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重逢的远方(散文)
金俊杰(25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12日 08版)
祖父把用来戳杨梅的木竿在桥墩上磕了磕,几点露水滴了下来,落进我脖颈里。“哎哟!”我哆嗦着跑了,祖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天微亮,田里浮着一层雾气,隐约能看见高架桥的轮廓。祖父跟我说:“早上有些凉,上学多穿件外套,中午再脱掉吧。”祖父不怕冷,他怕我冷,因为我身体差,一冷就感冒,一感冒就是半月。稍微察觉到降温,他立马提醒我保暖。
我知道祖父挂念我,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他的话我都听。
自从父母到杭州去打工后,我的身份转变成“留守儿童”,开始跟祖父一起生活。祖父的家在高架桥下,旁边有大片水田。祖母2001年就因为尿毒症过世了,祖父一个人生活,平常到街上摆摊卖灯盏糕。
日日火车从头顶驶过。火车还没来,连个影子都没瞧着,动静已经来了:颤抖的水田,摇晃的碗碟,不安的小狗。刚来的时候我不习惯,还以为闹地震了,嚷嚷着“地震啦,爷爷快跑!”后面习惯了火车的动静,我倒很期待,好像自己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可以预测火车的到来。
我问祖父,这些火车去哪儿?祖父说,北京,上海,南京——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可能。我又问,火车里都是谁?祖父解答不了。我想火车真是神奇,车厢里的人,从高架桥上经过,一路见识沿途的风景,跨越千百公里,他们的旅程精彩纷呈。
刘明明住在隔壁,我俩会一起仰着脑袋望高架桥。他很喜欢看火车,眼睛盯着火车远去的方向,久久不回神,他母亲就是坐火车走的。
我不知道他看着火车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想什么。我的父母不在身边,可他们一年会回来三四次,大家可以团聚。刘明明不一样,可见的日子里他都无法见到母亲了。刘明明很坚强,他说他以后会有出息,成为一名像周星驰的演员,所有人都会认识他。我表示支持。
童年并不缺乏乐趣,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照样充实。阳光爬过桥面时,两个男孩蹲在菜田里捉虫子。我们抓蚂蚱,放到矿泉水瓶里,看谁抓得多。风吹来,芒草丛跟着晃荡。我们停下来,望着无边的绿意,心情惬意无比。
夏天最热的时候,热得人头晕目眩。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从雅典奥运会一直用到伦敦奥运会,算得上老古董了。风扇转起来有嘎吱嘎吱的声音。我们开玩笑说,这风扇和祖父一样是个老头子。
一停电,风扇没的用,扇扇子又太累——祖父有法子。他到山上劈竹子,用工具削成竹篾,自己做几把躺椅。祖父把躺椅放在高架桥下的阴凉处,我们便躺上去。桥下很阴凉,10米开外有一道阴和阳的分界线,外面的水田干涸了,许多地方开裂。这场景,一半阴凉,一半阳光,我们吹着风,更感到自在,很快眯着眼睛睡去。醒来,看见祖父在摆弄纽扣。祖父的草帽破了边,漏下的光斑在他脖颈上,好像长了鳞片一样。有时他还要起身去喂鱼。他在水塘里养了鲫鱼,里面有不少水葫芦,水影草影斑驳。祖父确实闲不下来,他不爱说话,是个天生的行动派。或许因为祖母去世得早,他用这种方式来排遣孤独,毕竟忙碌是最好的“治不开心药”。
我和刘明明有过讨论,关于老人的生活如何称之为幸福。刘明明觉得天天坐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更幸福,什么也不干,多么安逸,多么轻松。我倒觉得祖父这样忙忙碌碌的才最幸福。人总要找点事情做,人生的价值就在小事里。
刘明明问我:“等你老了,你希望自己在哪里?”
我笑着说:“当然是开火车。想象一下,你在这里晒太阳,我在上面开着火车经过,我们可以打招呼,多么有趣。”
秋分那天,我在葫芦架下捡到一枚褪色的火车票。纸片被雨水泡软了,上面显示保定东到温州南。刘明明的爸爸就是保定高阳人。我对着太阳照了半天,猜测到一些事。吃晚饭的时候,祖父告诉我,刘明明被父亲带走了,不会再回来。
我们没有告别,连“再见”也没来得及说。我们本来约好冬天去拍大头贴,可没机会了。在没有察觉的间隙,我们俩见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面。高架桥上空空如也。
又是停电的一天,我和祖父坐在屋前。他问我,想不想爸爸妈妈?我说想也没用,他们又不能瞬间移动到这里。祖父开心地表示,等上中学爸爸妈妈就会带我走。他觉得这个消息能让我欢喜,不过却让我有些哽咽。我难过的地方在于祖父,他一直尽力照顾好我,让我免于因留守而出现性格的缺陷,我真的很感激他。
后来,祖父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我们把他接到镇上。祖父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待了半月就走了。祖父喜欢他的田,喜欢他的杨梅树,喜欢朴实的田园生活。
祖父去世后,我们给他办了葬礼。葬礼结束,我坐的火车正好从祖父家旁边的高架桥上驶过,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从这个视角向外看。我瞧见了祖父的房子。10年前的黑夜,光影投在水面,惊醒了水田里的青蛙。我们靠着躺椅,坐在家门口,仰望无边的寰宇。刘明明也还在,我们一边聊“洛克王国”的精灵,一边揣想未来的事,想象那火车里坐的人,该怎样期盼着与朋友和亲人的重逢;还有变换的季节,下一个冬天会不会下雪……我从火车的车窗往下望,那个没有人的老房子,曾经住着另一个我。我想,我们的视线在平行空间里有过交织,有过重叠。
