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群山阻隔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 张瑞霖(19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23日 01版)
7月中旬,合肥骄阳似火,热浪纷沓而至;当夜,贵州黔东南大雨滂沱,雷声轰鸣,言语未及三丈而泯。一东一西,我与团队辗转1000多公里,昼逢灼晒夜遭急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剑河县城关第五小学。
这里是合肥工业大学研支团的支教地之一。我们抵达时,恰逢上一批研支团的学长学姐们支教期满、准备返程,于是便约着见了一面。说到底,我们同是“Z时代”的年轻人,相处十分融洽,取经也相当自然。
从他们口中,我们第一次得知,城关五小的孩子们,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教育困境。这种困境,与高山有关,与大江有关,百岁千秋,亦与人有关。
我听得一愣一愣,忍不住去想,如果一年是如此,如果面对百来个学生是如此,那我们在仅仅两周之内,面对20余个孩子,讲解远在天边的技术科普,究竟何用之有。
这是我“热血沸腾”的第一次冷却。这里三面环山,百步临江,没藏着什么稀世珍宝、武功秘籍,只有一群雀鸟,在山下白云处飞翔,尚尝不出黄鹤望蜀道之苦。
抵达那天是周五,而正式开课在周一。周末两天,队长带领我们去完成支线任务,即到村子里开展防侵害防溺水宣讲。
我们去的村落都属柳川镇下,这名字倒与我家乡相近。我在河北乡村长大,初中时才到镇里上课,名叫柳泉,是因为有一处泉水,还衍生出矿泉水的生意。柳川的“川”字估摸也差不多,这里临着一条大江,叫作清水江,川流涌动,许多青年人顺着水流外出务工,月夜思乡之时,心中一枝折柳轻轻摇动。
团队分了两组人,我和队友在周日去。4个大一新生,其中3个都来自华北平原,从未走过盘山公路。我被颠簸得仿佛大脑都被摇匀,早起加上晕车,到镇政府时整个人都还恍惚。
村子和县里还不一样,巫堆村依山而建,乃寿村傍水而居,孩子们进出不方便,上学要很早就出门。但是暑假时,父母会接他们去省外,这是亲子一年中难得的相处时光,所以留下听宣讲的孩子并不多。
但我们几个都不愿意白跑一趟,我就提议,咱们去采访吧。
队友和我一拍即合。就这样,我们揣着没有成稿的问题,带着不足以清晰收音的设备,举着没有三脚架的手机,摸到了村支书办公的地方。
老支书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但他看不出白发,健谈又爽朗。他说,他在这儿干了很多年,估计有30年了,但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干成,最后一年只想着再做些事,能做一些是一些。
这场采访没有整理为文字,从采访角度看,我们实在太不专业。提问内容琐碎,甚至连提问人也换了3次,拍摄画面乱七八糟,无论是视频素材还是新闻稿件,都没办法采用。我在回去的路上复盘,总觉得还是白忙活一场,难免自责。
同行队友都劝慰我,其中一个直言:“怎么会没有意义,采访本身就是意义。”后来活动结束,他写心得感悟时也提起这位老支书:“纵有群山阻隔,但30年齐心协力,山峦也变通途,为孩子们铺平教育之路又有何难呢?”
