瓦折射出乡村意象,进一步映衬出人的内心世界,其实,瓦就是人,就是作家自己。瓦的表情,就是作家的表情,就是人们依恋乡土的表情。说白了,这可以用他的一组乡土画来表达。还有《器皿记》《癸巳记》《水做的一条绳》《在纸上飞行》等,作家深得“章法”“绘画结构”之精髓,许多篇章都是一种不尽相同的组合,似乎是一种由服饰的巧妙搭配所呈现的大美,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阅读冯杰的散文集《九片之瓦》,好似欣赏一幅水墨长卷。书中文字,淡墨皴染,乡土风物、岁月情思,慢慢晕开,疏密有致的笔触,在虚实之间铺展成耐人寻味的意境,于字里行间品出自然与乡愁的绵长韵味。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