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缭绕古剑山,一阵风过,路两旁银杏与桂树枝叶沙沙作响,秋风透着丝丝凉意,尽显秋日宁静之美。

  刘子玉拎着油纸包的重阳糕,跟在支队长身后。这是她加入志愿支队后第7次去敬老院,从第一次的好奇紧张,到如今满是挂记,惦念着老人们是否正盼这口重阳糕,脚下的路越走越轻快。

  一

  2023年8月末,刘子玉拖着行李箱跨越千里,从河北来到重庆求学。作为新生中的一员,她眼神懵懂又满含期待,带着对大学的憧憬,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和大多数新生一样,刘子玉不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她记得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致辞:“同学们,上大学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明白人生的意义!”操场上,空气中弥漫着新生们的躁动,每个人都被这句话感染。可刘子玉尚无法清晰地理解“价值”二字的分量,只觉得它既抽象又遥远,看不清,也摸不到。

  军训结束那天,刘子玉在各社团招新的帐篷间浏览,无意间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说:“我准备参加志愿活动,为社会献份爱心。”她听后也动了参加志愿活动的念头——她隐约觉得,或许能在这里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志愿团队。

  军训结束后的第4天,志愿群里发出通知:“周三15时,请前往乐养康养老院参与志愿服务,有意者请报名!”就这样,刘子玉和志愿支队的同学们一同开启了第一次志愿活动。

  乐养康养老院是一栋临街的3层小楼,对面是一家中医院。养老院主楼的走廊里格外安静,大厅的长椅上坐着几位老人:一位穿深色外套的老爷爷坐在轮椅上,目光望向露台外未被树荫遮挡的天空;还有一位老奶奶坐在露台上,双手交叠放在腿上,头微微低着,似在打盹,又像在沉思,花白的头发遮住了大半张脸。

  组长快步走过去,熟络地打招呼:“张爷爷,今天腿好些了吗?”“李奶奶,您的降压药吃了吗?”老人们的回应大多很简单,有人含糊地念叨:“你们……你们又来了呀!”更多人只是微微点头,很少主动说话,仿佛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组长悄悄对刘子玉解释:“这里的老人多数年龄在75岁以上,操劳了一辈子,现在没太多精力交流,看起来有些漠然,但其实特别孤单,特别需要人陪。”她又特意指了指轮椅上的老爷爷:“这位张爷爷前不久摔伤了腿,以前特别开朗,摔伤后就不爱说话了……”

  听着组长的介绍,刘子玉心里有些难过,但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她,不知道该对老人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跟着大家一起微笑。

  大厅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刘子玉站在旁边,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正巧看见护工在整理杂物,她立刻上前帮忙,还协助把中午要吃的药片分装进药盒里。

  其间,她注意到窗口处孤零零坐着一位微胖的奶奶,对方正低头抠着指甲,这个动作持续了很久。直到志愿服务结束,刘子玉临走前回头望去,那位奶奶还坐在原地,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尊孤零零的雕像。其实她心里很想上前做点什么,可始终没好意思迈步。

  随后的两周,刘子玉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那位老奶奶孤单的身影,这让她想起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在她读中学的日子里,每次出门奶奶总是坐在窗前看着她出门,放学回家时,又总会透过窗户看着奶奶注视着她回家,然后微笑着上前问她一天的情况。

  如今,她从河北来到重庆读书,突然想起:奶奶独自在家时,不也是这样坐在窗前吗?好在爸妈每周都会去看望奶奶,给她送些生活用品,还能陪她聊聊家常。可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却只能孤零零地坐在窗前。刘子玉心里很清楚,这些老人中,绝大多数都鲜有家人探访,只能守在窗前,或是待在狭小的露台上,默默望着头顶那一方小小的蓝天。

  之后的几天里,刘子玉时常想起那位抠指甲的奶奶,总有些放心不下,这次她没等志愿支队组织统一活动,而是自己一个人再次来到了养老院。

  刘子玉刚走到二楼,便看见那位奶奶仍坐在窗口老地方。刘子玉走到老人身边,小声说:“奶奶,我帮您剪指甲吧?”老人抬起头,看了一眼刘子玉,又低下头,缓缓地点了点头。

  刘子玉从包里拿出指甲刀,半蹲着,捧起老人的左手。她的指关节因常年的劳作而有些粗大变形,像老树的瘤节,指甲厚而泛黄。看着这双手,刘子玉瞬间又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奶奶,想到了奶奶的操劳。她拿着指甲刀小心翼翼地剪着,生怕剪深了老人疼。

  刘子玉埋着头,一边剪,一边问:“奶奶,您姓什么呀?”

