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蒸饭(散文)
陈羽彤(28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11日 07版)
一日夜半醒来,十分想吃家乡的蒸饭。
我的家乡是靖江,长江入海口旁冲积扇上的一座小县城。靖取平定之意,靖江,足见一度饱受水患之苦。
水能淹城,亦可肥田。水多之地,往往是鱼米之乡。
稻米,自然成了靖江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粳米、籼米、糯米,各占胜场,轮番上阵,要的就是舌尖上那一分江心月影似的回甘。
蒸饭是早餐的霸主。
蒸饭用糯米。糯米又分粳糯和籼糯,前者黏性稍逊,微甜,适合做米饭或包粽子;后者则足以捏制成形,得为蒸饭所用。
蒸饭蒸饭,顾名思义,蒸制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新鲜的好糯米,晶莹饱满、白里透粉,还需要老道的白案师傅拿捏好每一道步骤。凉水浸泡,轻轻翻搅,至米粒一捏即碎,蒸笼铺薄厚适中的蒸笼布,过薄则米易烂,过厚则上气太慢,预热蒸锅温度,将糯米铺上捋平,戳些小洞便于排气。
准备停当,开蒸。
每日天未亮,店门亦未开,但那蓬蓬的蒸汽已如雨后山岚,云遮雾绕地从小店卷帘门内、檐角排气扇悠悠而上,半条街都能闻见温暖湿润的米香。
蒸出的米,必得粒粒分明,米分丝黏,润如春雨,色如白玉。趁热乎,还得和一勺莹莹的好猪油,增肥添糯。
糯米出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蒸饭的档次。
好的蒸饭饱满扎实,如藕节,如将军肚,米饭相互紧黏,作可靠的包袱皮;次的蒸饭只能说是米卷菜,散、软、塌,没吃几口,馅心扑簌簌往外掉。
再说料。
辅料惯用榨菜丁、香菜碎、葱末。榨菜是腌得碧青的芥菜茎,取其脆添嚼口。香菜、葱要切细、撒匀,取其鲜辣提香。味道是各家各色的汤酱,拿不起眼儿小铝罐装了,灰头土脸地屈居案板一隅,却往往暗藏乾坤,可定夺蒸饭的浓淡甜咸。
蒸饭过去只裹油条,肚饿的多要个茶蛋。这些年样式多了,肉串、年糕、鸡柳,甚至学山东煎饼搁些薄脆,或是放小孩子喜欢的辣条,总之是包罗万象,饱腹为上。
食材备齐,师傅上场。
案板油布布妥,掀蒸锅捞出一团热气腾腾的米,铺开,摁平。撒菜末刷汤汁,赤手就沥油竹篓里拎出油条,持竹板压扁,叠三折,再加上茶蛋、肉串云云,任君挑选,均摞于米上,颤巍巍如小山。此时油布四方一裹,双手一拢一搅,展开,稳当当一只蒸饭就元宝似的呈在案板中央了。
有人要说了,这和别处的粢饭团、饭包大差不差,有什么特别?
地方往往有两种美食。一种走南闯北打出了名声,称号甚于味道,在食客心里留下印象,一说上海的崇明糕、嘉兴的粽子,或者靖江的猪肉脯、蟹黄汤包,多少都能唤起肯定的回声。另一种则暧昧不清“敝帚自珍”,总被人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比起实物更接近记忆,一家店一台灶,舌头认的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蒸饭便是如此。
靖江说南不十分南,说北不完全北,位处江阳,偏倚江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码头,有船舶,有南来北往经营生计的人,奔忙之间,饥困之上,能在蒙蒙细雨冷冷江风里吃上一口热乎油润的吃食,简直是幸甚至哉,要歌以咏志。
于是靖江的早饭,都讲究便宜携带,量大管饱,没难的功夫,没精细讲究,要的就是那一份游刃有余、熟能生巧的架势,为这一天的匆促开个利索的好头。
我惯吃的一家蒸饭店位于老城区,中心公园后门口。
小店紧邻居民区,两侧门面店,几步就是菜市场,盘踞交叉路口一隅,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停着横七竖八买了就走的电动车、摩托车,店里那厢吆五喝六地点单,这边车上学生戴了头盔打瞌睡。
我家住公园前门,小店在公园后门。
我常自己溜溜达达穿过舞着剑、撞着树、唱着曲儿的晨锻公园,在满开的金丝桃还未散尽的雾气中,钻出后门,一头扎进蒸饭热腾腾的米香。
六七点钟,店里已人头攒动。
白花花的是蒸汽,金灿灿的是油条,黑黢黢的是低头喝豆腐脑的脑袋。张罗店铺的师傅都上了年纪,一个坐着炸油条,一个站着做蒸饭,一个在旁边看着烧饼炉子,一个从地上的深铁桶里往外盛粥、豆浆、豆花外带收拾桌子。麻溜爽利,气派十足,方寸之地也腾挪自如。点单的无形感受到一种压力,都得想好了再凑过去排队。
门面拢共摆了两排4张桌子,堂食的都得拼桌。点好了别站门口碍事,自己夹根油条用扁盘子盛了,找空位坐去。
热豆浆底沉了多多的糖,咸豆腐脑浇了红亮的辣油,没等你喝上几口,就听见门口师傅喊:“蒸饭好了!”
