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迷津与语言韵致
朱宜尧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11日 03版)
人到中年,愈发孤独,不是被别人孤立,而是内心感到孤独。索性把时间还给自己,把美好的孤独留给自己,有种“画地为牢”的喜悦。那些说不着的,不屑去说;说不明的,不愿去辩,连看一眼都觉得是过错。
这样的体验,很契合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人物的心理,也是我深爱此书的一个很特别的理由。想起小说里的老范雇用老汪做私塾先生,不是因为老汪讲得有多好,而是他嘴笨,老范脑子又慢。一个嘴笨,一个脑子慢,“脑与嘴恰好能跟上”。
阅读是一种体验,一个人生命中的切身体验能与一本书契合,我想可能更是一种幸福,如同世间又多了一个知己。当我再次捧读这部小说时,似乎不是小说人物在说话,而是他们在替我发声。把我想说的、不能说的、不敢说的、说不明的、说不透的,都说了出来。有的共鸣在预料之中,有的启迪当然也就在预料之外了。
刘震云的文字烟火气浓郁,说的是平常百姓的话,又非平常百姓的味。他笔下的人物都长了一条如簧的巧舌,更难得的是,他的书写又兼具口语与书面语,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其中,“不是而是”这一并列复句结构,在他笔下突破了原有的定式,实现了饶有趣味的创新。刘震云将其拓展为多重嵌套、交叉、叠加的句式,让单一简短的句式发展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段落,犹如一条路,折来绕去,蜿蜒成丰满的篇章。
如此一来,在这些创新的句式中,两个联结词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否定与转折,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转折、否定。从这样的嵌套中,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无常、戏谑、荒诞,那些偶然的邂逅,那些意外的巧合,那些说得着的、说不着的,以及命运深处不可抗拒的因素,都被囊括其中。
仔细想来,这种独特的“句式”结构,超越了语法范畴,已经构建了小说故事的框架。忽然想起“芥子纳须弥”来,一句简短的平常话,静水流深,暗藏波涛汹涌,它可以是一段人生故事、一幕生活场景、一次命运转折,等等。刘震云精心书写这些蕴含哲理的故事、人生感悟,让简单的“不是而是”焕发新生,让一截枝丫成长为一棵蓊郁的大树,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美学。
依我之见,除了构建故事的框架,这种语言结构与叙事形式,将节奏与韵律巧妙地转化为读者的阅读节拍。阅读之人,仿佛肩上落有一副担子,音乐响起,每一步都踩在节拍上,一步一步,在作家设定的语言韵律的道路上行走,不显得远,也消遣了累。这种由语言叙事节奏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给予阅读的愉悦不言而喻。
或许,其中也包含作家的另一层深义。作家如此不厌其烦且乐在其中地书写“不是而是”,想来很像小说人物芸芸众生的命运,出延津,回延津,执着到近乎固执、一根筋。刘震云用文字绘制了一幅中原大地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铺展绵延百年,人物熙攘往来不绝,好不热闹。小说的上半部主人公杨百顺,名为百顺,其实百无一顺,先后磨过豆腐、杀过猪、挑过水、烧过火、种过菜、蒸过馒头等。可作家还觉得不够深入,于是杨百顺又改名杨摩西、吴摩西,也在茫然失措中叫过喊丧的罗长礼,后来真就叫了罗长礼,直到终老。这一切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改头换面,彻底和自己的不堪过去告别、决裂,然而事与愿违,生活的轨迹始终徘徊在“不是而是”的悖论中。下半部主人公牛爱国依然寻找自己“说得着”的人,这种精神的契合,即便找到了,也被现实的戏谑当成一种玩笑。正如作家借用曹青娥的口说出:别的东西都可以挑,就是日子没法挑。他们苦苦寻找,其实就已经证明,世上根本就没有与自己思想行为完全契合的人,没有纯粹能“说得着”的人,在人的一生中,有那么一段时间能“说得着”,或相濡以沫,就已经够幸福了。刘震云的“不是而是”的句法,其实就是小说人物芸芸众生的命运之隐喻。杨百顺(牛爱国)不屈服命运的束缚,执着出走伤心地。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告别过去,奔向新的未知,新的未知中或许就有他们寻找的幸福。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画出了形与貌,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就是写出了神与魂。
倘若把刘震云的小说与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来对比,迟子建的文笔更像灵动且忧郁的蝴蝶,而《一句顶一万句》是一幅硕大的苍生百态黑白素描画,以老辣的笔触、强烈的反差、诙谐的色调、直抵人心的力量,迫使读者停下阅读,深入思考。停下来思考的不是故事,而是那些戏谑惊悚的语言,和背后的种种辛酸。
小说语言平白,是平中有奇崛,白中见色彩,到底是蕴藏着催人泪下的生活百般滋味和人间最柔软的温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构建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汪曾祺言: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可见小说语言的重要性。相较于炫目华丽的辞藻,风格平白朴实的语言往往更能叩击大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又不同于诗歌,诗歌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极致追求。然而,面对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种字字推敲的创作方式显然难以实现。小说的魅力,在于通过看似平常的语言书写出市井烟火的苍生百态。小说语言看似平白、自然、朴素,其实每一句都浸润着深厚的个体生命体验,回味隽永而挹之不尽。
