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疆·我生来向往自由
毕明珠(24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12日 04版)
我生来向往自由,但我似乎生来便不自由。
你要问是什么拖住了我的脚步?——是家庭?是学业?我好像也给不出什么具体的答案。
一
我已经20多岁了,但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独自坐飞机来到了新疆,那个我只能在书里得知葡萄多么好吃、黄沙多么漫天、人烟又多么稀少的地方。
爸爸带我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玩过,一望无际的黄沙映着天边初生的红日,带给人的震撼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拍摄不出来、任何文字也描述不出的。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非虚言,只是这“日”并非“落日”,我也看不到千年前那一阵“狼烟”了。
车队一路向南,比起那真正漫漫黄沙的大沙漠,这同样一望无际却一段段种满植株的路边,也称得上一句“绿洲”了。听父亲说,他刚来新疆的时候,沙尘暴还很频繁,在巴扎(集市)上赶集,沙子直往嘴里扑,每月都会有这样几天,黄沙漫漫不透天光,就像想象中的世界末日。短短几年,一年都来不了一次沙尘暴了。听到这里,我不可避免的想到了课本上的“塞罕坝林场”,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千里松林,其中艰苦,扎根新疆的护林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
车队继续向前,我们穿越了电力天路,这是一条废弃的“野路”,从阿拉尔到巴音郭楞,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要比去景区划算得多,若是没有吴叔叔这位“老客”带队,我们还找不到此处哩!只是道路崎岖陡峭,我坐在车上都害怕自己突然掉下山谷。
山顶的风凉飕飕的,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山上没有完全融化的雪,山谷里松林高耸,挤挤挨挨,好像阳光都透不进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谷底的溪流是冰蓝色的,应是山上融化的雪汇成,这条河流叫什么名字我们并不知道,但我记得它的清冽,漂亮的像童话,似乎尝一尝就会品出淡淡的甜味,遗憾的是我的手机拍不出它的美,拍出来的冰蓝色变成了灰扑扑。
天黑前并没有走出这个山谷,我们在这谷中、在这溪边歇了一夜,这也算是我第一次野营。风呼呼地吹了一夜,不远的溪流时不时发出“哔——啵——”声,就像溪流呼吸间吐出的气泡。
只这条路,就还有一件让我难忘的趣事——我们同行的其中一辆车发生了“高原反应”。是的!你没看错!原来车也有高原反应。因为路险,它的冷却液老是沸腾,我们都以为车出了故障,打算先开车出谷后再找拖车来拖这辆车,没想到它一路磨磨蹭蹭、歇歇走走,等下了山出了山谷就再也没犯过毛病。
谷中肥硕的野兔、可爱的土拨鼠、小巧的狐狸……我见了好多好多没见过的动植物,真希望自己也是这谷中的一只飞鸟,饮于冰泉,食于山野,栖于松间。
这整条“电力天路”,有一部分在西藏,全长565公里,它生于冻土,长于疆野,见过它的人不禁赞叹这个工程的“奇”,这个似乎不能完成的工程,它就这样在我面前了,其中艰苦,若不是建造者,谁人又可知呢?
三
车继续往前走,我们从黄色的北疆慢慢走到绿色的南疆,一路慢慢变绿,心情也是。
穿越独山子至库车段的“独库公路”,这条每年只通车4个月,其余时间终年积雪,号称“一天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中国最美公路。一路的高山峡谷、雪山湖泊、雅丹地貌、戈壁荒滩、云岭雪山……应接不暇。无论前路还是归途,每一次通过这条路,我不仅震撼于途中的壮美奇景,更震撼于万难工程攻坚克险的庄严肃穆。这样集“奇、峻、美”为一体的道路都能建造出来,我又有什么理由因囿于一隅而惶惶终日呢?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附近的乔尔玛烈士陵园看看他们,看看长眠在此的英雄。
四
我们继续向前,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终点——伊犁州那拉提草原,这片“天山绿岛”景色宜人,山中的烈日都显出了几分清凉与善意。
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数不清的牛羊马群、星星点点的蒙古包,还有世居于此的哈萨克族人。
我第一次骑马的经历献给了这片美丽的草原,这里带着游客骑马的“安全员”最小年纪才9岁,他说他跟着他的“马兄弟”一起长大,那是他的宝贝,也是他的朋友。驰骋在蓝天下、奔跑在绿原里,追着风、追着牛羊,这样的畅意有谁能拒绝呢?
