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嘛地儿?”
“这里是徐州!”
云龙山上云彩又飘过几朵,云龙湖面波澜不惊,徐州电视塔如同指路的明灯,以挺拔的身姿伫立着。大街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我贪婪地深吸一口夏夜的晚风,特有的夹杂着烟火气息的热浪拍打着我的脸颊——这里是我的徐州。
徐州是一座美味的城市,蜜三刀芝麻饼香甜可口,地锅鸡东坡肉声名远扬。素火腿的清香、烧烤的火燎,组成了这座小城的烟火气。
镇河牛守在故黄河畔,像守着她的孩子。河水汩汩流去,夹带着河岸两侧的绿柳,裹挟着两汉文化的遗风,也传唱着徐州人民美好的德行品质。每当我漫步在黄河沿岸,无数联翩的想象总会钻入我的脑海。我想知道,铜牛威猛的雕像背后,又有着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想知道,曾经黄河沿岸的市井小民,又唱着怎样的叫卖与吆喝。可每次总想不尽兴,妈妈的呼唤就捎入耳畔“快回家吃饭咯!”
晚风吹过,留下几帧从前。我记得小时候那个小桥上走过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的身影,出于民生考虑,小桥两侧如今建起繁华的商场和高耸的楼房。我这才惊觉,原来,鲜活的历史痕迹早已成为商业的地段坐标,杨柳依依也只成旧梦一场。叹一声,不禁伤春悲秋,感慨万千。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徐州人。且不说品尝不了徐州“辛辣”的地域特色,不说宅在家里没去过几个有名的旅游景点,就连对这座小城的记忆,我也是后天培养的:徐州方言有些是听不懂向徐州舍友请教的,到现在除了跟家人打电话,基本忘了自己还会说两句徐州话;徐州博物馆中考后才第一次去,还是因为那年考到汉画像石,不了解任何背景,最后答案是扯上去的……说来不禁惭愧,我想,书本上的徐州,或许是距离我最近的徐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里是刘邦的故里。此后几百年,东南上游,英雄笑谈,运河支流,这里是兵家必争藏龙卧虎之地,是车马络绎致客八方的五省通衢。近代以来,淮海战役的烽火绽放永恒的光芒,徐州会战留下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在民间传唱。
徐州人是热情四溢的,脸上总是咧着大大的笑容,操着徐州本地的方言口音,喋喋不休地说着好多好多话,满是淳朴真诚。倘若来徐州旅行,你会遇到热情的本地人无偿做你的导游;倘若到集市上买菜,你会遇到热情的商贩往你手上多塞上一把,然后热情地挥一挥手,像是回应你的感谢。
到如今,现代人的眼中仍是泛起“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徐州人也自嘲有“恋家”的劣根性,依恋着市井生活中的人间烟火。走遍大江南北,都要带上徐州的煎饼和辣酱。或许想家时吃上一口,家乡便近在咫尺了。但尽管如此,徐州人是拥有梦想的,每位徐州的高中学子或许都有过“离开徐州、向往远方、衣锦还乡”的理想,年年如此,岁岁如此。有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学有所成后走到西部,走到边疆,去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也有的甘愿留在本地于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徐州的建设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有情有义,诚实诚信”的徐州精神。原来,“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的心态与个性,竟是民间久藏的真精神。
再一次走在徐州的街巷,看汽车驶过,行人路过,看河水缓缓流过,听亲切通俗的口音,听一听吆喝声,叫卖声。我想,时间绝不会为谁停留。“多少次,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若问我时间的尽头在哪里,天涯的尽头有多远,想来我也没有答案。
徐州温柔地携着我的手,而我轻轻地拽着她的衣襟。看过几百年烟云纵横,仍旧云淡风轻。若问我徐州情深深几许,我只觉安放心灵最深处在此地。
“这是嘛地儿?”
“这里是我的徐州。”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