只有20岁的人才说得出这么狂的话。不过,我这位队友不出意外还要来这里第二次。就像他说的,成为铺平教育之路的一颗石子,石子本身就是意义。
我的心情忽而转圜,又带上一抹惭愧。刚入大学时,我本着为乡村孩子们做些什么的心加入“鸿鹄学堂”支教服务部,真正来到贵州,却差点被自己的担心吓走了。
科普怎么会没有用呢?我们所为,就是要告诉鸟雀天如何高,海如何深,山门外风景如何美不胜收,它们才可高飞于天,远出于山,心不惑于一时之景。
知鸿鹄之志者并非王侯将相,正是田野上一农夫耳。
7月14日,周一,天大晴,“鸿鹄学堂”科普系列课程在城关第五小学正式开课。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团队一行9人,从国史党史讲到大美河山,从自然科学讲到前沿技术,从生活技能讲到体育健康……几无保留。我们将过去两年制作的50余节科普课程带到孩子们面前,希望他们真的能从“水火箭”里窥见航天梦,从“人工智能”里梦见新未来。
我只有3节课主讲,大多数时候都在幕后进行新闻稿的撰写工作,但从几位常在教室的队友口中,我能清晰听到孩子们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在于,哪个孩子学会说谢谢,哪个孩子知道与人合作,哪个孩子听课变得认真。这些在我意料之外的品质上的进步,让我触动很深。
其间,我们还准备了一次特别的课堂。记得那位告诉我“采访就是意义”的队友吗?他是个“点子大王”,提议让安徽与贵州两地的孩子“云端联动”,分享各自的家乡特色。
这本来只是突如其来的想法,我们甚至不知道五小的电子屏幕能不能联网,又要怎么收音。但碰巧的是,这台电子屏幕可以。同样凑巧的是,我们的摄影师带了两只领夹麦。
于是天时地利,且待人和。
与合肥社区联系、梳理流程、测试机位……一切都风风火火地展开。孩子们有的换了苗服,有的被鼓励唱了一首苗歌。那首苗歌好似天籁之音,我却全然错过,没听到半个音符,被队友狠狠嘲笑一番霉运。我问那个孩子愿不愿单独给我唱一次,他说,老师,我明年唱给你听。
这节课结束后,有中午不回家的兄妹俩跑来问我:“老师,安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他们还同我分享,“我哥哥就是大学生!他已经毕业了”,顺便塞给我两颗野果子。
在他们的记忆里,哥哥16岁就上了大学,要从地里踩着庄稼出去,我其实听得并不太明白,但没有细问。他们毕竟才二年级,分不清高中和大学的区别,只将其都等同于离家很远,也很难考上。
那果子淡淡的甜,而我心中戚戚。
夜阑人静时,我把这段对话填进歌词里,末了写:“山海太广大了,我们只是尘雾蝼蚁。不过,高楼也是平地起。”
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一定是户外课,而团队里有擅长教户外课的好老师。他们有的在校队打比赛,有的游戏点子一大堆,有的表面沉默但内心浪漫。
我们的摄影师就是这类人。比起团队里几个突出的“e人”,他是偏沉稳的性格,但并不沉默。刚加入团队,他就直言希望带来一节摄影课,把录像机交给孩子们;他还打印了一些明信片,正面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背面是待填的文字和地址。
他的镜头里,记录下的都是孩子们恣意奔跑的样子,开怀大笑的样子,把纸飞机当成梦想扔出去的样子,把手掌印在班旗上的样子。
班旗上书“鸿鹄学堂”4个大字,印着五彩斑斓的“小树杈”,同队旗一起躺在中央。我们在外围一圈,孩子们又在外围一圈,串成了同心圆。能想出这样的摄影方式,也很难说他不浪漫。顺带一提,他是第一个积极地想帮我把歌做成的人,我便标榜自己也有些浪漫的文青情怀。
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彼此交换了信件,队长收到的信最多,还有贝壳和糖果,被好一阵羡慕。
我也写下两信封,冥思苦想,郑重其事,但结尾都是同一句话:
