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的猝不及防——猝不及防地获得,猝不及防地失去。也正是这些猝不及防,让我们真正成长,真正去思考一段关系中的去与留,一段岁月里的喜与悲,然后更加珍惜余生,更加珍惜来人。
时光太赶,好些人来不及说再见,现实很暖,有亲朋温柔相伴。生活缤纷多彩,人生亦然,青葱岁月里扛过成熟的苦痛,年近半百的时光里收获别样的恩宠。2025年的春天,我一路向北,求学京师。
站在北京的街头,我迷茫又欣慰。回望来路,我不知前往何方,进步,一直在进步,何处可以停留?我貌似挣脱了羁绊但又一直在受羁绊。抽空见了爱徒李青,她说在北京6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无归处,人无归属。她说,她不属于这里。而我呢,我于北京而言说不上“归属”,我带着梦的希冀投奔,在光影里摄取新的一切。
公交车停了又走,来往的人流聚了又散,擦肩而过的也许是知名的业界精英,或是坊间的无名小卒,这一切就是北京,此时此刻真实的北京。在小学课本里诵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时候,我何曾想过,北京与我有近乎半年的缘分,至少3次的交集。
至京城已有月余,每天行走于名师的课堂,周末流连于名胜古迹,有限的精力在无限的认知中透支,不断刷新的记忆在生命中镌刻出精致的线条。岁月在无声的流淌,生命在静默中燃烧。球场上,少年的嘶喊不屈而倔强,球场外,山桃花散落着芬芳,温暖的周末是自由的浴场。
外国小哥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瘦削的身体留下清晰的弧影,再次仰望邱季端先生塑像,风姿依旧,雄视远方。
坐在先生身后的长凳上,独有一份宁静和惬意,热闹是他们的,我有我的清欢。在温暖舒适的春天,一个人静享岁月赐予的华光。
又一批研学的人在参观北师大校园,我们也许有相同的经历,但一定有不同的境遇,脸上的表情,走路的姿态,我们有太多的不同。无论在哪里,只要身体有个安放的地方,脚便有了方向。路旁的景观树繁花满枝,红的,粉的,黄的……各色的开,灿烂的开。每天走过相同的路,不经意间,路旁景象却早已大不相同。初到北京时乍暖还寒,正是萧条肃杀,干枯静穆的模样,与眼前的生机截然不同。特别羡慕北方人,能够清晰知晓岁月荣枯,四季轮回,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我竟是第一次亲身感受。
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向各自的远方,我和他们有共同的方向——北京,我与他们有不同的境遇——漂泊和安定,40年前的我不知道北京在哪里,40年后的北京依然是北京,而我会去向哪里?
当3月的暖风扑面而来,我与北京的春天撞了个满怀,好甜,好美!在于丹老师的课堂里,春天美成了诗,美成了画,美成了哲理,美得沁人心脾,它滋养着灵魂,安抚着创伤。我在古人的春天里点燃,在北京的春天里自恰,在岁月的褶皱里找寻心灵的栖息。生命中最华丽的遇见就是与于丹老师相遇,最美丽的课堂就是于丹老师的课堂。每周两节课,浸润在优美的诗词里,我汲取得酣畅淋漓。你在讲台上字字珠玑,肆意挥洒,我在仰望中如痴如醉,应接不暇。我在诗词里把心灵安顿,在人世间为肉身赋能。
我感觉肉身快要幻化成风,感觉弱小的自己接受不了如此美妙浩大的信息,一种幸福的身心疲惫,安然——满足——陶醉。此刻,我已不是凡世间的人,我是春天的风,贪婪的亲吻着美好的世界。是花,是树,是城市,是乡村。
我相信心电感应,相信磁场的力量,相信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都是出于真心,出于感应。因为感恩,因为思念,甚至连回忆都觉得是一种背叛。是的,我是应该向前走,顺应人生的节奏,有的人陪一程,有的人伴一生。在向死而生的历程里,过去,只能是风景。
每一个忙碌的早晨都是一种重生,一种轮回,从昨日的疲惫纷乱中挣脱,又开始奔向新的疲惫。北京的春风迅猛而刚烈,说来就来,不容商量。骤然下降的温度,让人从鸟语花香的沉醉中猛然惊醒,猝不及防的春雪是上天额外的馈赠,逆风而行的脚步是对人生最好的注解。
拼搏是80后的习惯和使命。我从深山走来,泥土的芳香是我最好的行囊,再次把自己投身求学的洪流,经受知识的洗礼和思想的冲刷,感受生命遗忘许久的律动。迷茫,惊慌,淡泊,宁静,逝去的青春和岁月里倔强的挣扎碰撞出新生的火花,思想拥抱着都市的繁华,脚步搜寻着故乡的味道,饭菜里零星找见的泡椒是最美的乡愁,京师的淬炼和鞭打让我痛彻痛悟。
回归宁静,在春天溯游的我注定在夏日回归,我只能,在故乡安放灵魂。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