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散文)
韩立昌(27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8日 07版)

昨天,我在下班路上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和我商量,最近他腿脚的老毛病犯了,村北的地已经种不动了,要不要把地承包出去。我说,应该承包出去。父亲听完后,叹了长长的一口气,说:“到底老了,这一辈子就种了两块地,现在最后一块也种不动了。”
父亲的两块地,大小均等,都是两亩。一块在村子北头,叫村北地;一块在村子西边,叫河西地。但河西地不是我家的,是舅舅的。舅舅家地很多,他看我们地少,于是把河西地租给了父亲。
每逢农忙时节,我们一家就穿梭在这两块地里,用打下的粮食供给一年的吃穿。小的时候,我对粮食又爱又恨。它们给予我温饱及生命,又让我受尽苦头。
我们这里农作物一年两熟,6月种玉米,10月种小麦。玉米和麦子,我更喜欢麦子。收割机启动,扬起阵阵黄尘,螺旋滚筒急速旋转,麦穗被拨倒、收割、脱粒,不用一小时,两亩地就割净了。麦子都收完以后,我们就准备好袋子,在布满麦茬儿的地头铺上一块大布,然后打开储粮仓,让金黄的麦粒从高处倾泻而下,黄尘被风吹散,夹杂着麦香,也夹杂着喜悦。父亲站在粮食落点的位置,紧张地灌满每一个袋子,我们尽可能快地把袋子递给他,再把装满的袋子移开。最后,收割机开走,偌大的黄色平原里,只留下忙碌的我们一家,和几十袋扶持站立的麦子。
我家里有一个粮仓,摆放在屋子最西头,盛满了麦子。有时妈妈让我去买馒头,她不给我钱,而是打开粮仓,帮我装上麦子。到买馒头的地方称好,对方会根据麦子斤两给我馒头。有时我跟卖馒头的人说,这是我收的麦子,他便竖起大拇指夸赞我,麦子成色真好,多送你一个巧克力馒头。每当听到这样的夸赞,我就想,做一名农民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如果说麦子让我收获了满足,玉米则让我认识了痛苦。尤其是河西地的玉米。不知为何,父亲经常将我安排到路程最远的河西地去干活。
有一次父亲嫌我读书不用功,带我去浇河西地。那是玉米收获前最后一次浇水,此时玉米秆已长到一人多高,正处于灌浆期,水量充足,结出的玉米就会粒大饱满。浇水时,得疏通地垄,钻进地里观察情况。一块地浇满,还得抓紧时间改变水的流向,工作量不小。
父亲故意选了一个凌晨,那天雾气很重,地里出奇地安静,只能听见水流过地垄,渗进土地的声音。正当我不情愿地用铁锹铲向泥土,将水引向另一片地时,从远处传来一阵车轮轧过碎石的声音。层层密密的玉米叶遮挡着视线,不知是谁,也要早起受罪。
这响声越来越近,到我们地头,竟停了下来。我不由得紧张起来。难道是偷车子的?父亲去水井看水表读数了,可能马上回来。这时,我听见有人拨开玉米叶,朝我走来的声音。恐惧攫紧内心,我握着铁锹的手有些抖。每逢玉米地的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总会有拦路抢劫的。叔叔有一次就被歹徒拦进玉米地,一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其他人掏光了他兜里的钱。如果敢反抗,他们会拿刀捅人。反正几百亩玉米地,没人能及时发现。想到这里,我蹲下身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慢慢朝深处挪去,边走边竖起耳朵,任何风吹草动都让我紧张不已。来人走得很急,手里好像还拿着不少东西。突然,追赶的脚步声停了,不远处的两人开始说话。我静止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出,仔细一听,才发现是女人的声音。说着说着,她们开始抽泣,哭声在雾气中飘荡,穿过深绿色的玉米叶,传进我的耳朵。
我抬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周围雾气还很重,看不清楚四周的情况。于是我扶住一棵玉米的根部,跪在地上,努力探听,想知道她们为何而哭。女人的啜泣声给叶密林高的玉米地增添了一丝诡异,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弓着腰,拖着铁锹,朝她们一点一点走近。玉米叶划过胳膊,扎得我生疼。透过玉米叶的缝隙,我看见两个女人跪在一座坟前,她们的鞋底沾满了泥,膝盖跪在杂草上,头狠狠地扎在土地里,脸上满是泪水。因为太用力,指甲已抠进地里。
留马尾辫的女人抽泣着说:“爸,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你们在那边怎么样?”
