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新编(小说)
三峡大学学生 张唯佳(20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1日 10版)
火星西沉,天气转凉。夏去秋来,寒天将至。这里是远古豳州的夏末秋初,我闭了眼,仿佛穿越千年,回溯历史,聆听风声里女子悠扬的曲调,哀伤而古老。作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我只冷眼旁观……
这片土地是她的故乡,祖祖辈辈生活于此,世世代代在此扎根。在那个缓慢的年代,乡土的这片天便是她以为的全世界。残云收夏荷,新雨带秋岚,彼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金黄的麦浪起伏在田野,只是手握针线的女子仍是愁容。
在这男耕女织的年代,秋收的喜悦总也离不掉繁重的劳作,夫君正在田野上筑打谷场,为十月丰收的粮食进仓提前作准备,而女子则在家加工着刚收获的丝麻,茅草屋一年未经修缮,早已蟋蟀满地,漏着风摇摇欲坠。凛冬将至,在这样的屋子里,倘若没有御寒的冬衣,年幼的孩子、劳作的丈夫,这一家人又该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呢?
女子暗叹一口气,望着窗外将沉的天色,心中苦苦焦虑着。冬衣的缝制尚未完成,夫君在田里还没吃上午饭,这可如何是好?好在女儿很是懂事,早早地在厨房忙活开了,拾掇好饭菜,等着与母亲一同去田里给忙碌的父亲送去。
田间地头满是果蔬,晌午时送饭的短暂歇息,是一家人难得的欢聚时刻。只是每每至此,耀武扬威的小吏便昂首阔步地在地头打转,催促农人们继续干活。农夫摇摇头:“唉,那个作威作福的田官又来了,你们回去吧,我得继续干活了。”女子点点头,牵起年幼的儿子,拉着待出阁的女儿,往家的方向走去。孩子一蹦一跳地走在母亲身侧,回头看见稻谷飘香的土地上,父亲抬手擦着尚未歇干的汗水,将酒食双手递给田官,父亲在他小小的眼中越变越小,直至望不到。
他有些不解,抬头望着母亲:“田里今年收成这么好,明年我们是不是再也不用吃那难以下咽的瓜瓠和苦菜了?”女子听罢,紧张地四处望了望,轻搡着儿子出声喝止:“这话哪能乱说!那些果蔬可都是公家的!你想打这东西的主意可使不得!能饱腹已经很不错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时间我感到一阵巨大的推力,再睁眼,我好像变成了那个懵懂的孩子,我前冲后撞地呐喊:“不对,不对!这分明是强取豪夺,是盘剥!反抗,反抗呀!”可等我抬头,周围的人一脸漠然,他们听不到我的呐喊,巨大的悲哀和无助将我包围。我总说如今这鼓噪的年代人心不古,总向往那高山流水,农家情调,殊不知这封建愚昧时代,人们为温饱奔波的艰辛。我无法再冷眼旁观,我想扭转这既定命运的悲痛!
转眼已是岁寒时节,农事暂歇,可农人的日子却仍难以安定。冬日的山野草木萧条,动物无处躲藏,正是打猎的好时候。农人是打猎的一把好手,山林的小道上,动物逃跑的路径他全都了然于胸,在完成公家安排的修屋和室内工作后,往山林里去上一趟,往往会有很不错的收获。
眼下,农人正提着今天刚打到的三两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喜滋滋地往山下走,心里思忖着:捕获的猎物按规矩上交给主人家一半后,自己还剩下不少呢,留下点给家人开荤,余下的交由妻子去集市上换些生活用品回来,运气好的话还能给孩子们换点吃的和一块新布料,解解馋,做件新衣好过年呢!