向山上走去,一路有追赶花期的采蜂人、美丽的雪莲谷,只是已经过了雪莲盛开的季节,这真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谷里可以看到天山被雪覆盖的山顶,谷底汩汩流动的小溪也是冰蓝色的,触之沁手,那凉意直达心里去,大夏天的也让人直呼畅快。
到了这里,我们的旅途也即将结束了,归途中去了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这里候鸟种类无数,只错过了时间,独独剩下数十只优雅的白天鹅还有一群群恨不得从游客嘴里抢食的红嘴鸥,这群飞鸟,也给这片草原增添了灵动。
五
一场长达近一月的旅途终于结束,漫长的路程让人甚是疲惫,但你问我还愿意来吗?我的回答是愿意,我的父亲也说等他退休要买一辆房车,游遍山川,阅览胜景。
我想了又想,到底是什么困住了我的自由?是因为家长过度保护而不敢前行的双腿吗?是自诩聪慧却经历一点小磨难就自怨自艾的心理吗?好像都不是。
就像这次途中我所看见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带着一顶蒙古包,便可以去追赶“绿色”,长于马背,追赶牛羊,天苍苍,野茫茫,辽阔的草原,生不出狭隘的心。
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可以潇洒放下一切,丢掉让你眉头渐深的工作,抛弃压得你脊背渐弯的贷款……去大自然感受一切。
我生而向往自由,愿做林间飞鸟,愿做原上奔马,愿我们永远拥有“囿于市井,而向山海,远隔巷弄,且看花开”的力量。
责任编辑:宋宝颖
我生来向往自由,但我似乎生来便不自由。
你要问是什么拖住了我的脚步?——是家庭?是学业?我好像也给不出什么具体的答案。
一
我已经20多岁了,但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独自坐飞机来到了新疆,那个我只能在书里得知葡萄多么好吃、黄沙多么漫天、人烟又多么稀少的地方。
爸爸带我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玩过,一望无际的黄沙映着天边初生的红日,带给人的震撼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拍摄不出来、任何文字也描述不出的。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非虚言,只是这“日”并非“落日”,我也看不到千年前那一阵“狼烟”了。
车队一路向南,比起那真正漫漫黄沙的大沙漠,这同样一望无际却一段段种满植株的路边,也称得上一句“绿洲”了。听父亲说,他刚来新疆的时候,沙尘暴还很频繁,在巴扎(集市)上赶集,沙子直往嘴里扑,每月都会有这样几天,黄沙漫漫不透天光,就像想象中的世界末日。短短几年,一年都来不了一次沙尘暴了。听到这里,我不可避免的想到了课本上的“塞罕坝林场”,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千里松林,其中艰苦,扎根新疆的护林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
车队继续向前,我们穿越了电力天路,这是一条废弃的“野路”,从阿拉尔到巴音郭楞,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要比去景区划算得多,若是没有吴叔叔这位“老客”带队,我们还找不到此处哩!只是道路崎岖陡峭,我坐在车上都害怕自己突然掉下山谷。
山顶的风凉飕飕的,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山上没有完全融化的雪,山谷里松林高耸,挤挤挨挨,好像阳光都透不进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谷底的溪流是冰蓝色的,应是山上融化的雪汇成,这条河流叫什么名字我们并不知道,但我记得它的清冽,漂亮的像童话,似乎尝一尝就会品出淡淡的甜味,遗憾的是我的手机拍不出它的美,拍出来的冰蓝色变成了灰扑扑。
天黑前并没有走出这个山谷,我们在这谷中、在这溪边歇了一夜,这也算是我第一次野营。风呼呼地吹了一夜,不远的溪流时不时发出“哔——啵——”声,就像溪流呼吸间吐出的气泡。
只这条路,就还有一件让我难忘的趣事——我们同行的其中一辆车发生了“高原反应”。是的!你没看错!原来车也有高原反应。因为路险,它的冷却液老是沸腾,我们都以为车出了故障,打算先开车出谷后再找拖车来拖这辆车,没想到它一路磨磨蹭蹭、歇歇走走,等下了山出了山谷就再也没犯过毛病。
谷中肥硕的野兔、可爱的土拨鼠、小巧的狐狸……我见了好多好多没见过的动植物,真希望自己也是这谷中的一只飞鸟,饮于冰泉,食于山野,栖于松间。
这整条“电力天路”,有一部分在西藏,全长565公里,它生于冻土,长于疆野,见过它的人不禁赞叹这个工程的“奇”,这个似乎不能完成的工程,它就这样在我面前了,其中艰苦,若不是建造者,谁人又可知呢?