“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有志者事竟成。”
娄山关难过,可关关难过关关过;飞蜀道不易,安知雀鸟不敢上青天。
我们从山外来到贵州,见了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米酒和苗服,还偷闲去吃贵州的烧烤,吃的时候唱歌。
五小旁有一座苗族女神像,名叫仰阿莎,雨后阳光射下,杳霭流玉,点石成金。她矗立在这片土地,俯视这里的生灵和过客,庄严神圣,肃穆温柔,允许鸟儿在她的肩膀上歇脚。
待到7月底,我们各自踏上出山路,还是她遥而目送。这9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叨扰了14天,衔来几颗小石子,向她保证绝不是可有可无。
这几颗石子落在地上,铺成一条走之有之的长路。
而支教在路上。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7月中旬,合肥骄阳似火,热浪纷沓而至;当夜,贵州黔东南大雨滂沱,雷声轰鸣,言语未及三丈而泯。一东一西,我与团队辗转1000多公里,昼逢灼晒夜遭急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剑河县城关第五小学。
这里是合肥工业大学研支团的支教地之一。我们抵达时,恰逢上一批研支团的学长学姐们支教期满、准备返程,于是便约着见了一面。说到底,我们同是“Z时代”的年轻人,相处十分融洽,取经也相当自然。
从他们口中,我们第一次得知,城关五小的孩子们,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教育困境。这种困境,与高山有关,与大江有关,百岁千秋,亦与人有关。
我听得一愣一愣,忍不住去想,如果一年是如此,如果面对百来个学生是如此,那我们在仅仅两周之内,面对20余个孩子,讲解远在天边的技术科普,究竟何用之有。
这是我“热血沸腾”的第一次冷却。这里三面环山,百步临江,没藏着什么稀世珍宝、武功秘籍,只有一群雀鸟,在山下白云处飞翔,尚尝不出黄鹤望蜀道之苦。
抵达那天是周五,而正式开课在周一。周末两天,队长带领我们去完成支线任务,即到村子里开展防侵害防溺水宣讲。
我们去的村落都属柳川镇下,这名字倒与我家乡相近。我在河北乡村长大,初中时才到镇里上课,名叫柳泉,是因为有一处泉水,还衍生出矿泉水的生意。柳川的“川”字估摸也差不多,这里临着一条大江,叫作清水江,川流涌动,许多青年人顺着水流外出务工,月夜思乡之时,心中一枝折柳轻轻摇动。
团队分了两组人,我和队友在周日去。4个大一新生,其中3个都来自华北平原,从未走过盘山公路。我被颠簸得仿佛大脑都被摇匀,早起加上晕车,到镇政府时整个人都还恍惚。
村子和县里还不一样,巫堆村依山而建,乃寿村傍水而居,孩子们进出不方便,上学要很早就出门。但是暑假时,父母会接他们去省外,这是亲子一年中难得的相处时光,所以留下听宣讲的孩子并不多。
但我们几个都不愿意白跑一趟,我就提议,咱们去采访吧。
队友和我一拍即合。就这样,我们揣着没有成稿的问题,带着不足以清晰收音的设备,举着没有三脚架的手机,摸到了村支书办公的地方。
老支书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但他看不出白发,健谈又爽朗。他说,他在这儿干了很多年,估计有30年了,但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干成,最后一年只想着再做些事,能做一些是一些。
这场采访没有整理为文字,从采访角度看,我们实在太不专业。提问内容琐碎,甚至连提问人也换了3次,拍摄画面乱七八糟,无论是视频素材还是新闻稿件,都没办法采用。我在回去的路上复盘,总觉得还是白忙活一场,难免自责。
同行队友都劝慰我,其中一个直言:“怎么会没有意义,采访本身就是意义。”后来活动结束,他写心得感悟时也提起这位老支书:“纵有群山阻隔,但30年齐心协力,山峦也变通途,为孩子们铺平教育之路又有何难呢?”
