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风骨戏中魂(散文)
朱佩君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1日 01版)
《诗经》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儿时只当说的是银河,直到6月踏上汉中地,见汉江碧浪映天光,才懂这地上汉中与天上“汉”一脉相承。汉江之水,清澈明亮,蜿蜒流淌,那份从容与恬静,恰如戏台上的旦角轻转拂出的水袖,藏着无尽韵致——汉中,原来是一座蕴藏着千年历史的大戏台。
我这个地道的陕西人,脚一踏入这座城,心瞬间就跟着活泛起来了。此时的空气温润得恰到好处,混着汉江的潮气漫过来,连呼吸都格外舒坦;远山层峦叠嶂,街头新绿满眼,碧色江水绕城缓流;白墙灰瓦间,飞檐翘角里,既融着北方的刚健,又含着南方的灵动,处处彰显着汉文化的独特韵味。这座城市大气得很呢,用“婉约中藏着雄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都说这儿是汉家根脉地,果然。越走近,便觉出那股子藏在山水里的文化气,像《诗经》的字句浸了岁月,沉甸甸的,又亮堂堂的。
前往天汉湿地公园时,远远瞅见汉江,我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猛地亮堂起来。这城市真的很有底蕴,你瞧这汉江,多有气势!比起文字里写的江南水,它多了股北方的厚重、敞亮。这江里藏着的历史故事,怕是说也说不尽啊。
可不是嘛。眼前的汉江,就是一幅缓缓铺开的长卷:波流里晃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影子、古栈道上骡马的蹄印;浪花里裹着“天汉”与银河的传说、汉家儿女的烟火与风骨。每滴水都像浸过时光的墨,轻轻一荡,就会晕开一段沉甸甸的过往。
公园顺着汉江铺展开来,碧汪汪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岸边景观树绿得发亮,湿地上的花草开得十分热闹,芦苇丛里藏着小溪,那潺潺水声跟江浪细语缠在一块儿,实在美妙极了。“天汉之眼”那亮眼的轮廓刚撞进视线,脚步都变得更加轻快了。站在江边拍照,心里念叨着:这景得存下来。拍完又猫下腰,在江滩上捡起一块怪石头,忍不住想:你看这造型,多有意思!跟特意雕过似的!那股新鲜劲儿,活像在河滩上寻着了块失传的老墨锭,眼里的光比江浪还亮。
一路观景一路感叹:“先前听友人说汉中最能撑得起‘汉’字的分量,总觉是句赞叹。此番亲身站在这里,才算体会出这话里沉甸甸的意味——原来不是虚夸,是真真切切浸在山水里、融在风里的底蕴啊。”
踩在木栈道上,“咯吱咯吱”的声响撞进耳朵,恍惚间竟像踩在了老戏楼的台板上,脚下那点震动都带着股熟悉的韵味。向远方望去,水绕着城、城依着山,真像从《水经注》里走出来的画面,古意悠悠的,让人心里莫名静了下来。
“天汉”原是天上的银河,《诗经》里“惟天有汉”讲的就是它;又说古人见汉江蜿蜒如银河,位置居中,才唤作汉中——既有“汉水在中间”的地理讲究,更藏着汉文化发源地的厚重。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地名里藏着这么多说道,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拨了一下,透亮又敞亮,比听多少典故都来得真切。
一进武侯祠,老柏树的影子在青砖地上晃,跟戏台上的“云片”布景一个样。瞅着被风雨磨亮的石碑,心里猛地沉了沉,满是对这位先贤的敬意。风从树缝钻过,恍惚间,父亲扮演的诸葛亮穿着一身粗布渔翁衫,捏着竹篙站在了戏台上……“诸葛亮扮渔翁船头稳坐”一句出口,苍劲的嗓子裹着韵味,慢悠悠的,偏透着笃定。他迈着方步,篙尖往地上轻轻一点,明明是平地,倒像江风正掀他的衣角,船在浪上稳稳当当——那唱腔里的计谋,跟祠堂里的老碑似的,有根有梢。
正想得出神,秦腔名家焦小春的曲调儿仿佛又在耳旁轻绕……“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深感动刘皇爷三顾茅庵”,唱的是《诸葛亮祭灯》,那调儿苍凉惆怅,韵味悠长,颤巍巍的阴词调里,藏着皇叔冒雪访茅庐的赤诚。眉头微蹙,手势轻轻一扬,像真站在军帐里,想起当年风雪夜的叩门声。“六出祁山”的难、“草船借箭”的智,全流淌在这婉转的腔调里,掏心窝子的恳切,听得人心里发暖。这份知遇之恩,被后世人传唱了一辈又一辈。
风从树缝钻过,带着柏叶的清味,戏台子好像散了,可那唱腔、那身段,还在眼前晃动。忽然想明白:不管是船头稳坐的智,还是念着三顾茅庵的忠,都是他啊。祠堂里的树、碑,戏台上的唱、做,早把他的魂,刻进咱心里了。
瞅见山门上“定军山”3个大字,我的心里涌上一股无法言说的激动和感慨,像是台上猛地敲起激烈的打击乐,心里头一下子热起来,魂儿都被勾走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可不就从这儿来的?