点单的也养成默契,先起身的先得。着急的都不落座,挤在师傅旁边,恨不能帮着炸油条。
坐在店里,四面八方气息声音均扑面而来,宛如温暖的江潮,涌上满月的蟛蜞滩。眼睛耳朵嘴巴,都不能闲着。
外间做蒸饭的师傅背如弯松,手如闪电,捞米压油条裹蒸饭一气呵成,装袋的姿势仿佛收剑入鞘,热气跑不脱,在透明袋里糊出了白印儿。里间的阿姨收盘擦桌清残屑,还有空给你上一碟自家腌的雪里蕻。你受鼓舞似的大张嘴咬了头一口,满嘴的香润甜肥,糯米夹着油条,是春风混了雨意,要肥沃经冬的冻土,两种谷物奋力抽长,结出累累穗实。米粒甘甜耐嚼,油条咸鲜松脆,嘴里打起了擂台,稻麦二将周旋起来。
对桌大爷小收音机讲到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门口睡衣男子电话里催问到底加不加辣条,油条锅里呲啦啦响,捉老鼠的小猫低低喵叫,都给你口中的大戏长着声势。再一口捉到了腌得透透的芥菜茎,舌尖泛起葱辣和芫荽香,鸡蛋黄和糯米搅和着,黏舌头和上牙膛,丰富的口感和滋味像儿时常玩的万花筒,简直来不及去辨认那些声光色,只觉得意乱神迷心里快活。最后几口糯米少了、包袱快散了,油条鸡蛋纷纷外逃,吃相逐渐狼狈,但酱料皆顺流而下,淤在最末,食材浸透了汤汁、吸够了滋味,吃起来最是过瘾,将饱未饱收拾残局那一口,真是有种凯旋的快意。
吃了蒸饭,喝了稀的,抱着肚子,再次穿过晨雾散尽阳光灿烂的公园。蒸饭慢慢在肚里乾坤消化、转化、变化,成为流向四肢百骸的暖气,久久地盘踞在我的胸膛。
近有高树,一短一长,闻鹧鸪。
久居华北,鹧鸪少闻,蒸饭也久违了。
前些日子母亲电话告诉我,公园后门的小店关了,贴条说家中有事。四处打听方知老板因故重伤,不知何时得以恢复,复店更是遥遥无期。
于是在这离乡千里的夜半时分,饿醒后的我心头徘徊的,除却那一口家乡蒸饭滋味,还多了一分难以言明的怅惘。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一日夜半醒来,十分想吃家乡的蒸饭。
我的家乡是靖江,长江入海口旁冲积扇上的一座小县城。靖取平定之意,靖江,足见一度饱受水患之苦。
水能淹城,亦可肥田。水多之地,往往是鱼米之乡。
稻米,自然成了靖江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粳米、籼米、糯米,各占胜场,轮番上阵,要的就是舌尖上那一分江心月影似的回甘。
蒸饭是早餐的霸主。
蒸饭用糯米。糯米又分粳糯和籼糯,前者黏性稍逊,微甜,适合做米饭或包粽子;后者则足以捏制成形,得为蒸饭所用。
蒸饭蒸饭,顾名思义,蒸制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新鲜的好糯米,晶莹饱满、白里透粉,还需要老道的白案师傅拿捏好每一道步骤。凉水浸泡,轻轻翻搅,至米粒一捏即碎,蒸笼铺薄厚适中的蒸笼布,过薄则米易烂,过厚则上气太慢,预热蒸锅温度,将糯米铺上捋平,戳些小洞便于排气。
准备停当,开蒸。
每日天未亮,店门亦未开,但那蓬蓬的蒸汽已如雨后山岚,云遮雾绕地从小店卷帘门内、檐角排气扇悠悠而上,半条街都能闻见温暖湿润的米香。
蒸出的米,必得粒粒分明,米分丝黏,润如春雨,色如白玉。趁热乎,还得和一勺莹莹的好猪油,增肥添糯。