三
车继续往前走,我们从黄色的北疆慢慢走到绿色的南疆,一路慢慢变绿,心情也是。
穿越独山子至库车段的“独库公路”,这条每年只通车4个月,其余时间终年积雪,号称“一天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中国最美公路。一路的高山峡谷、雪山湖泊、雅丹地貌、戈壁荒滩、云岭雪山……应接不暇。无论前路还是归途,每一次通过这条路,我不仅震撼于途中的壮美奇景,更震撼于万难工程攻坚克险的庄严肃穆。这样集“奇、峻、美”为一体的道路都能建造出来,我又有什么理由因囿于一隅而惶惶终日呢?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附近的乔尔玛烈士陵园看看他们,看看长眠在此的英雄。
四
我们继续向前,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终点——伊犁州那拉提草原,这片“天山绿岛”景色宜人,山中的烈日都显出了几分清凉与善意。
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数不清的牛羊马群、星星点点的蒙古包,还有世居于此的哈萨克族人。
我第一次骑马的经历献给了这片美丽的草原,这里带着游客骑马的“安全员”最小年纪才9岁,他说他跟着他的“马兄弟”一起长大,那是他的宝贝,也是他的朋友。驰骋在蓝天下、奔跑在绿原里,追着风、追着牛羊,这样的畅意有谁能拒绝呢?
向山上走去,一路有追赶花期的采蜂人、美丽的雪莲谷,只是已经过了雪莲盛开的季节,这真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谷里可以看到天山被雪覆盖的山顶,谷底汩汩流动的小溪也是冰蓝色的,触之沁手,那凉意直达心里去,大夏天的也让人直呼畅快。
到了这里,我们的旅途也即将结束了,归途中去了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这里候鸟种类无数,只错过了时间,独独剩下数十只优雅的白天鹅还有一群群恨不得从游客嘴里抢食的红嘴鸥,这群飞鸟,也给这片草原增添了灵动。
五
一场长达近一月的旅途终于结束,漫长的路程让人甚是疲惫,但你问我还愿意来吗?我的回答是愿意,我的父亲也说等他退休要买一辆房车,游遍山川,阅览胜景。
我想了又想,到底是什么困住了我的自由?是因为家长过度保护而不敢前行的双腿吗?是自诩聪慧却经历一点小磨难就自怨自艾的心理吗?好像都不是。
就像这次途中我所看见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带着一顶蒙古包,便可以去追赶“绿色”,长于马背,追赶牛羊,天苍苍,野茫茫,辽阔的草原,生不出狭隘的心。
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可以潇洒放下一切,丢掉让你眉头渐深的工作,抛弃压得你脊背渐弯的贷款……去大自然感受一切。
我生而向往自由,愿做林间飞鸟,愿做原上奔马,愿我们永远拥有“囿于市井,而向山海,远隔巷弄,且看花开”的力量。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