1905年冬天,北京丰泰照相馆里,任庆泰支起那台笨重的设备,镜头对着谭鑫培。老谭师傅穿好戏服,髯口一甩,就成了《三国》里的黄忠,眼神里那股厮杀的狠劲、老将的勇,全钻进转着的胶片里了。他一张嘴,“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那股底气,像是从定军山的石头缝里钻出来的。没过几天,前门大观楼的白布上,黄忠的影子晃起来。无声电影中没锣鼓响,可那刀光、身段,比戏楼里还让人稀罕,看得人挤破了头。这新鲜玩意儿,便是咱中国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啊。打这儿起,咱自己的故事,就借着这光影,一代代传下去了。
唱京戏的角儿们,每唱到“午时三刻成功劳”,总爱把嗓子扯得亮亮的;这会儿摸着山岩的纹,风扫过草叶“沙沙”响,倒像老将军收势时髯口轻轻抖动,刚劲里藏着点柔。想着想着就入了戏,眼前好像都是金戈铁马,风里都带着硬气。恍惚间我也扎着靠旗,提着花枪,踩着锣鼓点就冲进了山门。
往城固走,心越跳越急。张骞墓前的柏树下,我站了半晌。他真敢闯啊,从这小地方出发,率领100多人往西域去,被匈奴扣了10年,节杖始终未丢。戏台上唱“大丈夫岂能久困樊笼”,说的就是他。现在吃的葡萄、石榴,据说都是他带回来的,这魄力,比秦腔里的好汉还硬啊。
而汉江浪里晃着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影子,早被秦腔唱成了刻进骨里的痛。记得《斩韩信》里那声“尖板”——“低头我把萧何怨,咱两家结下山海冤”,怨得咬牙切齿,转脸却又是“老牛力尽刀尖死,大丈夫临危不怨天”的硬气——这股子悲壮,像汉江涨潮时拍岸的浪,恨里裹着憾,憾里藏着不服输的骨。当年韩信在汉中被拜为大将,何等意气风发,到头来落得这般结局,倒让这江水的每道波纹里,都晃着几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戏味。
在汉中说戏,自然绕不开传了600多年的汉调桄桄。这南路秦腔原是明末关中秦腔传到汉中,揉了方言的软与汉水的潮,才成了独一份的梆子调,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在陕南、鄂北、川北的戏台上还常能听见。要说与关中秦腔的不同,听那句“栈道烟雨锁雄关”便知:秦腔是秦岭石头的硬,桄桄戏的腔里却裹着汉水的柔,连拐弯处都带着栈道的凉、追人的切,真把汉江的故事唱成了绕梁的风。
汉调桄桄婉转地把山水唱进了戏里,汉中的油菜花也把故事藏入了花海里。黄澄澄的花海铺到天边,风过处,花浪里仿佛翻涌着当年的风云——刘邦在此竖起“汉”字旗时的豪情,韩信“明修栈道”藏在石缝里的智谋,张骞持节西出城门时的孤勇,或许都落在某丛花影下,和着花香,把往事酿成了嚼不尽的滋味。
站在天汉楼上往下望,高铁轨道亮得像银带,一会儿就有车“嗖”地穿过。南来北往的人拖着箱子,总想起拜将坛的韩信。当年他从项羽那儿来,靠萧何追回才成了大事;现在,天南地北的人来汉中,看油菜花,访古汉台,高铁一坐就到,不用惧“蜀道难”挡路。这交通不光是路通了,是把汉中藏了两千年的故事,送到更多人眼前。
风里还是汉水的潮,混着高铁的风笛,多了股新鲜感。古人凿栈道为了通,咱修高铁也是为了通,只是现在的“通”,不光车马能走,更让汉家发祥地的故事,顺着铁轨、航线,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可不是嘛,揣着书走在古汉台的柏树下,在张骞墓前翻两页《史记》,在定军山的风里读段《出师表》——哪是读书?是让字里的历史站起来,与脚下的土地握手。就像我当年在戏台上演戏,唱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千年古训,演的是“忠孝侠义魂”的万代传承;如今在纸上写文,记的是山水里的刚柔,传的是戏文里的赤诚。说到底,无论是戏台的唱念做打,还是笔端的起落深浅,都是把心交出去,交给这些老故事,交给这片养人的汉家地——毕竟,天汉的风骨早刻进了每滴江水,戏里的魂,原就藏在这方水土的呼吸里啊。
责任编辑:周伟
《诗经》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儿时只当说的是银河,直到6月踏上汉中地,见汉江碧浪映天光,才懂这地上汉中与天上“汉”一脉相承。汉江之水,清澈明亮,蜿蜒流淌,那份从容与恬静,恰如戏台上的旦角轻转拂出的水袖,藏着无尽韵致——汉中,原来是一座蕴藏着千年历史的大戏台。