  “我姓王。”老奶奶回应了3个字,又不说话了。

  一时间刘子玉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于是只听见“咔咔”剪指甲的声音。刘子玉剪完了左手,又剪了右手,双腿蹲得都有点酸了。她把眼前的奶奶当作了家乡自己的奶奶。

  “剪完了,王奶奶。”刘子玉剪完抬起头微笑地看着她。

  突然,王奶奶开口说:“姑娘,贴肉剪,再剪短点,不剪会藏脏东西。”刘子玉愣了一下,“贴肉剪会疼,现在长度最合适了。”

  “没关系,贴肉剪。”王奶奶坚持着。

  刘子玉不再坚持,又帮奶奶剪了一次指甲。每剪一下前,她都握着指甲刀反复犹豫,总在斟酌下刀的深浅。

  全部剪完后,她从包里拿出湿纸巾,把老人的手指仔仔细细地擦干净。此时,老人突然握住她的手,虽然力道不大,却攥得很紧,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啊!”那双粗糙的手,充满着力量和温度。刘子玉鼻子一酸,她想着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剪了指甲,却能感到老人从心底里感激,可能是用湿纸巾擦手让老人感受到深深的善意。她隐约中感到自己第一次触摸到了“意义”。

  自那以后,刘子玉成了养老院的常客,即便没有志愿活动招募,她也会像这次一样独自前往。

  两周后,她就和王奶奶熟络起来。一次闲聊时,刘子玉好奇地问:“王奶奶,您为什么剪指甲总喜欢贴着肉剪呀?”老人低下头,声音轻轻地:“我家丫头爱干净,小时候就喜欢贴着肉剪自己的指甲,说怕里面藏脏东西。那时候,她也总爱这样帮我剪。”她的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又分明是在说给刘子玉听。

  “后来丫头长大了,比你现在还大些,去外地工作了,我就来这儿了。”听到这话,刘子玉的心猛地揪了一下,一时没敢接话。她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住在养老院里的每一位老人,并不是都是孤老,也有着自己牵挂的家人。

  二

  重阳节的上午,刘子玉拎着油纸包好的重阳糕,跟在支队长身后,一同前往养老院——在这个承载着“敬老”深意的节日里,她们要给老人们送去祝福。

  “这么早就来了呀!你们拿的什么?这么多!”走廊深处的刘奶奶远远地就打起了招呼。刘奶奶个子高,是单眼皮,性格格外开朗,这次见志愿者拎着大包小包,她更是热情地迎了上来。刘子玉连忙笑着回应:“奶奶,我们带了些水果和重阳糕,来陪大家过重阳节!”

  志愿者精心布置了场地,把老人们邀请到大厅,5名志愿者轮流表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一名志愿者拿出一块红布作为道具,表演起了小魔术。

  表演结束后,志愿者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刘子玉坐在刘奶奶旁边,刘奶奶拉着刘子玉说:“姑娘,你今年多大?看着比我孙女还小一点。”旁边的志愿者好奇地问:“刘奶奶,您有几个孩子呀?”刘奶奶脸上笑容灿烂,嘴角上翘起来,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她骄傲地答道:“我有4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都工作啦。大孙女刚过了24岁。”

  “那您怎么不和儿子女儿一起住呀?”一位志愿者无意间脱口而出。大厅里原本热闹的笑声瞬间淡了下去,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尴尬地低下头。

  刘奶奶脸上的笑容僵了僵,缓缓把老年机揣回口袋,手指不自觉地捏着衣角,半天没有说话。

  “谁不是这样呢?”坐在一旁的王奶奶轻声说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理解。原本凝滞的气氛,也渐渐缓和了下来。

  后来刘子玉才知道,刘奶奶的儿女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直到刘奶奶的老伴去世,她没办法独自照料生活起居,便开始在4个儿女家轮流居住。可4个子女总爱相互比较,再加上两代人观念差异大,生活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刘奶奶看着孩子们渐渐面露难色,心里很不好受,便主动提出要住到养老院来。

  “我知道孩子们不容易,工作压力大。”刘奶奶平静地说,“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刘子玉准备离开时,瞥见露台上的张爷爷正弓着背、扶着扫把扫落叶,连忙快步走上前。“张爷爷,您的腿刚好些,怎么还自己动手呀?还是我来扫吧,这本来就是我们志愿者该做的事!”

