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作家陈朴最新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以2004年在果园当修剪工为开篇,到2013年找到稳定工作前当群众演员的尝试为结束,按照时间逻辑串联起自己10年间的打工经历。作者先后辗转西安、东莞、咸阳、常州、宝鸡等地,当过书城批发员、大学保安、空调厂工人、面包车司机等,忠实地记录下打工历程中的“碰壁撞墙”与意外降临的“峰回路转”,在普通生活中感受人间,也还原了一个在时光长河的浪潮中历经反复冲刷与沉淀的自我。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忠实记录了一个农村青年的10年漂泊,更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素人作家”的成长轨迹。

  如果说每一个职业身份都是一张带有社会角色属性的“脸谱”,在频繁“换脸”之下,作者保留下来的仍是朴实无华的面容。他始终紧握文学之笔,将“劳动性生存”与“创造性生存”交织,写成了这部属于自己的漂泊之书。作者在后记坦言受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的启发,写下了自己的“劳动”故事,也写下一个不停尝试、选择之人的真实处境。作者的“焦虑”时不时落在笔下:工厂夜班使他的忍耐度到了极限,决定离开,但离开却一分钱工资都拿不到,他感到“焦灼、犹豫、彷徨,迷茫又无助”。有一次,由于找不到工作,他在母亲的劝说下前往城郊大转盘劳务市场找零活,避雨时遇见毕业后做了小学老师的老同学。同学问他为何在此,他撒谎说等个人。在书中,他坦言无法不去在乎面子的事情,却也因为说了谎而脸红,“羞耻感袭遍了全身”。频繁换工作的他无奈地自嘲道“工作换得比衣服还勤”。除了找工作的焦虑,还有婚恋的压力:“对我而言,找工作难,找个对象更难,难得胜过李白的蜀道之难。”“到处漂泊的痛苦,不停换工作的焦虑,加上找不到女朋友的悲伤,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压得我喘不过气。”这种植根于生存困境的焦虑,因其真切而格外动人。

  “成功学讲,选择大于努力,我也常常去想:我这次是又选择错了吗?”作者的话透露出自我怀疑与无力感。“令人悲伤的小商品批发部”中的老板在他辞职时劝他再干半个月,许诺给他把9月的工资结了,钱却迟迟要不来,一个月的血汗钱不了了之。在常州工厂时,一个90后同事骗走他2000元。在跑车手记中,他写下了等客不好上厕所的难处、陌生驴友包车后逃单的窘迫,以及民办院校暑假招生包车时被执法员以非法运营为由罚款3000元,他身上现金不够,招生老师却袖手旁观的无情……在书写这些经历的同时,作者勾勒出一条极具个人色彩、却也映照出人性在遭遇欺骗与不公时的情感曲线:愤怒、隐忍、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让自己放下,慢慢学会自我排解,“在花开花落间,释然了”。

  在描摹工厂流水线的精神束缚与打工生活的肉体经验之外,书中还涉及了一种有新意的经验,即“通勤书写”。作者到书城工作后,因为家在村子,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乘坐三轮车、搭公交车,都不方便,只能下决心选择租房。2009年他到大学当保安时,回家需要先坐10路公交车到人民公园站,向南步行1公里,再等待村民自营的机动三轮摩托车回家。“通勤”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其漂泊状态、求职艰辛和连接“家”与“生计”之不易的微观体现,是“日常劳动诗学”中空间维度的重要补充。它捕捉了劳动场域之外的“在路上”的状态,拓展了我们对底层劳动者生存时空的认知。这些通勤中的困顿与焦灼感受,穿透时光的帷幕,依然鲜活,依然能引发共情。

  作者通过极具代入感和现场感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挣扎,写下一个普通人不断奋斗,坚韧前行的生命故事。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众多工作里,小商品批发部和汽车装潢店的工作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当时的他动用一切可能渠道来求职:家人朋友介绍、招聘会、广播节目、网站、报纸,甚至是去最原始的劳务市场。这份详尽的求职图鉴是一个特定年代底层青年谋生方式的生动档案。在数年的打工生活中,作者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在时代的缝隙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坐标,也揭示了在有限选择中寻找“去处”的生存智慧。

  尽管生活是漂泊的,作者仍然坚持在漂流中寻找锚点,在一个个“生活现场”中挤出自己的“生活原浆”,组合成“文学现场”。一个文学青年在社会中被打磨,却没有断却对于文学的热爱,而成长为一名作家。可以说,是诗歌创作巧妙地将作者多年的人生碎片串联,编织成一幅富有韵味的生命画卷。

  每个作家最初都是“素人”。作者的蜕变并非“摇身一变”,而是从普通劳动者的土壤里,凭借对文学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执着,慢慢生长出了枝干与叶子。毕业后,他到国企工厂做上料口工人,下班时间去厂里的图书馆读书,向公司副刊投稿,还省钱去网吧写作。在大学当保安期间,他下班后去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写诗写评论,还加入了文学社……在“劳动性生存”之外,作者从不忘记“创造性生存”,对文学的渴望、由文学构成的情感链条始终支撑着他,让他获得片刻的喘息。创作对于他而言,既是奔波生活中的情感出口,也是深埋于心、一直珍藏的理想。作者的“打工文学”不仅书写了个人的劳动史,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变迁的生动注脚,从中可以窥见文学的变迁,文学网站、博客、微博文学是80后一代共同的文学记忆与文学现场。

  《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呈现了“素人作家”的成长路径,也是当下新大众文艺“普通人叙事”转向的有力印证。这部作品延续了之前非虚构作品中详细介绍劳动过程、重点抒发个人观察与感受的特点,篇幅不长,沉浸感强,没有距离感,读后,一个立体的“身边人”便会浮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抵达现实与情感的真实,带来一种未经过滤的生活“毛边感”。在这些由个人真实经历构成的文字里可以看到的是,文学从何而来,由谁创造,供谁所用。日常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那些艰难的,困惑的,羞耻的,犹豫的体验,都成为他酿造文学之酒的原粮。

  作者的写作或许也暗喻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但我们正是在日复一日“滚石头”的坚持中,获得了生命本身的意义。这部作品,既是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记录,更是献给所有在劳动中坚守精神家园者的朴素赞歌。它有力地证明了,即使在最漂泊无定的生活里,文学依然可以成为照亮存在、确认意义的锚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