正窃喜着,农人已走到家门口。望着妻子的愁容,农夫似乎再高兴不起来。是啊,年关将近,自家的屋子一直还没修缮,一定要赶在过年前堵住地洞,熏走老鼠,封住北窗,用泥重新把门糊好呀!想到这儿,农夫那原本轻快的心情又一次变得沉重。听闻丈夫那微不可察的叹息,女子忙上前宽慰:“明日可是好日子呢!前些时日好不容易完成了凿冰的劳动,把冰都送入窖,明天主人家邀请全村人一起吃席,咱盼这日子可盼了一整年了呢,快早些歇息吧!”
第二日的宴席上,酒桌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主人家的抱负掷地有声。在一众拍手叫好声中,农人一阵恍惚,明亮的火烛、可口的佳肴,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场纸醉金迷的幻想,而打破他这梦境的,是他裤角的怎么也洗不掉的泥点——这已是他最体面的衣服了。羞愧、赧然、不堪,一起向他袭来,他有些招架不住,满脸通红,自卑地垂下脑袋。
只是,我可怜的农人呀,你又为何自卑?这高楼玉宇,美酒佳肴,全是你日复一日的耕作筑造的,你应当理所当然地享受才对呀!我想呼喊,想唤醒,可却只是徒劳。我看见自己嘴唇翕忽,却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有的言语都凝滞在喉间,无处排遣,只化为一滴泪珠,空悲哀。
又是一年春三月,草长莺飞,无人问津的草木在疯长。女子剪去多余的桑叶,以便其更好地生长,采桑养蚕,补贴家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家人虔诚地进行祭祖仪式,真诚地向土神与稷神祷告,只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大捷。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节,本没什么值得担忧的,可今年,亭亭玉立的女儿正待字闺中,等着父母为她说一门好婚事。她再不敢随意蹦跳在田间小路,以免被那有权有势的公子掳去。
就这样,日落月升,春来夏往,女子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山的那头究竟会是什么?可不多时,她便又心急如焚地垂下头:今年御寒的冬衣还没缝完,一家人该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呀!
是啊,女子和农夫,是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个女子与农夫们,而这片乡土便是他们的天与地。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在这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作为一个带着些许可笑的优越感的闯入者,我终明白,我不该出声,也不能出声。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实习生 王琪明
火星西沉,天气转凉。夏去秋来,寒天将至。这里是远古豳州的夏末秋初,我闭了眼,仿佛穿越千年,回溯历史,聆听风声里女子悠扬的曲调,哀伤而古老。作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我只冷眼旁观……
这片土地是她的故乡,祖祖辈辈生活于此,世世代代在此扎根。在那个缓慢的年代,乡土的这片天便是她以为的全世界。残云收夏荷,新雨带秋岚,彼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金黄的麦浪起伏在田野,只是手握针线的女子仍是愁容。
在这男耕女织的年代,秋收的喜悦总也离不掉繁重的劳作,夫君正在田野上筑打谷场,为十月丰收的粮食进仓提前作准备,而女子则在家加工着刚收获的丝麻,茅草屋一年未经修缮,早已蟋蟀满地,漏着风摇摇欲坠。凛冬将至,在这样的屋子里,倘若没有御寒的冬衣,年幼的孩子、劳作的丈夫,这一家人又该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呢?