活了70岁的曹青娥那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当人们都趋向“活在当下”时,作家却借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拒绝精神内耗、放下过往的人生智慧,只有这样,生命才能一往无前。我们再揣摩这一经典句子,“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不能挑”,看似在说生活的无奈,其实是揭示出命运的荒诞。每个人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被动前行,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物质与精神的困境里挣扎,面对疾病灾祸,更显得渺小无助。
刘震云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赋予小说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写道:“与人说话,没开口先笑;同样一句话,两种说法,她拣的是好听的那一面,坏话也让她说成了好话。”寥寥数语,道尽说话的微妙与复杂,每一句,读它的人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过往故事与心酸经历。作家将语言背后的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极为深邃。说话的人重要的似乎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说话这种行为本身所塑造的一种定势。即便是表面的、流于形式的思考姿态,也足以固化一个人的良好印象。可以说,这些看似平实却饱含生存智慧与隐忧的文字,每一句都是作家个体生命体验凝练而成的生活哲学,这不只是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感怀,更是伟大人格力量和深沉之爱的一种体现。
正如贾平凹在杂文《说话》中对语言艺术的入情入理的阐释,刘震云的小说同样充满思辨色彩。那些或直白或绕口的叙述,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样是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这样真实又微妙的心理刻画,让读者在共鸣中反省自己,揭示社会暗藏的运行规则,以及人性之丑陋。
《一句顶一万句》给予我们的是: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而是将平凡生活中的细微洞察,转化为穿透人心的真知灼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些源于生活、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小说最动人的魂魄。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人到中年,愈发孤独,不是被别人孤立,而是内心感到孤独。索性把时间还给自己,把美好的孤独留给自己,有种“画地为牢”的喜悦。那些说不着的,不屑去说;说不明的,不愿去辩,连看一眼都觉得是过错。
这样的体验,很契合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人物的心理,也是我深爱此书的一个很特别的理由。想起小说里的老范雇用老汪做私塾先生,不是因为老汪讲得有多好,而是他嘴笨,老范脑子又慢。一个嘴笨,一个脑子慢,“脑与嘴恰好能跟上”。
阅读是一种体验,一个人生命中的切身体验能与一本书契合,我想可能更是一种幸福,如同世间又多了一个知己。当我再次捧读这部小说时,似乎不是小说人物在说话,而是他们在替我发声。把我想说的、不能说的、不敢说的、说不明的、说不透的,都说了出来。有的共鸣在预料之中,有的启迪当然也就在预料之外了。
刘震云的文字烟火气浓郁,说的是平常百姓的话,又非平常百姓的味。他笔下的人物都长了一条如簧的巧舌,更难得的是,他的书写又兼具口语与书面语,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其中,“不是而是”这一并列复句结构,在他笔下突破了原有的定式,实现了饶有趣味的创新。刘震云将其拓展为多重嵌套、交叉、叠加的句式,让单一简短的句式发展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段落,犹如一条路,折来绕去,蜿蜒成丰满的篇章。
如此一来,在这些创新的句式中,两个联结词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否定与转折,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转折、否定。从这样的嵌套中,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无常、戏谑、荒诞,那些偶然的邂逅,那些意外的巧合,那些说得着的、说不着的,以及命运深处不可抗拒的因素,都被囊括其中。
仔细想来,这种独特的“句式”结构,超越了语法范畴,已经构建了小说故事的框架。忽然想起“芥子纳须弥”来,一句简短的平常话,静水流深,暗藏波涛汹涌,它可以是一段人生故事、一幕生活场景、一次命运转折,等等。刘震云精心书写这些蕴含哲理的故事、人生感悟,让简单的“不是而是”焕发新生,让一截枝丫成长为一棵蓊郁的大树,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美学。
依我之见,除了构建故事的框架,这种语言结构与叙事形式,将节奏与韵律巧妙地转化为读者的阅读节拍。阅读之人,仿佛肩上落有一副担子,音乐响起,每一步都踩在节拍上,一步一步,在作家设定的语言韵律的道路上行走,不显得远,也消遣了累。这种由语言叙事节奏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给予阅读的愉悦不言而喻。