我这个地道的陕西人,脚一踏入这座城,心瞬间就跟着活泛起来了。此时的空气温润得恰到好处,混着汉江的潮气漫过来,连呼吸都格外舒坦;远山层峦叠嶂,街头新绿满眼,碧色江水绕城缓流;白墙灰瓦间,飞檐翘角里,既融着北方的刚健,又含着南方的灵动,处处彰显着汉文化的独特韵味。这座城市大气得很呢,用“婉约中藏着雄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都说这儿是汉家根脉地,果然。越走近,便觉出那股子藏在山水里的文化气,像《诗经》的字句浸了岁月,沉甸甸的,又亮堂堂的。
前往天汉湿地公园时,远远瞅见汉江,我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猛地亮堂起来。这城市真的很有底蕴,你瞧这汉江,多有气势!比起文字里写的江南水,它多了股北方的厚重、敞亮。这江里藏着的历史故事,怕是说也说不尽啊。
可不是嘛。眼前的汉江,就是一幅缓缓铺开的长卷:波流里晃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影子、古栈道上骡马的蹄印;浪花里裹着“天汉”与银河的传说、汉家儿女的烟火与风骨。每滴水都像浸过时光的墨,轻轻一荡,就会晕开一段沉甸甸的过往。
公园顺着汉江铺展开来,碧汪汪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岸边景观树绿得发亮,湿地上的花草开得十分热闹,芦苇丛里藏着小溪,那潺潺水声跟江浪细语缠在一块儿,实在美妙极了。“天汉之眼”那亮眼的轮廓刚撞进视线,脚步都变得更加轻快了。站在江边拍照,心里念叨着:这景得存下来。拍完又猫下腰,在江滩上捡起一块怪石头,忍不住想:你看这造型,多有意思!跟特意雕过似的!那股新鲜劲儿,活像在河滩上寻着了块失传的老墨锭,眼里的光比江浪还亮。
一路观景一路感叹:“先前听友人说汉中最能撑得起‘汉’字的分量,总觉是句赞叹。此番亲身站在这里,才算体会出这话里沉甸甸的意味——原来不是虚夸,是真真切切浸在山水里、融在风里的底蕴啊。”
踩在木栈道上,“咯吱咯吱”的声响撞进耳朵,恍惚间竟像踩在了老戏楼的台板上,脚下那点震动都带着股熟悉的韵味。向远方望去,水绕着城、城依着山,真像从《水经注》里走出来的画面,古意悠悠的,让人心里莫名静了下来。
“天汉”原是天上的银河,《诗经》里“惟天有汉”讲的就是它;又说古人见汉江蜿蜒如银河,位置居中,才唤作汉中——既有“汉水在中间”的地理讲究,更藏着汉文化发源地的厚重。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地名里藏着这么多说道,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拨了一下,透亮又敞亮,比听多少典故都来得真切。
一进武侯祠,老柏树的影子在青砖地上晃,跟戏台上的“云片”布景一个样。瞅着被风雨磨亮的石碑,心里猛地沉了沉,满是对这位先贤的敬意。风从树缝钻过,恍惚间,父亲扮演的诸葛亮穿着一身粗布渔翁衫,捏着竹篙站在了戏台上……“诸葛亮扮渔翁船头稳坐”一句出口,苍劲的嗓子裹着韵味,慢悠悠的,偏透着笃定。他迈着方步,篙尖往地上轻轻一点,明明是平地,倒像江风正掀他的衣角,船在浪上稳稳当当——那唱腔里的计谋,跟祠堂里的老碑似的,有根有梢。
正想得出神,秦腔名家焦小春的曲调儿仿佛又在耳旁轻绕……“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深感动刘皇爷三顾茅庵”,唱的是《诸葛亮祭灯》,那调儿苍凉惆怅,韵味悠长,颤巍巍的阴词调里,藏着皇叔冒雪访茅庐的赤诚。眉头微蹙,手势轻轻一扬,像真站在军帐里,想起当年风雪夜的叩门声。“六出祁山”的难、“草船借箭”的智,全流淌在这婉转的腔调里,掏心窝子的恳切,听得人心里发暖。这份知遇之恩,被后世人传唱了一辈又一辈。
风从树缝钻过,带着柏叶的清味,戏台子好像散了,可那唱腔、那身段,还在眼前晃动。忽然想明白:不管是船头稳坐的智,还是念着三顾茅庵的忠,都是他啊。祠堂里的树、碑,戏台上的唱、做,早把他的魂,刻进咱心里了。
瞅见山门上“定军山”3个大字,我的心里涌上一股无法言说的激动和感慨,像是台上猛地敲起激烈的打击乐,心里头一下子热起来,魂儿都被勾走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可不就从这儿来的?