女子暗叹一口气,望着窗外将沉的天色,心中苦苦焦虑着。冬衣的缝制尚未完成,夫君在田里还没吃上午饭,这可如何是好?好在女儿很是懂事,早早地在厨房忙活开了,拾掇好饭菜,等着与母亲一同去田里给忙碌的父亲送去。
田间地头满是果蔬,晌午时送饭的短暂歇息,是一家人难得的欢聚时刻。只是每每至此,耀武扬威的小吏便昂首阔步地在地头打转,催促农人们继续干活。农夫摇摇头:“唉,那个作威作福的田官又来了,你们回去吧,我得继续干活了。”女子点点头,牵起年幼的儿子,拉着待出阁的女儿,往家的方向走去。孩子一蹦一跳地走在母亲身侧,回头看见稻谷飘香的土地上,父亲抬手擦着尚未歇干的汗水,将酒食双手递给田官,父亲在他小小的眼中越变越小,直至望不到。
他有些不解,抬头望着母亲:“田里今年收成这么好,明年我们是不是再也不用吃那难以下咽的瓜瓠和苦菜了?”女子听罢,紧张地四处望了望,轻搡着儿子出声喝止:“这话哪能乱说!那些果蔬可都是公家的!你想打这东西的主意可使不得!能饱腹已经很不错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时间我感到一阵巨大的推力,再睁眼,我好像变成了那个懵懂的孩子,我前冲后撞地呐喊:“不对,不对!这分明是强取豪夺,是盘剥!反抗,反抗呀!”可等我抬头,周围的人一脸漠然,他们听不到我的呐喊,巨大的悲哀和无助将我包围。我总说如今这鼓噪的年代人心不古,总向往那高山流水,农家情调,殊不知这封建愚昧时代,人们为温饱奔波的艰辛。我无法再冷眼旁观,我想扭转这既定命运的悲痛!
转眼已是岁寒时节,农事暂歇,可农人的日子却仍难以安定。冬日的山野草木萧条,动物无处躲藏,正是打猎的好时候。农人是打猎的一把好手,山林的小道上,动物逃跑的路径他全都了然于胸,在完成公家安排的修屋和室内工作后,往山林里去上一趟,往往会有很不错的收获。
眼下,农人正提着今天刚打到的三两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喜滋滋地往山下走,心里思忖着:捕获的猎物按规矩上交给主人家一半后,自己还剩下不少呢,留下点给家人开荤,余下的交由妻子去集市上换些生活用品回来,运气好的话还能给孩子们换点吃的和一块新布料,解解馋,做件新衣好过年呢!
正窃喜着,农人已走到家门口。望着妻子的愁容,农夫似乎再高兴不起来。是啊,年关将近,自家的屋子一直还没修缮,一定要赶在过年前堵住地洞,熏走老鼠,封住北窗,用泥重新把门糊好呀!想到这儿,农夫那原本轻快的心情又一次变得沉重。听闻丈夫那微不可察的叹息,女子忙上前宽慰:“明日可是好日子呢!前些时日好不容易完成了凿冰的劳动,把冰都送入窖,明天主人家邀请全村人一起吃席,咱盼这日子可盼了一整年了呢,快早些歇息吧!”
第二日的宴席上,酒桌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主人家的抱负掷地有声。在一众拍手叫好声中,农人一阵恍惚,明亮的火烛、可口的佳肴,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场纸醉金迷的幻想,而打破他这梦境的,是他裤角的怎么也洗不掉的泥点——这已是他最体面的衣服了。羞愧、赧然、不堪,一起向他袭来,他有些招架不住,满脸通红,自卑地垂下脑袋。
只是,我可怜的农人呀,你又为何自卑?这高楼玉宇,美酒佳肴,全是你日复一日的耕作筑造的,你应当理所当然地享受才对呀!我想呼喊,想唤醒,可却只是徒劳。我看见自己嘴唇翕忽,却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有的言语都凝滞在喉间,无处排遣,只化为一滴泪珠,空悲哀。
又是一年春三月,草长莺飞,无人问津的草木在疯长。女子剪去多余的桑叶,以便其更好地生长,采桑养蚕,补贴家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家人虔诚地进行祭祖仪式,真诚地向土神与稷神祷告,只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大捷。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节,本没什么值得担忧的,可今年,亭亭玉立的女儿正待字闺中,等着父母为她说一门好婚事。她再不敢随意蹦跳在田间小路,以免被那有权有势的公子掳去。
就这样,日落月升,春来夏往,女子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山的那头究竟会是什么?可不多时,她便又心急如焚地垂下头:今年御寒的冬衣还没缝完,一家人该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呀!
是啊,女子和农夫,是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个女子与农夫们,而这片乡土便是他们的天与地。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在这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作为一个带着些许可笑的优越感的闯入者,我终明白,我不该出声,也不能出声。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实习生 王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