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济南的高铁大概一个半小时,车上还没来得及补一个因早起而欠缺的觉,就已经被到站的播报唤醒了精神。这次来济南的三天“小长假”,我们立下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只吃当地人推荐的食物。

  济南,这个地处鲁中的城市不以花哨见长,总让人联想到厚道与实在。饮食上亦是如此——豪横的大饼大葱、厚切的肉块,都带着北方人的豪气,而那一城的泉水,又让食物多了一份安稳与从容。

  清晨的打开方式

  到达青旅收拾妥当,我们就急着和前台老板攀谈,打听附近有什么值得一尝的早餐。老板掏出手机,聊天框里是已经打好的一串店名,似乎随时准备应对我们这样“只问吃”的客人。几秒作出决定,我们把此行的第一顿早餐交给了回民小区里的“西关黄老太牛肉烧饼”。

  铺子在一个“黑布隆冬”的美食广场里,老远就看见排队的食客。说是广场,更像一座铁架拱顶罩起的厂房。剁肉的老太做牛肉烧饼30多年,手脚依旧麻利。“非遗牛肉烧饼”15元一个,边缘金黄、焦脆的芝麻烧饼。与北京街头的不同——面发得更充分、蓬松,几乎要夹不住溢出的牛肉,而牛肉被剁得纤细而紧实,带着韧劲,咀嚼间散发出的肉香浓烈。这一口里,有鲁菜惯常的实在感,也有点北方城市之间共享的味觉记忆。再配上一碗牛肉粉丝汤,这顿早餐才算完整。不同于首都的匆匆一口,黄老太的烧饼,更多的是一种安稳与沉着。

  在山东省博物馆大厅导览服务台,一个西装笔挺的大叔告诉我们,在济南,不要错过两样早餐——甜沫和油璇(或写作“油旋”)。他一边介绍着,一边在导览手册上写下几家店,一家叫“甜沫唐”,另一家传了四代人的油璇他不记得名字,只记得是张氏,位置在经三纬四附近。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了甜沫唐。甜沫入口,竟然是咸的,微微带辣。浓稠滑润的口感有点像油茶,其实是小米研磨熬煮的咸粥。勺子一搅,花生、粉条、豆腐皮、菠菜、红薯粉、姜末等渐次露出。这时才听说济南有两大怪——其一便是“甜沫不甜”。店里有一块招贴,讲述着甜沫名称的由来:从前的客人盼着老板在粥里添点“东西”,方言叫添点“么儿”,时间长了,“甜沫儿”就这样叫开了,大概算得上是古早的谐音梗了。

  店里还卖一种“鸡蛋包”,做法是用手把炸油条的面制成长方形,下锅炸到定型,用筷子挑开一个口打入鸡蛋回锅复炸。我们拿到的一块略有点凉了,外壳硬硬的,香气收敛,只能让人多出几分对它刚出炉热腾腾时候的想象。

  旅行中,我们也偶有在街边遇见卖油璇的小店,但对“璇”字的写法各不相同,有“饣”字旁,也有不带偏旁的“旋”。油璇螺旋的形状像放倒的蜗牛壳,也有点像年轮可颂,小小的一个,掂在手里却挺沉。师傅在烤炉抽屉前用铁铲把小丘状的面团一个个压扁,又来回翻转,出炉后还需用拇指在中间迅速捅一下,油璇的才算破出了“旋”。看上去外壳酥脆,但一口下去,内瓤是柔韧的,葱油和椒盐的香味在齿间交错,不知不觉就叫人吃了一整个。

  街巷里的泉城滋味

  从趵突泉出来经过泉城广场,再顺着泉水一路走到黑虎泉,跟在提着水桶的居民身后去泉边打水,看他们将泉水盛回家去煮茶、做饭,身心充分感受到泉水的润泽。从泉边拾级上到马路,眼前的气氛骤然热闹起来。对面就是宽厚里小吃街,沿一条侧巷拐过去,我们无意中撞上了青旅老板推荐的“舞素卷菜煎饼”。

  菜煎饼虽然是山东滕州的名吃,但舞素卷的菜煎饼被当地人称作“爱马仕煎饼”。来到泉城,所食也算是泉水滋养的食物,恰逢肚子空空,不妨试一试。

  在山东,煎饼真的可以卷万物。第一次吃自助的煎饼,拿着餐盘站在两排生菜、紫甘蓝、萝卜丝、豆皮等各类蔬菜前真不知如何下手,想询问固定搭配,店员只是摆摆手,让我们只管夹。

  菜煎饼的烙制时间比较长,我们站在窗口前巴望着师傅把一个个煎饼叠起、切开,却每一个都不是我们的。直到煎饼终于到手,咬下去“咔哧”一声,饼皮很薄,酥脆掉渣,声音像是一种即时的奖赏。味道点了中辣,但也许因为酱放得少,舌尖偶有酱香的刺激,却并不夸张,反倒让卷在其中的蔬菜味道留得更透。对我来说,吃菜煎饼的体验,在听觉、触觉和口感上层层叠加,整体的感受超过了味觉本身。

  从泉城路向北步行前往大明湖,路上会经过芙蓉街。如今的芙蓉街商业气息浓厚,横跨道路的装修脚手架把路面压得漆黑,却阻碍不了巷内流动的人群。这天下着小雨,从街口进去,穿过数百米接连不断的各地小吃,左拐进一个路口,再走几步就能看到“老济南风味包子铺”的招牌。包子铺在一个昏暗的洞口里,排队的客人零星地等在外面。洞口下几张矮桌,吃包子的人坐在小马扎上,勾着身子埋着头,顾不得身边来往的摩托车——骑车的人也是来买包子的。矮桌上,包子躺在铁盘里,个个透着油,实在是诱人。

  我们到的时候只剩肉馅包子了,一屉12个出笼,赶紧端到小桌旁坐下,手里掂量几下再下嘴,包子皮似乎是烫面的,皮薄、筋道,肉馅扎实,咸香扑面。

  芙蓉街继续往北,便要说回到济南两怪的另一怪——“茶汤没茶”。在曲水亭街附近的辘轳把子街上,一家杨氏麻糖的店里,我们找到了“泉水茶汤”。

  早听闻泉水茶汤,本以为会遍布济南的大街小巷,但别处都没有找到,在软件上搜索茶汤,跳出来的都是些正经的茶室。店里整齐堆砌着龙须酥、姜糖、芝麻片等,转悠着打包一些带回给家里老人,然后就坐在老式的木质桌凳旁,等阿姨烧开水,冲茶汤。原来茶汤的“茶”只是一个借喻,汤里没茶,而是以黄米面作为原料,用龙嘴大铜壶冲熟,再在调匀的米面糊上撒上黑芝麻、瓜子仁、白芝麻、花生、葡萄干、青红丝等,因为用开水冲制的做法与沏茶相似,从而得名茶汤。

  端上桌的茶汤装在小碗里,看上去很是漂亮。用勺子搅匀,等温度稍凉,舀一勺入嘴下肚,温和的感觉遍布全身。它并不甜腻,更多是炒米和芝麻的香气。把谷物化在水里,顺滑入喉,又是一种踏实与安稳的中庸之感。

  济南不是以繁华见长的地方,食物也不追求张扬,厚重中有细腻,实在中带清雅。在泉水边、街巷里,济南这座城市的性格就这么折射在碗里。在这座泉水环绕的城市,饮食也像泉水一样,踏实而绵长、润物无声。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