1905年冬天,北京丰泰照相馆里,任庆泰支起那台笨重的设备,镜头对着谭鑫培。老谭师傅穿好戏服,髯口一甩,就成了《三国》里的黄忠,眼神里那股厮杀的狠劲、老将的勇,全钻进转着的胶片里了。他一张嘴,“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那股底气,像是从定军山的石头缝里钻出来的。没过几天,前门大观楼的白布上,黄忠的影子晃起来。无声电影中没锣鼓响,可那刀光、身段,比戏楼里还让人稀罕,看得人挤破了头。这新鲜玩意儿,便是咱中国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啊。打这儿起,咱自己的故事,就借着这光影,一代代传下去了。
唱京戏的角儿们,每唱到“午时三刻成功劳”,总爱把嗓子扯得亮亮的;这会儿摸着山岩的纹,风扫过草叶“沙沙”响,倒像老将军收势时髯口轻轻抖动,刚劲里藏着点柔。想着想着就入了戏,眼前好像都是金戈铁马,风里都带着硬气。恍惚间我也扎着靠旗,提着花枪,踩着锣鼓点就冲进了山门。
往城固走,心越跳越急。张骞墓前的柏树下,我站了半晌。他真敢闯啊,从这小地方出发,率领100多人往西域去,被匈奴扣了10年,节杖始终未丢。戏台上唱“大丈夫岂能久困樊笼”,说的就是他。现在吃的葡萄、石榴,据说都是他带回来的,这魄力,比秦腔里的好汉还硬啊。
而汉江浪里晃着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影子,早被秦腔唱成了刻进骨里的痛。记得《斩韩信》里那声“尖板”——“低头我把萧何怨,咱两家结下山海冤”,怨得咬牙切齿,转脸却又是“老牛力尽刀尖死,大丈夫临危不怨天”的硬气——这股子悲壮,像汉江涨潮时拍岸的浪,恨里裹着憾,憾里藏着不服输的骨。当年韩信在汉中被拜为大将,何等意气风发,到头来落得这般结局,倒让这江水的每道波纹里,都晃着几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戏味。
在汉中说戏,自然绕不开传了600多年的汉调桄桄。这南路秦腔原是明末关中秦腔传到汉中,揉了方言的软与汉水的潮,才成了独一份的梆子调,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在陕南、鄂北、川北的戏台上还常能听见。要说与关中秦腔的不同,听那句“栈道烟雨锁雄关”便知:秦腔是秦岭石头的硬,桄桄戏的腔里却裹着汉水的柔,连拐弯处都带着栈道的凉、追人的切,真把汉江的故事唱成了绕梁的风。
汉调桄桄婉转地把山水唱进了戏里,汉中的油菜花也把故事藏入了花海里。黄澄澄的花海铺到天边,风过处,花浪里仿佛翻涌着当年的风云——刘邦在此竖起“汉”字旗时的豪情,韩信“明修栈道”藏在石缝里的智谋,张骞持节西出城门时的孤勇,或许都落在某丛花影下,和着花香,把往事酿成了嚼不尽的滋味。
站在天汉楼上往下望,高铁轨道亮得像银带,一会儿就有车“嗖”地穿过。南来北往的人拖着箱子,总想起拜将坛的韩信。当年他从项羽那儿来,靠萧何追回才成了大事;现在,天南地北的人来汉中,看油菜花,访古汉台,高铁一坐就到,不用惧“蜀道难”挡路。这交通不光是路通了,是把汉中藏了两千年的故事,送到更多人眼前。
风里还是汉水的潮,混着高铁的风笛,多了股新鲜感。古人凿栈道为了通,咱修高铁也是为了通,只是现在的“通”,不光车马能走,更让汉家发祥地的故事,顺着铁轨、航线,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可不是嘛,揣着书走在古汉台的柏树下,在张骞墓前翻两页《史记》,在定军山的风里读段《出师表》——哪是读书?是让字里的历史站起来,与脚下的土地握手。就像我当年在戏台上演戏,唱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千年古训,演的是“忠孝侠义魂”的万代传承;如今在纸上写文,记的是山水里的刚柔,传的是戏文里的赤诚。说到底,无论是戏台的唱念做打,还是笔端的起落深浅,都是把心交出去,交给这些老故事,交给这片养人的汉家地——毕竟,天汉的风骨早刻进了每滴江水,戏里的魂,原就藏在这方水土的呼吸里啊。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