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风迎面吹来,当我把石子斜着扔入江水,一下、两下,然后石子向下沉底,留下一层层涟漪和一江水的繁华。春节刚过去,红灯笼还没摘下,仍挂在路边的大树上。此刻,我站在繁华江水的另一端,用手机拍下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夜景。

  第一次来重庆那年,我12岁。如今,20岁的我再来。12岁那年是和家人来游玩。坐车途中我几乎没睁开过眼睛,而再来,我却看着车窗外的建筑飞驰,建筑与风景交替,白天与黑夜也交替。

  重庆,像一个活力十足的少年,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昨天还是明天,总是火热、闹腾。当缆车借着索道与千厮门大桥一同跨过嘉陵江,江水奔腾、人声喧闹;当洪崖洞趁着夜色亮起装饰灯,小贩吆喝、人头攒动;当火锅凭着香味吸引人们同坐餐桌,热气腾腾、火辣滚烫。

  重庆,也像一个追风赶月的青年,与无数人一起奔赴在梦想的大道。有人扎根留下,有人翻山越岭找寻理想,于是乎,城与人相互成就,留下了独属于彼此的故事。

  重庆,还像一个稳重成熟的长者,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通通讲述与人。山围绕,水穿过,用一阶一阶台阶串起重庆的日日夜夜,从古至今。

  如果,非要说两次游玩重庆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吧。12岁的我和20岁的我。

  12岁的我,是参与者和执行者,而现在的我是计划者和主导者,多了一些自由也多了一些束缚。就好像人的成长,看似是越来越自由,但其实拥有的是被束缚缠绕着的自由。

  多了一些复杂也多了一些犹豫。关于现在、关于未来,我总是想得很多,总是害怕做出选择,总是害怕将来会后悔,反倒没小时候想做好某一件事时那么纯粹了,总是犹豫总是胡思乱想。

  离开重庆的前一天晚上,我又沿着江边走在南滨路。晚风微凉,但风里好像夹杂着春天的味道,这风带着沙吹进了我的眼里,但我想我是开心的。

  再度拥抱嘉陵江的晚风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12岁的我在说:“别回头别犹豫别挣扎,尽管向前去。”浩瀚江河抑或是涓涓细流,只要向前流淌去,快慢与否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有人说:“重庆的重是重逢的重。”我想,说得实在在理。我与赏过的风景、尝过的美食再次重逢,自然值得庆贺;我与年少的自己于山城重逢,自然值得庆贺。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