短头发女人的哭声很凄凉:“你们走了,剩下我和灵霞,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过的吗?在学校他们都说我没有爸妈……”
“灵芳,你别这么说,叫爸妈听了不得劲儿。”马尾辫女人抬起手摸着短发女人的头发,头却依然叩在土地上,眼泪顺着她的眼角,滴进土里。
短发女人抬起头,直起身子,拉起她姐姐的手,举向坟前,仿佛坟里的人能看见:“爸,妈,你们睁开眼,看看姐姐的手……谁来心疼你啊……姐姐。”
姐姐的手肿得像灌过水,手指又短又粗。手背布满裂纹,一看就知道常年干重活。妹妹哭腔拉得很长,几乎说不上话来。
“爸,妈,灵芳学习可好了,老师说能考上大学。你们放心,我一定尽我本事培养她。”
妹妹哭声更大,说:“我想帮你,我不愿意你一个人受罪。”
姐姐抬起头。这是一张普通的农村妇女的脸,黝黑,脸颊长满雀斑,沾满了尘土。泪水流过她的脸颊,像溪水流过沟壑,冲刷出两条干净的道路。
“你好好学,我就不觉得苦。”
妹妹哭得更凶了。她趴倒在土坟上,使劲拍打黄土,整座坟发出沉闷的声音。她对着坟喊:“你们怎么不在啊!”姐姐使劲咬住嘴唇,双手捂住脸颊,发出呜呜的哭声。
雾气渐渐散去。姐姐趴在地上,使劲捶了几下地面,深呼吸了几次,慢慢站起身,扶起妹妹。说:“爸妈肯定不愿意看咱们总哭,上贡吧。”
姐姐一边啜泣着,一边拿起脚边的黑色塑料袋,取出贡品,有苹果、饼干等。妹妹哭着拿出烧纸,递给姐姐。姐姐拿出一个打火机,在坟前点燃一沓纸钱,纸钱通红的火光映照着姐妹俩的脸庞,映照着她们脸上的泪滴。慢慢地,四周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轻悄悄的流水声和两人时不时的抽泣声。
我悄悄蹲在地上,看着她们眼眶噙满了泪水的样子,不忍心出声打扰。姐妹俩跪在坟前,又对父母说了很多话。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一阵鸡鸣,我听见路上又出现了新的车轮声,她们也烧完了最后一袋纸钱。最后,她们一齐朝着土坟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抹去了脸上的泪水,互相搀扶着起身。姐姐在前,拨开密密层层的割人的玉米叶,妹妹紧跟在后。又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过后,两人离开了。
我久久地看着坟前刚刚烧完的灰烬,看着坟头刚刚盖上的新土,看着那座我从未在意的坟——那座我曾经只为捉一只蚂蚱而爬上的坟。那里埋着姐妹俩一生最亲切、最思念的人。
父亲不知什么时候也回来了,他站在远处,看着我。我不知道他是否认识姐妹俩,也不知道此时该对他说什么,是我的愧疚,还是对他的感恩。
他开了口,我听出他正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整块河西地,可以被称作北高村的坟场。”
“我以后也会埋在河西地。”
“要是你走不出去,你也会埋在河西地。”
“走出去了,也希望你能回到河西地。”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太阳从远处的村庄升起,照耀着河西地,照耀着遍地的玉米,照耀着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昨天,我在下班路上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和我商量,最近他腿脚的老毛病犯了,村北的地已经种不动了,要不要把地承包出去。我说,应该承包出去。父亲听完后,叹了长长的一口气,说:“到底老了,这一辈子就种了两块地,现在最后一块也种不动了。”
父亲的两块地,大小均等,都是两亩。一块在村子北头,叫村北地;一块在村子西边,叫河西地。但河西地不是我家的,是舅舅的。舅舅家地很多,他看我们地少,于是把河西地租给了父亲。
