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时,故乡是否下雨?”这是母亲常对故乡人说的话。每当此时,或晴或雨,早已无妨,心中却早已泛起雨打的涟漪。
我的故乡在南方多雨的边境,高山把土地分割成一块块平坦的小坝子,一块小坝子常是一个小乡镇,每个乡镇必有一条大河川流而过,顺着河流,摆放着十多个村寨。村寨周围是成片的水田,有时种满翠绿的水稻、有时种满金黄的油菜,伫立山顶远远望去,翠绿的水稻田像是巨大的足球场,而金黄的油菜田更像是上天突然坠落下来的大花园,花园深处蜿蜒着一条玉带似的河流、更有块状的村寨作点缀,那真是天造地设的无与伦比的舒心图景。
种田是故乡的传统生计,风调雨顺是寨民最大的愿望,奶奶说天公就是掌管寨民生计的“云顶县官”,大家都希望这位县官老爷能时时庇佑这片土地和百姓,可以说,在我的家乡,“是否下雨”和内地“吃了吗”的问候方式有着同样的意义。
而今,这一问候方式却多了不一样的意义。
少时光景,可在雨中种稻、放牛、寻鱼,还可以到半山坡菜园里摘菜,就着清凉的山泉水轻咬一嘴橄榄,清爽的气息能让人眼前瞬间放亮。听几声犀鸟放歌,抬头仰望,也能看到竹梢上有凤凰觅食。故乡的竹子盛产凤凰之食,我们称之为“竹米”。这竹子48年一结果,结果即衰败,“竹米”非常珍贵,可是如此珍品,竟也是儿时稀松平常的小食物。直到后来离开家乡,才从外地朋友口中得知它的“珍贵”。
回忆儿时,父母正值壮年。年轻的母亲们一律着传统服装:素衣配筒裙、花簪别发辫、腰系铜银环、手项戴金饰……轻盈的身姿总是忙碌的穿梭在庭院、村寨和田地之间。清晨的第一道风景,必是母亲到寨口水井旁挑水的模样。稍后,朝阳升起来了,孩童们奔跑的步声和爽朗的笑声逐渐填满了巷道。玩累了,就躺在母亲的筒裙里安睡,母亲的筒裙是孩子们最温暖的归宿。
故乡多雨,每当雨季来临,常是连续数十天不间断,使得人们无法外出劳作,这倒也成了勤劳的人们难得惬意的休息时光。爷爷奶奶们在家里念诵古文诗歌,祖先流传下来的长诗往往是几百页的大本子,需要放在小型圆面的竹笼桌上铺开才能诵读,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婉转动听,与其说诵读,不如说是唱念。爷爷奶奶们白日里唱念古诗,晚上便在火塘边给孙子们讲述长诗里记载的故事,故事总是那么幻想奇妙、那么引人入胜。电视里的孙悟空在长诗里变成了白猴者,他不仅在仙界神通广大,还能在人间做国王、娶妻和生子……
雨季也是美食季。邻里巧妇们会相伴到家里同作美食。这片土地总是孕育精巧的双手,过了10岁的女孩个个是能厨,更别说年轻的母亲们了。嫩卷粉、芭蕉凉粉、凉拌水果、舂小菜、蒸米糕、烤糯米粑粑、染花米团、竹筒焖小花鱼、卤水汤料……每一道小食都需要经过多个程序细心烹制才能调出它原本的美味,再配上荷叶和花瓣这样精致的摆盘,每一道都在极致的挑惹着人们的味蕾。故乡的孩子天生就是幸福的美食鉴赏家。
现在啊,我也已经而立之年,母亲也远离故土陪我在外生活多年,每当故人来访,母亲的头一句必是“你来时,故乡是否下雨”,饱含着对乡土生活的深沉眷恋、对村寨安宁的朴素祝愿、更给予了在外讨生活的故乡后辈儿时母亲筒裙般温暖的关怀之情……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