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我慕名来到南鄂大地最偏远的古老村落——湖北省通山县厦铺镇西隅村鲁家源自然湾时,有一种恍然世外的感觉。

  这里海拔600余米,位于幕阜山脉中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宫山内。村湾右侧的道路石阶两旁,一左一右,分别屹立着一棵高耸入云的雌雄红豆杉古树,上面悬挂的国家一级古树铭牌提示,这两棵红豆杉树龄距今已有518年。我知道,红豆杉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不仅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还是第四冰川遗留下来的珍稀树种。

  “除了名贵和树龄,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吗?”我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抚摸着需要两人才能合围的粗壮树干,心中充满疑问。一位硬朗老人从大树旁边的农舍里走了出来,目光炯炯,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

  “年轻人,你往上细瞧,左边这棵雄性红豆杉树干上清晰可见大大小小的弹痕,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祖辈们当年打日寇练习枪法所留下的,山顶上面还建有战壕呢。”老人指着红豆杉古树缓缓地打开了话匣……

  自鄂南抗日战争打响以来,日军沿咸(宁)崇(阳)通(山)公路一线占领柏墩、田心、南林、寺下等地,设立军事据点,并在南林、焦夏、坳上焦、寺下、厦铺等地组织维持会,使这里成为通山日伪政权重点控制地区。

  1941年初春,随着近乎疯狂的侵华日寇步步紧逼,鄂南抗日队伍只好从城区退守厦铺镇大城山之巅。此时,远离县城的偏僻之地鲁家源因为交通困难,反而侥幸躲过了日寇的长期蹂躏。可是,正当这个深山小村落的人们还在庆幸自己没有受到战争波及时,一场危机却悄悄袭来……

  一天晌午,鲁家源的严姓族人正聚集在红豆杉树下聊天、下棋,孩子们则在树旁嬉戏打闹。倏地,刺耳的呼啸声划破长空,一发炮弹突然从天而降,落在村边,附近的树木房屋立刻陷入火海。随后,日军的飞机在天空中呼啸而过,又投下了一颗颗炸弹,村民们惊恐万分,他们从未想过战争会如此残酷地降临到自己头上。在战争的阴影下,鲁家源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艰难起来。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逃难。但也有许多村民选择留下来——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

  “我们不能放弃家园,一定要与敌寇作斗争。”于是,村庄里的青壮年男子们纷纷拿起武器,自发组织起了一支村民青年抗日自卫队,准备与日军抗争到底。

  由于自卫队的队员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也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为了提高战斗力,队员们决定利用手中的土铳进行射击训练。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弹靶子,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村庄里这两棵古老的红豆杉当作靶子练习枪法。此提议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红豆杉是村庄的守护神啊!

  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大敌当前,一切以大义为重。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我们可以选择雄性红豆杉先作尝试。另外,先在树干上缠上一些草绳,把靶子挂在草绳上。如此,子弹不会直接打在树干上,就算打偏了也不会对红豆杉造成太大的伤害。”

  大家按照老人的建议,开始了紧张的射击训练。刚一开始,他们的枪法很不准确,子弹常常偏离靶心很远,难免伤及树干,留下了大小不一的弹孔。但他们毫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久,鲁家源的青年纷纷加入到大城山抗日队伍中,在接下来的大城山布防和重重阻击中,他们凭借着从红豆杉古树练就的精准枪法,利用熟悉的有利地形,不断袭击日军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时光如梭,岁月流转,一晃80多年匆匆过去了。这两棵红豆杉如今在我眼里,似乎蕴含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御敌的抗战精神,它分明不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百年古树,而是名副其实身经战事的“抗战英雄树”呀!

  一阵阵山风吹来,满树红豆杉绿叶“沙沙”作响,就在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多年前无数中华女儿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冲锋号角,以及军民携手抗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阵阵呐喊声和轰轰枪炮声……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