或许,其中也包含作家的另一层深义。作家如此不厌其烦且乐在其中地书写“不是而是”,想来很像小说人物芸芸众生的命运,出延津,回延津,执着到近乎固执、一根筋。刘震云用文字绘制了一幅中原大地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铺展绵延百年,人物熙攘往来不绝,好不热闹。小说的上半部主人公杨百顺,名为百顺,其实百无一顺,先后磨过豆腐、杀过猪、挑过水、烧过火、种过菜、蒸过馒头等。可作家还觉得不够深入,于是杨百顺又改名杨摩西、吴摩西,也在茫然失措中叫过喊丧的罗长礼,后来真就叫了罗长礼,直到终老。这一切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改头换面,彻底和自己的不堪过去告别、决裂,然而事与愿违,生活的轨迹始终徘徊在“不是而是”的悖论中。下半部主人公牛爱国依然寻找自己“说得着”的人,这种精神的契合,即便找到了,也被现实的戏谑当成一种玩笑。正如作家借用曹青娥的口说出:别的东西都可以挑,就是日子没法挑。他们苦苦寻找,其实就已经证明,世上根本就没有与自己思想行为完全契合的人,没有纯粹能“说得着”的人,在人的一生中,有那么一段时间能“说得着”,或相濡以沫,就已经够幸福了。刘震云的“不是而是”的句法,其实就是小说人物芸芸众生的命运之隐喻。杨百顺(牛爱国)不屈服命运的束缚,执着出走伤心地。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告别过去,奔向新的未知,新的未知中或许就有他们寻找的幸福。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画出了形与貌,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就是写出了神与魂。
倘若把刘震云的小说与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来对比,迟子建的文笔更像灵动且忧郁的蝴蝶,而《一句顶一万句》是一幅硕大的苍生百态黑白素描画,以老辣的笔触、强烈的反差、诙谐的色调、直抵人心的力量,迫使读者停下阅读,深入思考。停下来思考的不是故事,而是那些戏谑惊悚的语言,和背后的种种辛酸。
小说语言平白,是平中有奇崛,白中见色彩,到底是蕴藏着催人泪下的生活百般滋味和人间最柔软的温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构建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汪曾祺言: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可见小说语言的重要性。相较于炫目华丽的辞藻,风格平白朴实的语言往往更能叩击大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又不同于诗歌,诗歌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极致追求。然而,面对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种字字推敲的创作方式显然难以实现。小说的魅力,在于通过看似平常的语言书写出市井烟火的苍生百态。小说语言看似平白、自然、朴素,其实每一句都浸润着深厚的个体生命体验,回味隽永而挹之不尽。
活了70岁的曹青娥那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当人们都趋向“活在当下”时,作家却借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拒绝精神内耗、放下过往的人生智慧,只有这样,生命才能一往无前。我们再揣摩这一经典句子,“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不能挑”,看似在说生活的无奈,其实是揭示出命运的荒诞。每个人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被动前行,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物质与精神的困境里挣扎,面对疾病灾祸,更显得渺小无助。
刘震云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赋予小说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写道:“与人说话,没开口先笑;同样一句话,两种说法,她拣的是好听的那一面,坏话也让她说成了好话。”寥寥数语,道尽说话的微妙与复杂,每一句,读它的人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过往故事与心酸经历。作家将语言背后的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极为深邃。说话的人重要的似乎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说话这种行为本身所塑造的一种定势。即便是表面的、流于形式的思考姿态,也足以固化一个人的良好印象。可以说,这些看似平实却饱含生存智慧与隐忧的文字,每一句都是作家个体生命体验凝练而成的生活哲学,这不只是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感怀,更是伟大人格力量和深沉之爱的一种体现。
正如贾平凹在杂文《说话》中对语言艺术的入情入理的阐释,刘震云的小说同样充满思辨色彩。那些或直白或绕口的叙述,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样是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这样真实又微妙的心理刻画,让读者在共鸣中反省自己,揭示社会暗藏的运行规则,以及人性之丑陋。
《一句顶一万句》给予我们的是: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而是将平凡生活中的细微洞察,转化为穿透人心的真知灼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些源于生活、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小说最动人的魂魄。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