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首简单的小诗,让初学语文的孩子们读来,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快乐。十个数字串联起一首诗,每个字的笔画简单,诗中的情景却丰富,画面感极强。它闪烁出的美感和透出的自在和怡悦,简直是一片神行,引人入胜。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的开篇,便以悠然自得的笔调,引领我们走进了一幅乡村图景。邵雍在乡间小路上漫步,漫无目的,自得其乐,步伐一定是轻松自在的。袅袅炊烟盘绕的乡村,透着生活的烟火气,其中有家的温暖与安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亭台错落有致,点缀于道路间。花是植物的精华,是它们最美的呈现,一路的花枝照亮了散步者的眼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中的春意与生命活力。

  这段不长的旅程,肯定也有别的树木、田畴,甚至杂草、土坑,邵雍都不写,他就是选取烟村、亭台、花朵这几种物象,就像摄影家,做了画面的减法,剔除冗余,只留典型的景致。是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串联起来,逍遥行来,移步换景,就吟成了这首情致盎然的小诗。

  邵雍可不是寻常人,如今我们把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邵雍年轻时,立志求取功名,刻苦求学,无书不读,为了磨炼意志,一连好几年冬天不生火炉,夏天不用扇子,晚上不躺着睡觉。他又通过游历四方增广见闻、观察时世,“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行万里路、见百样人,这之后,自认为悟出了天人哲理,结束了游历生涯,也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专心治学。其间官府屡次授他官职,都不肯应诏。1049年,邵雍搬到洛阳居住,房子很破旧,不避风雨,他打柴烧饭供养父母,虽然生活贫困,却怡然自乐。当时在洛阳的名宦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都很敬重他,经常和他谈诗论道,西京留守王拱辰更是将五代节度使安审琦故居的一套宅子送给他。他给宅子取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居其中,弹琴、下棋、读书、研易,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宋史》记载,他“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也许,《山村咏怀》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

  邵雍不当官,把智慧与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他的理学被称为先天学,注重“数”,也被称为“数学”。其学术根基深植于《周易》,但他对传统象数体系做了革命性改造。他创新象数推衍方法,建构了庞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其《先天图》和《后天图》用易图解说易经,丰富、简洁且精微。他坚信“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象数思维,在《观物内篇》中构建的先天八卦图,将方位与生成数完美对应,形成可计算的宇宙密码本。他的“皇帝王伯”的历史演进论,通过四象的变化揭示文明兴衰规律,展现出惊人的系统性思维。

  邵雍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对自然之理的探索,更在于对生活态度的深刻领悟。他的《伊川击壤集》中收录的3000余首诗作,常常以生活场景为媒介,将理学思辨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将“以理入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其词句恬淡自然,平白如话,被誉为“击壤体”。回头再看这首《山村咏怀》,我们不难发现,平淡的字句之中,除了自由自在的快乐,还有难以言说的理趣在,那就是生命本自具有的欣悦之情。就像他在《人生一世吟》中写的那样:

  前有亿万年,

  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

  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

  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

  强自生憔悴。

  这种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对世事的通达,对哲理的了悟,来自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热爱。

  邵雍写了许多关于“安乐窝”的诗,有一首《安乐窝歌》道:“茅屋半间任逍遥,山路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花和草,听的是枝上好鸟叫。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终不如盖一座,安乐窝。上写着,琴棋书画,渔读耕樵。闷来河边钓,闲来把琴敲,喝一杯茶,乐陶陶,我真把愁山推倒了!”

  由此我想到王阳明《传习录》中所记的一则轶事:一次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卧病在床,王阳明问他:“生病这件事,要悟清道理、正确面对确实很难,你感觉怎样?”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难呢!”王阳明道:“常快活,便是功夫。”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可以获得的能力。

  我读古龙的武侠小说,别的话印象不深,却对《欢乐英雄》中的一段话感触深刻:“世人皆以痛苦、孤独、悲伤为大境界,以为这就是深邃的人生,殊不知欢乐才是人生的真谛,一个人获取欢乐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能力。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太容易了,读几首诗词即可,但获取欢乐太难了,非大丈夫不可为之。”

  世界并不都是宁静祥和的,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纷扰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生活不是命定的数,在变幻的数中却有恒定的理。我们可以演绎各样的精彩,在静观万象中体味人生的快活。像邵雍一样,一路行来一路微吟,找到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