每逢农忙时节,我们一家就穿梭在这两块地里,用打下的粮食供给一年的吃穿。小的时候,我对粮食又爱又恨。它们给予我温饱及生命,又让我受尽苦头。
我们这里农作物一年两熟,6月种玉米,10月种小麦。玉米和麦子,我更喜欢麦子。收割机启动,扬起阵阵黄尘,螺旋滚筒急速旋转,麦穗被拨倒、收割、脱粒,不用一小时,两亩地就割净了。麦子都收完以后,我们就准备好袋子,在布满麦茬儿的地头铺上一块大布,然后打开储粮仓,让金黄的麦粒从高处倾泻而下,黄尘被风吹散,夹杂着麦香,也夹杂着喜悦。父亲站在粮食落点的位置,紧张地灌满每一个袋子,我们尽可能快地把袋子递给他,再把装满的袋子移开。最后,收割机开走,偌大的黄色平原里,只留下忙碌的我们一家,和几十袋扶持站立的麦子。
我家里有一个粮仓,摆放在屋子最西头,盛满了麦子。有时妈妈让我去买馒头,她不给我钱,而是打开粮仓,帮我装上麦子。到买馒头的地方称好,对方会根据麦子斤两给我馒头。有时我跟卖馒头的人说,这是我收的麦子,他便竖起大拇指夸赞我,麦子成色真好,多送你一个巧克力馒头。每当听到这样的夸赞,我就想,做一名农民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如果说麦子让我收获了满足,玉米则让我认识了痛苦。尤其是河西地的玉米。不知为何,父亲经常将我安排到路程最远的河西地去干活。
有一次父亲嫌我读书不用功,带我去浇河西地。那是玉米收获前最后一次浇水,此时玉米秆已长到一人多高,正处于灌浆期,水量充足,结出的玉米就会粒大饱满。浇水时,得疏通地垄,钻进地里观察情况。一块地浇满,还得抓紧时间改变水的流向,工作量不小。
父亲故意选了一个凌晨,那天雾气很重,地里出奇地安静,只能听见水流过地垄,渗进土地的声音。正当我不情愿地用铁锹铲向泥土,将水引向另一片地时,从远处传来一阵车轮轧过碎石的声音。层层密密的玉米叶遮挡着视线,不知是谁,也要早起受罪。
这响声越来越近,到我们地头,竟停了下来。我不由得紧张起来。难道是偷车子的?父亲去水井看水表读数了,可能马上回来。这时,我听见有人拨开玉米叶,朝我走来的声音。恐惧攫紧内心,我握着铁锹的手有些抖。每逢玉米地的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总会有拦路抢劫的。叔叔有一次就被歹徒拦进玉米地,一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其他人掏光了他兜里的钱。如果敢反抗,他们会拿刀捅人。反正几百亩玉米地,没人能及时发现。想到这里,我蹲下身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慢慢朝深处挪去,边走边竖起耳朵,任何风吹草动都让我紧张不已。来人走得很急,手里好像还拿着不少东西。突然,追赶的脚步声停了,不远处的两人开始说话。我静止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出,仔细一听,才发现是女人的声音。说着说着,她们开始抽泣,哭声在雾气中飘荡,穿过深绿色的玉米叶,传进我的耳朵。
我抬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周围雾气还很重,看不清楚四周的情况。于是我扶住一棵玉米的根部,跪在地上,努力探听,想知道她们为何而哭。女人的啜泣声给叶密林高的玉米地增添了一丝诡异,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弓着腰,拖着铁锹,朝她们一点一点走近。玉米叶划过胳膊,扎得我生疼。透过玉米叶的缝隙,我看见两个女人跪在一座坟前,她们的鞋底沾满了泥,膝盖跪在杂草上,头狠狠地扎在土地里,脸上满是泪水。因为太用力,指甲已抠进地里。
留马尾辫的女人抽泣着说:“爸,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你们在那边怎么样?”