  刘子玉说着就伸手去拿扫把,没想到张爷爷轻轻移开扫帚,还摆了摆手:“没事,我的腿好多了,自己能扫。我们年纪是大了,但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总不能天天闲着,能帮上点忙,才觉得自己还是个有价值的人!”

  刘子玉心头猛地一怔。她望着张爷爷捧着扫帚、缓慢挪动的背影,忽然想起开学典礼上校长说过的话“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此刻,张爷爷的话语和校长的叮嘱在耳边反复重叠,她感悟到,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在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她好像懂了“价值”二字真正的含义。

  三

  冬至前几天,组长提议,想在冬至当天给老人们举办一场敬老活动,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刘子玉是北方人,一听见冬至就想起一家人团聚包饺子的场景,她建议和老人一起包饺子,大家听后纷纷赞同。

  冬至那天,重庆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冬雨,寒风裹着雨丝一个劲往人的衣领里钻。远处的古剑山被厚重的雨雾裹得严严实实,山谷中雨雾向着苍茫的空中蒸腾。路边的小摊上正售卖着热乎乎的早点,刚出锅的包子冒着白气。

  志愿支队提着饺子皮和饺子馅走进大厅时,几个老人正坐在窗户边,有的打着盹,有的看着窗外。看到志愿者,老人们慢慢朝着他们点点头,打着招呼:“你们来了呀!”刘子玉笑着说:“我们来了。今天冬至,我们一起包饺子!”

  说罢,大家把桌子搬到大厅中间,铺上干净的塑料桌布,再将面粉、肉馅和蔬菜满满当当地摆好。刘子玉熟练地擀起了面皮,这手艺是奶奶教她的,以前每到冬至,她都会帮着奶奶擀皮包饺子。

  不一会儿,养老院的大厅里就挤满了人,说笑声此起彼伏,格外暖意融融。刘奶奶也凑了过来,她先擦了擦手,然后拿起一张饺子皮,舀了勺肉馅放在中间,手指轻轻一捏一折,一个圆鼓鼓的饺子就成型了,边缘的褶皱整齐得像件精致的艺术品。

  “哇!刘奶奶,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吧!”志愿者一下子围了上来,有的忙着递面皮,有的赶紧递肉馅,七嘴八舌地问:“刘奶奶,您这褶子是怎么捏出来的呀?”“我刚才包的总露馅,您教教我呗!”

  刘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沾着面粉的指尖在案板上轻轻点了点:“你们看好咯,捏的时候得先把中间捏紧,再从两边往中间慢慢推,力道要匀,就像给娃娃包小被子似的,得把馅儿裹严实喽。”她说着拿起一张新面皮,特意放慢动作演示,指尖的面粉蹭在雪白的面皮上,像撒了层细细的白糖。

  有志愿者学着她的样子捏,结果力道没掌握好,饺子皮“啪”地裂开个小口,肉馅露了出来,引得大家一阵笑。“没事没事,补点面皮就行!”刘奶奶伸手拿过一小块面团,捏成薄片贴在裂口处,三两下就修补好,“刚开始都这样,我那几个孩子小时候包饺子,也总把皮捏破。”这话一出口,又有人笑起来。

  大厅里,众人的笑声中夹杂着擀面皮的“唰唰”声,还有此起彼伏的说话声。原本淅淅沥沥的窗外雨声,在这热闹里都显得没那么冷清了;整个大厅热热闹闹的,就像是一家人过年团聚时那样温馨。

  那天晚上回到学校,刘子玉在备忘录里写道:“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我在找,养老院的老人们也在找。以前总觉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遥不可及,需要拼尽全力去追逐;可现在我终于明白,价值其实就藏在身边的小事里,是帮王奶奶细心剪一次指甲,是陪张爷爷慢慢聊会儿天,是用这些细碎的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家庭温暖。原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指导教师:方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