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 杨圳(24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8日 01版)
一年时光说短不短,毕竟我们一起经历了365次的日升月落和孩子们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活;可一年时光却也很短暂,让我们在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之前就要挥手告别。
2023年8月,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雄安分队队员,与其他4名同学一道启程前往河北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这一年,我们在白洋淀畔的燕赵大地与孩子们一同经历四季的更替,见证了彼此从略显青涩到稳步前行的点滴成长。这一年,我们从曾经在三尺讲台下学习的学生转变为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小老师,身份转变的背后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的践行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这一年,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其他3个分队的队员一道,将青春与责任、灵感与汗水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孩子们搭起逐光追梦的阶梯。
2024年7月,一个盛夏的夜晚,我与高一6班、高一12班的孩子在教室里举行联欢会,当我们一起大合唱完联欢会最后两首歌曲《七里香》和《夜空中最亮的星》后,终于迎来离别的那一刻。在离开教室前的最后几分钟,两个班的孩子递来了大小不一、样式丰富的卡片,上面写满了他们的心里话和真诚的祝福:
“老师,非常感谢你平时对我的关心,这一年里我的语文成绩提升了不少。祝你回到大学后学业顺利!”
“老师你知道吗?去年期末评教我给了老师满分,除了我们老班我就只给了你满分。我们等你回来继续开演唱会!”
“老师,去年冬天那堂听雪赏雪的课是我高一这一年最喜欢的一门课,今年冬天下雪你还会回来吗?”
“老师,我们明年就要去特长集训了,后面到北京比赛,老师有空要请我们吃好吃的。”
“老师,你回到北京之后能不能拍一张你们学校的照片寄给我?听了你讲的故事,我高考想考你们学校。”
“老师,放假后如果你还在北京我们就来找你玩,你要带着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
尺素寸心,纸短情长,孩子们字里行间毫无保留的真情流露化作一股又一股春水,不断抚摸、滋润着我的心田,暖意就这样流淌在彼此间珍贵情谊的纽带上。盛夏落幕的9月,我带着支教地老师、孩子们的祝福和期待回到大学校园继续深造。
回到大学后,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我都会把孩子们临别时赠与我的心里话和祝福语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孩子们的真心与真情是驱散阴霾的阳光,是扬帆远航的信标。作为孩子们心中的“小榜样”,我要将他们的期待化作飞过高山的翅膀,将他们的祝福化作渡过湍流的行舟。逐光前行,向阳生长。
2025年“五一”节后,一通熟悉的电话从校团委办公室打来。“杨圳,你是我们学校研支团的老队员,现在有一个再度出征的机会,需要你从选拔结束开始一直留京训练到9月初,你愿意参加吗?”得知有再度代表学校出征的机会后,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与第25届研支团的6位同学一道踏上今年九三阅兵服务保障工作的运行轨道,分别在广场合唱、志愿服务和后勤保障3个领域相关岗位上做保障阅兵活动如期顺利举行的“会发光的螺丝钉”。我们将这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九三阅兵之中,九三阅兵也注定成为我们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之一。
共计117天的训练,时间战线长、训练任务艰巨,当个人事务与训练任务产生冲突时,我们以优先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为首要目标和最高目标,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当面对期末学业压力增大、暑期留校心理波动等各种困难考验时,我们总能从一首首经典抗战歌曲中汲取精神力量加以面对。最终,2025年9月3日,我们如期顺利在天安门广场唱响一首首饱含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艰苦抗争、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经典抗战歌曲,在天安门广场引导观礼人员有序进入观礼区见证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当和平鸽乘着《歌唱祖国》歌声飞向蓝天的那一刻,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我带着支教地老师、孩子们的期待和希望,带着自己支教的初心和责任担当,一步一个脚印,紧贴祖国的心房聆听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式上唱响属于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属于当代中国青年平视世界、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之旅的时代强音。
在我们第25届研支团成员代表学校、代表首都高校学子、代表当代中国青年出征九三阅兵之时,第27届研支团成员也已奔赴4个服务地,组织服务地师生共同观看九三阅兵并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程;而在117天的训练中,我们第25届研支团出征成员也荣幸地在训练过程中带动了一批9月开学后升入大四的师弟师妹选择加入第28届研支团。九三阅兵,一次隆重的纪念大会,串联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届研支团成员——25届老队员的坚守与传承、27届新队员的“开学第一课”和28届新力量的诞生。就这样,三届研支团成员齐心协力,成为各自岗位上“会发光的螺丝钉”,用慷慨嘹亮的歌声、热忱专业的引导和书声琅琅的课堂共同为这一场隆重而盛大的纪念大会增光添彩,共同书写着将青春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将志愿服务星火播撒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奋斗故事。
当活动结束、保密内容解禁的那一刻,我便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和孩子们分享参加九三阅兵活动的心路历程和点滴体会。
“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早上我有幸作为广场合唱团的一员,同首都高校其余3000名优秀的同学一道唱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抗战歌曲。你们看见老师的镜头了吗?”