短头发女人的哭声很凄凉:“你们走了,剩下我和灵霞,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过的吗?在学校他们都说我没有爸妈……”
“灵芳,你别这么说,叫爸妈听了不得劲儿。”马尾辫女人抬起手摸着短发女人的头发,头却依然叩在土地上,眼泪顺着她的眼角,滴进土里。
短发女人抬起头,直起身子,拉起她姐姐的手,举向坟前,仿佛坟里的人能看见:“爸,妈,你们睁开眼,看看姐姐的手……谁来心疼你啊……姐姐。”
姐姐的手肿得像灌过水,手指又短又粗。手背布满裂纹,一看就知道常年干重活。妹妹哭腔拉得很长,几乎说不上话来。
“爸,妈,灵芳学习可好了,老师说能考上大学。你们放心,我一定尽我本事培养她。”
妹妹哭声更大,说:“我想帮你,我不愿意你一个人受罪。”
姐姐抬起头。这是一张普通的农村妇女的脸,黝黑,脸颊长满雀斑,沾满了尘土。泪水流过她的脸颊,像溪水流过沟壑,冲刷出两条干净的道路。
“你好好学,我就不觉得苦。”
妹妹哭得更凶了。她趴倒在土坟上,使劲拍打黄土,整座坟发出沉闷的声音。她对着坟喊:“你们怎么不在啊!”姐姐使劲咬住嘴唇,双手捂住脸颊,发出呜呜的哭声。
雾气渐渐散去。姐姐趴在地上,使劲捶了几下地面,深呼吸了几次,慢慢站起身,扶起妹妹。说:“爸妈肯定不愿意看咱们总哭,上贡吧。”
姐姐一边啜泣着,一边拿起脚边的黑色塑料袋,取出贡品,有苹果、饼干等。妹妹哭着拿出烧纸,递给姐姐。姐姐拿出一个打火机,在坟前点燃一沓纸钱,纸钱通红的火光映照着姐妹俩的脸庞,映照着她们脸上的泪滴。慢慢地,四周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轻悄悄的流水声和两人时不时的抽泣声。
我悄悄蹲在地上,看着她们眼眶噙满了泪水的样子,不忍心出声打扰。姐妹俩跪在坟前,又对父母说了很多话。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一阵鸡鸣,我听见路上又出现了新的车轮声,她们也烧完了最后一袋纸钱。最后,她们一齐朝着土坟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抹去了脸上的泪水,互相搀扶着起身。姐姐在前,拨开密密层层的割人的玉米叶,妹妹紧跟在后。又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过后,两人离开了。
我久久地看着坟前刚刚烧完的灰烬,看着坟头刚刚盖上的新土,看着那座我从未在意的坟——那座我曾经只为捉一只蚂蚱而爬上的坟。那里埋着姐妹俩一生最亲切、最思念的人。
父亲不知什么时候也回来了,他站在远处,看着我。我不知道他是否认识姐妹俩,也不知道此时该对他说什么,是我的愧疚,还是对他的感恩。
他开了口,我听出他正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整块河西地,可以被称作北高村的坟场。”
“我以后也会埋在河西地。”
“要是你走不出去,你也会埋在河西地。”
“走出去了,也希望你能回到河西地。”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太阳从远处的村庄升起,照耀着河西地,照耀着遍地的玉米,照耀着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