我终将长大,学会面对离别,或许在火车的终点站,我能和想念的人重逢。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祖父把用来戳杨梅的木竿在桥墩上磕了磕,几点露水滴了下来,落进我脖颈里。“哎哟!”我哆嗦着跑了,祖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天微亮,田里浮着一层雾气,隐约能看见高架桥的轮廓。祖父跟我说:“早上有些凉,上学多穿件外套,中午再脱掉吧。”祖父不怕冷,他怕我冷,因为我身体差,一冷就感冒,一感冒就是半月。稍微察觉到降温,他立马提醒我保暖。
我知道祖父挂念我,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他的话我都听。
自从父母到杭州去打工后,我的身份转变成“留守儿童”,开始跟祖父一起生活。祖父的家在高架桥下,旁边有大片水田。祖母2001年就因为尿毒症过世了,祖父一个人生活,平常到街上摆摊卖灯盏糕。
日日火车从头顶驶过。火车还没来,连个影子都没瞧着,动静已经来了:颤抖的水田,摇晃的碗碟,不安的小狗。刚来的时候我不习惯,还以为闹地震了,嚷嚷着“地震啦,爷爷快跑!”后面习惯了火车的动静,我倒很期待,好像自己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可以预测火车的到来。
我问祖父,这些火车去哪儿?祖父说,北京,上海,南京——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可能。我又问,火车里都是谁?祖父解答不了。我想火车真是神奇,车厢里的人,从高架桥上经过,一路见识沿途的风景,跨越千百公里,他们的旅程精彩纷呈。
刘明明住在隔壁,我俩会一起仰着脑袋望高架桥。他很喜欢看火车,眼睛盯着火车远去的方向,久久不回神,他母亲就是坐火车走的。
我不知道他看着火车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想什么。我的父母不在身边,可他们一年会回来三四次,大家可以团聚。刘明明不一样,可见的日子里他都无法见到母亲了。刘明明很坚强,他说他以后会有出息,成为一名像周星驰的演员,所有人都会认识他。我表示支持。
童年并不缺乏乐趣,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照样充实。阳光爬过桥面时,两个男孩蹲在菜田里捉虫子。我们抓蚂蚱,放到矿泉水瓶里,看谁抓得多。风吹来,芒草丛跟着晃荡。我们停下来,望着无边的绿意,心情惬意无比。
夏天最热的时候,热得人头晕目眩。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从雅典奥运会一直用到伦敦奥运会,算得上老古董了。风扇转起来有嘎吱嘎吱的声音。我们开玩笑说,这风扇和祖父一样是个老头子。
一停电,风扇没的用,扇扇子又太累——祖父有法子。他到山上劈竹子,用工具削成竹篾,自己做几把躺椅。祖父把躺椅放在高架桥下的阴凉处,我们便躺上去。桥下很阴凉,10米开外有一道阴和阳的分界线,外面的水田干涸了,许多地方开裂。这场景,一半阴凉,一半阳光,我们吹着风,更感到自在,很快眯着眼睛睡去。醒来,看见祖父在摆弄纽扣。祖父的草帽破了边,漏下的光斑在他脖颈上,好像长了鳞片一样。有时他还要起身去喂鱼。他在水塘里养了鲫鱼,里面有不少水葫芦,水影草影斑驳。祖父确实闲不下来,他不爱说话,是个天生的行动派。或许因为祖母去世得早,他用这种方式来排遣孤独,毕竟忙碌是最好的“治不开心药”。
我和刘明明有过讨论,关于老人的生活如何称之为幸福。刘明明觉得天天坐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更幸福,什么也不干,多么安逸,多么轻松。我倒觉得祖父这样忙忙碌碌的才最幸福。人总要找点事情做,人生的价值就在小事里。
刘明明问我:“等你老了,你希望自己在哪里?”
我笑着说:“当然是开火车。想象一下,你在这里晒太阳,我在上面开着火车经过,我们可以打招呼,多么有趣。”
秋分那天,我在葫芦架下捡到一枚褪色的火车票。纸片被雨水泡软了,上面显示保定东到温州南。刘明明的爸爸就是保定高阳人。我对着太阳照了半天,猜测到一些事。吃晚饭的时候,祖父告诉我,刘明明被父亲带走了,不会再回来。
我们没有告别,连“再见”也没来得及说。我们本来约好冬天去拍大头贴,可没机会了。在没有察觉的间隙,我们俩见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面。高架桥上空空如也。
又是停电的一天,我和祖父坐在屋前。他问我,想不想爸爸妈妈?我说想也没用,他们又不能瞬间移动到这里。祖父开心地表示,等上中学爸爸妈妈就会带我走。他觉得这个消息能让我欢喜,不过却让我有些哽咽。我难过的地方在于祖父,他一直尽力照顾好我,让我免于因留守而出现性格的缺陷,我真的很感激他。
后来,祖父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我们把他接到镇上。祖父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待了半月就走了。祖父喜欢他的田,喜欢他的杨梅树,喜欢朴实的田园生活。
祖父去世后,我们给他办了葬礼。葬礼结束,我坐的火车正好从祖父家旁边的高架桥上驶过,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从这个视角向外看。我瞧见了祖父的房子。10年前的黑夜,光影投在水面,惊醒了水田里的青蛙。我们靠着躺椅,坐在家门口,仰望无边的寰宇。刘明明也还在,我们一边聊“洛克王国”的精灵,一边揣想未来的事,想象那火车里坐的人,该怎样期盼着与朋友和亲人的重逢;还有变换的季节,下一个冬天会不会下雪……我从火车的车窗往下望,那个没有人的老房子,曾经住着另一个我。我想,我们的视线在平行空间里有过交织,有过重叠。
我终将长大,学会面对离别,或许在火车的终点站,我能和想念的人重逢。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