只有20岁的人才说得出这么狂的话。不过,我这位队友不出意外还要来这里第二次。就像他说的,成为铺平教育之路的一颗石子,石子本身就是意义。
我的心情忽而转圜,又带上一抹惭愧。刚入大学时,我本着为乡村孩子们做些什么的心加入“鸿鹄学堂”支教服务部,真正来到贵州,却差点被自己的担心吓走了。
科普怎么会没有用呢?我们所为,就是要告诉鸟雀天如何高,海如何深,山门外风景如何美不胜收,它们才可高飞于天,远出于山,心不惑于一时之景。
知鸿鹄之志者并非王侯将相,正是田野上一农夫耳。
7月14日,周一,天大晴,“鸿鹄学堂”科普系列课程在城关第五小学正式开课。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团队一行9人,从国史党史讲到大美河山,从自然科学讲到前沿技术,从生活技能讲到体育健康……几无保留。我们将过去两年制作的50余节科普课程带到孩子们面前,希望他们真的能从“水火箭”里窥见航天梦,从“人工智能”里梦见新未来。
我只有3节课主讲,大多数时候都在幕后进行新闻稿的撰写工作,但从几位常在教室的队友口中,我能清晰听到孩子们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在于,哪个孩子学会说谢谢,哪个孩子知道与人合作,哪个孩子听课变得认真。这些在我意料之外的品质上的进步,让我触动很深。
其间,我们还准备了一次特别的课堂。记得那位告诉我“采访就是意义”的队友吗?他是个“点子大王”,提议让安徽与贵州两地的孩子“云端联动”,分享各自的家乡特色。
这本来只是突如其来的想法,我们甚至不知道五小的电子屏幕能不能联网,又要怎么收音。但碰巧的是,这台电子屏幕可以。同样凑巧的是,我们的摄影师带了两只领夹麦。
于是天时地利,且待人和。
与合肥社区联系、梳理流程、测试机位……一切都风风火火地展开。孩子们有的换了苗服,有的被鼓励唱了一首苗歌。那首苗歌好似天籁之音,我却全然错过,没听到半个音符,被队友狠狠嘲笑一番霉运。我问那个孩子愿不愿单独给我唱一次,他说,老师,我明年唱给你听。
这节课结束后,有中午不回家的兄妹俩跑来问我:“老师,安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他们还同我分享,“我哥哥就是大学生!他已经毕业了”,顺便塞给我两颗野果子。
在他们的记忆里,哥哥16岁就上了大学,要从地里踩着庄稼出去,我其实听得并不太明白,但没有细问。他们毕竟才二年级,分不清高中和大学的区别,只将其都等同于离家很远,也很难考上。
那果子淡淡的甜,而我心中戚戚。
夜阑人静时,我把这段对话填进歌词里,末了写:“山海太广大了,我们只是尘雾蝼蚁。不过,高楼也是平地起。”
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一定是户外课,而团队里有擅长教户外课的好老师。他们有的在校队打比赛,有的游戏点子一大堆,有的表面沉默但内心浪漫。
我们的摄影师就是这类人。比起团队里几个突出的“e人”,他是偏沉稳的性格,但并不沉默。刚加入团队,他就直言希望带来一节摄影课,把录像机交给孩子们;他还打印了一些明信片,正面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背面是待填的文字和地址。
他的镜头里,记录下的都是孩子们恣意奔跑的样子,开怀大笑的样子,把纸飞机当成梦想扔出去的样子,把手掌印在班旗上的样子。
班旗上书“鸿鹄学堂”4个大字,印着五彩斑斓的“小树杈”,同队旗一起躺在中央。我们在外围一圈,孩子们又在外围一圈,串成了同心圆。能想出这样的摄影方式,也很难说他不浪漫。顺带一提,他是第一个积极地想帮我把歌做成的人,我便标榜自己也有些浪漫的文青情怀。
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彼此交换了信件,队长收到的信最多,还有贝壳和糖果,被好一阵羡慕。
我也写下两信封,冥思苦想,郑重其事,但结尾都是同一句话:
“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有志者事竟成。”
娄山关难过,可关关难过关关过;飞蜀道不易,安知雀鸟不敢上青天。
我们从山外来到贵州,见了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米酒和苗服,还偷闲去吃贵州的烧烤,吃的时候唱歌。
五小旁有一座苗族女神像,名叫仰阿莎,雨后阳光射下,杳霭流玉,点石成金。她矗立在这片土地,俯视这里的生灵和过客,庄严神圣,肃穆温柔,允许鸟儿在她的肩膀上歇脚。
待到7月底,我们各自踏上出山路,还是她遥而目送。这9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叨扰了14天,衔来几颗小石子,向她保证绝不是可有可无。
这几颗石子落在地上,铺成一条走之有之的长路。
而支教在路上。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