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1日,在上海虹桥开往南昌西的D3148次列车上,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客运段举办了“青年书店·青春书厢”阅读分享会。本期分享的是《不许可:相机中的侵华历史》——一部收录日本随军记者拍摄却遭军方禁播的侵华影像集。
活动现场,乘务员胡琴担任主持人,向旅客展示、介绍书中标注“不许可”字样的照片。这些影像因直面战场血腥、揭露日军暴行,当年被日军严令禁止公开。
“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邮差阿昌为保命冒充冲洗工,和躲在照相馆的避难者发现那些‘美好’照片背后,全是日军暴行的罪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真相传出去。”旅客范俊福指着书中日军审问被俘中国军人的照片说,“这种从求生到主动抗争的转变,正是民族气节在绝境中觉醒的样子。”他特别提到电影里老金手持相机走向日军的情节:“当老金用最后一部相机对准侵略者时,镜头不再只是记录工具,更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的武器。这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从来不是凭空而来,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此行范俊福与母亲前往南昌旅游,早已计划好要专程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完成一场从书本到实地的红色历史追寻。
旅客何敏轻声朗读书中记录日军暴行的文字时,几度因情绪激动而停顿。“上个月我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馆内展出的‘不许可’照片就已经让我难以入眠。”何敏说,看了《南京照相馆》让她看清了侵略者口中“和平”的血腥底色。何敏的分享引发了车厢内的共鸣,多位旅客主动加入交流,讲述自己参观各地纪念馆的见闻,关于抗战的历史记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旅途对话中不断汇聚、升温。
在影片回顾环节结束之后,胡琴继续聚焦《不许可》,为旅客们讲述书中一张照片背后的厚重历史:“大家看这几张图,拍摄于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正向上海发起进攻,中国军人奋起抵抗,地面上躺着的是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遗体……这几张照片,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真实缩影。”
结合列车停靠站点,胡琴也向旅客们介绍起沿线的抗战过往:“下一站我们将抵达福建泰宁,抗战时期,这里是闽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群众曾以丹霞山为天然屏障,协助游击队开展游击战。而我们列车的目的地南昌,不仅是八一军旗升起的红色热土,更是新四军军部的诞生地,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这里成立,此后无数热血青年从这里出发,带着救亡图存的信念奔赴抗日前线。”
从书中的历史照片到沿线的红色印记,话题自然延伸至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传承与担当。福州大学大三学生曹冶豪举起《不许可》,指着书中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中山门的照片说:“看到这样的老照片,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今天南京的繁华景象,更能读懂先辈们牺牲的价值——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而我们这代青年努力自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曹冶豪的话赢得了车厢内阵阵掌声。随后,旅客们纷纷拿起笔,在阅读“漂流瓶”上写下感言:“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山河无恙,吾辈当强”“以青春之力,护盛世中华”……一张张承载着红色信念的便签,随着列车的前行,与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一同,驶向革命圣地南昌。
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创新实践,“青年书店・青春书厢”已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百余趟列车,并在列车上以书籍共读、漂流书签等形式开展活动。南昌客运段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选择D3148次列车,因其途经上海、嘉兴、泰宁、南昌等红色地标,特别采用“照片共读+故事分享”模式,将严肃的历史教育融入轻松的旅途场景,让这趟列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移动课堂”,“本次分享会选择抗战主题,正是希望沿着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轨迹,唤醒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民族记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以阅读的方式致敬历史、致敬英雄。”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