“老师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老师并没有去实习,也不是故意不理大家,而是一直在参加阅兵合唱训练。参加此类重大专项活动有非常严格的保密要求,在活动结束前不得透露相关信息,所以老师当了一个暑假的‘长鼻子的匹诺曹’。”
“希望有一天,你们也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用庄重虔诚的注目礼护送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心中种下自信、自豪与自强的‘中国红’。”
微信群里的消息顿时炸开,孩子们表达着激动喜悦的心情,也期盼我能在寒假前回到容和一高和他们分享参与九三阅兵的心路历程。一条条阅读着孩子们由衷的祝福和称赞,我再一次拿出离开支教地时他们赠与我的心里话和祝福语,会心的微笑绽放在脸上,感动的热泪也一并流下。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孩子们见证了我从新手教师到现在一路的成长,也见证了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唱响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之声的重要时刻。
对于广大研支团志愿者而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对支教工作的精准概括和最佳诠释,而我何其有幸,能够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每一年都做成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
离开支教地后,我和孩子们并没有缺席彼此的成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见证、鼓励、记录着彼此的成长。正如我在完成九三阅兵广场合唱任务后第一时间向他们分享喜讯一样,孩子们每逢周末回家拿到手机后,也会第一时间给我分享他们的喜讯:“老师,我这次考试又进步了。”“老师,我这次集训跑步又快了0.2秒。”“老师,我们最近出去参加舞蹈比赛,我拿了第二名。”“老师,我新画的素描画被专业课老师表扬了。”……我在成长,孩子们也在成长,我们一同奔跑在青春成长的赛道上。
红旗映红墙,红墙育红心。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我与志愿服务同向同行,与同辈青年携手前行。志愿服务的初心,与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红旗一道高高飘扬;志愿服务的使命,一如天安门城楼宏伟的红墙般庄严神圣。希望有一天,我支教时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也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或是用英俊挺拔的身姿护卫庄严神圣的国旗,或是用慷慨激昂的歌声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或是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宣告捍卫和平的决心,或是用安定乾坤的利刃守护万家灯火祥和安宁。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一年时光说短不短,毕竟我们一起经历了365次的日升月落和孩子们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活;可一年时光却也很短暂,让我们在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之前就要挥手告别。
2023年8月,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雄安分队队员,与其他4名同学一道启程前往河北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这一年,我们在白洋淀畔的燕赵大地与孩子们一同经历四季的更替,见证了彼此从略显青涩到稳步前行的点滴成长。这一年,我们从曾经在三尺讲台下学习的学生转变为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小老师,身份转变的背后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的践行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这一年,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其他3个分队的队员一道,将青春与责任、灵感与汗水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孩子们搭起逐光追梦的阶梯。
2024年7月,一个盛夏的夜晚,我与高一6班、高一12班的孩子在教室里举行联欢会,当我们一起大合唱完联欢会最后两首歌曲《七里香》和《夜空中最亮的星》后,终于迎来离别的那一刻。在离开教室前的最后几分钟,两个班的孩子递来了大小不一、样式丰富的卡片,上面写满了他们的心里话和真诚的祝福:
“老师,非常感谢你平时对我的关心,这一年里我的语文成绩提升了不少。祝你回到大学后学业顺利!”
“老师你知道吗?去年期末评教我给了老师满分,除了我们老班我就只给了你满分。我们等你回来继续开演唱会!”
“老师,去年冬天那堂听雪赏雪的课是我高一这一年最喜欢的一门课,今年冬天下雪你还会回来吗?”
“老师,我们明年就要去特长集训了,后面到北京比赛,老师有空要请我们吃好吃的。”
“老师,你回到北京之后能不能拍一张你们学校的照片寄给我?听了你讲的故事,我高考想考你们学校。”
“老师,放假后如果你还在北京我们就来找你玩,你要带着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
尺素寸心,纸短情长,孩子们字里行间毫无保留的真情流露化作一股又一股春水,不断抚摸、滋润着我的心田,暖意就这样流淌在彼此间珍贵情谊的纽带上。盛夏落幕的9月,我带着支教地老师、孩子们的祝福和期待回到大学校园继续深造。
回到大学后,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我都会把孩子们临别时赠与我的心里话和祝福语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孩子们的真心与真情是驱散阴霾的阳光,是扬帆远航的信标。作为孩子们心中的“小榜样”,我要将他们的期待化作飞过高山的翅膀,将他们的祝福化作渡过湍流的行舟。逐光前行,向阳生长。
2025年“五一”节后,一通熟悉的电话从校团委办公室打来。“杨圳,你是我们学校研支团的老队员,现在有一个再度出征的机会,需要你从选拔结束开始一直留京训练到9月初,你愿意参加吗?”得知有再度代表学校出征的机会后,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与第25届研支团的6位同学一道踏上今年九三阅兵服务保障工作的运行轨道,分别在广场合唱、志愿服务和后勤保障3个领域相关岗位上做保障阅兵活动如期顺利举行的“会发光的螺丝钉”。我们将这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九三阅兵之中,九三阅兵也注定成为我们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之一。
共计117天的训练,时间战线长、训练任务艰巨,当个人事务与训练任务产生冲突时,我们以优先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为首要目标和最高目标,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当面对期末学业压力增大、暑期留校心理波动等各种困难考验时,我们总能从一首首经典抗战歌曲中汲取精神力量加以面对。最终,2025年9月3日,我们如期顺利在天安门广场唱响一首首饱含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艰苦抗争、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经典抗战歌曲,在天安门广场引导观礼人员有序进入观礼区见证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当和平鸽乘着《歌唱祖国》歌声飞向蓝天的那一刻,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我带着支教地老师、孩子们的期待和希望,带着自己支教的初心和责任担当,一步一个脚印,紧贴祖国的心房聆听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式上唱响属于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属于当代中国青年平视世界、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之旅的时代强音。
在我们第25届研支团成员代表学校、代表首都高校学子、代表当代中国青年出征九三阅兵之时,第27届研支团成员也已奔赴4个服务地,组织服务地师生共同观看九三阅兵并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程;而在117天的训练中,我们第25届研支团出征成员也荣幸地在训练过程中带动了一批9月开学后升入大四的师弟师妹选择加入第28届研支团。九三阅兵,一次隆重的纪念大会,串联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届研支团成员——25届老队员的坚守与传承、27届新队员的“开学第一课”和28届新力量的诞生。就这样,三届研支团成员齐心协力,成为各自岗位上“会发光的螺丝钉”,用慷慨嘹亮的歌声、热忱专业的引导和书声琅琅的课堂共同为这一场隆重而盛大的纪念大会增光添彩,共同书写着将青春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将志愿服务星火播撒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奋斗故事。
当活动结束、保密内容解禁的那一刻,我便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和孩子们分享参加九三阅兵活动的心路历程和点滴体会。
“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早上我有幸作为广场合唱团的一员,同首都高校其余3000名优秀的同学一道唱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抗战歌曲。你们看见老师的镜头了吗?”
“老师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老师并没有去实习,也不是故意不理大家,而是一直在参加阅兵合唱训练。参加此类重大专项活动有非常严格的保密要求,在活动结束前不得透露相关信息,所以老师当了一个暑假的‘长鼻子的匹诺曹’。”
“希望有一天,你们也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用庄重虔诚的注目礼护送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心中种下自信、自豪与自强的‘中国红’。”
微信群里的消息顿时炸开,孩子们表达着激动喜悦的心情,也期盼我能在寒假前回到容和一高和他们分享参与九三阅兵的心路历程。一条条阅读着孩子们由衷的祝福和称赞,我再一次拿出离开支教地时他们赠与我的心里话和祝福语,会心的微笑绽放在脸上,感动的热泪也一并流下。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孩子们见证了我从新手教师到现在一路的成长,也见证了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唱响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之声的重要时刻。
对于广大研支团志愿者而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对支教工作的精准概括和最佳诠释,而我何其有幸,能够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每一年都做成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
离开支教地后,我和孩子们并没有缺席彼此的成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见证、鼓励、记录着彼此的成长。正如我在完成九三阅兵广场合唱任务后第一时间向他们分享喜讯一样,孩子们每逢周末回家拿到手机后,也会第一时间给我分享他们的喜讯:“老师,我这次考试又进步了。”“老师,我这次集训跑步又快了0.2秒。”“老师,我们最近出去参加舞蹈比赛,我拿了第二名。”“老师,我新画的素描画被专业课老师表扬了。”……我在成长,孩子们也在成长,我们一同奔跑在青春成长的赛道上。
红旗映红墙,红墙育红心。从三尺讲台到天安门广场,我与志愿服务同向同行,与同辈青年携手前行。志愿服务的初心,与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红旗一道高高飘扬;志愿服务的使命,一如天安门城楼宏伟的红墙般庄严神圣。希望有一天,我支教时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也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或是用英俊挺拔的身姿护卫庄严神圣的国旗,或是用慷慨激昂的歌声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或是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宣告捍卫和平的决心,或是用安定乾坤的利刃守护万家灯火祥和安宁。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