糯米出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蒸饭的档次。
好的蒸饭饱满扎实,如藕节,如将军肚,米饭相互紧黏,作可靠的包袱皮;次的蒸饭只能说是米卷菜,散、软、塌,没吃几口,馅心扑簌簌往外掉。
再说料。
辅料惯用榨菜丁、香菜碎、葱末。榨菜是腌得碧青的芥菜茎,取其脆添嚼口。香菜、葱要切细、撒匀,取其鲜辣提香。味道是各家各色的汤酱,拿不起眼儿小铝罐装了,灰头土脸地屈居案板一隅,却往往暗藏乾坤,可定夺蒸饭的浓淡甜咸。
蒸饭过去只裹油条,肚饿的多要个茶蛋。这些年样式多了,肉串、年糕、鸡柳,甚至学山东煎饼搁些薄脆,或是放小孩子喜欢的辣条,总之是包罗万象,饱腹为上。
食材备齐,师傅上场。
案板油布布妥,掀蒸锅捞出一团热气腾腾的米,铺开,摁平。撒菜末刷汤汁,赤手就沥油竹篓里拎出油条,持竹板压扁,叠三折,再加上茶蛋、肉串云云,任君挑选,均摞于米上,颤巍巍如小山。此时油布四方一裹,双手一拢一搅,展开,稳当当一只蒸饭就元宝似的呈在案板中央了。
有人要说了,这和别处的粢饭团、饭包大差不差,有什么特别?
地方往往有两种美食。一种走南闯北打出了名声,称号甚于味道,在食客心里留下印象,一说上海的崇明糕、嘉兴的粽子,或者靖江的猪肉脯、蟹黄汤包,多少都能唤起肯定的回声。另一种则暧昧不清“敝帚自珍”,总被人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比起实物更接近记忆,一家店一台灶,舌头认的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蒸饭便是如此。
靖江说南不十分南,说北不完全北,位处江阳,偏倚江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码头,有船舶,有南来北往经营生计的人,奔忙之间,饥困之上,能在蒙蒙细雨冷冷江风里吃上一口热乎油润的吃食,简直是幸甚至哉,要歌以咏志。
于是靖江的早饭,都讲究便宜携带,量大管饱,没难的功夫,没精细讲究,要的就是那一份游刃有余、熟能生巧的架势,为这一天的匆促开个利索的好头。
我惯吃的一家蒸饭店位于老城区,中心公园后门口。
小店紧邻居民区,两侧门面店,几步就是菜市场,盘踞交叉路口一隅,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停着横七竖八买了就走的电动车、摩托车,店里那厢吆五喝六地点单,这边车上学生戴了头盔打瞌睡。
我家住公园前门,小店在公园后门。
我常自己溜溜达达穿过舞着剑、撞着树、唱着曲儿的晨锻公园,在满开的金丝桃还未散尽的雾气中,钻出后门,一头扎进蒸饭热腾腾的米香。
六七点钟,店里已人头攒动。
白花花的是蒸汽,金灿灿的是油条,黑黢黢的是低头喝豆腐脑的脑袋。张罗店铺的师傅都上了年纪,一个坐着炸油条,一个站着做蒸饭,一个在旁边看着烧饼炉子,一个从地上的深铁桶里往外盛粥、豆浆、豆花外带收拾桌子。麻溜爽利,气派十足,方寸之地也腾挪自如。点单的无形感受到一种压力,都得想好了再凑过去排队。
门面拢共摆了两排4张桌子,堂食的都得拼桌。点好了别站门口碍事,自己夹根油条用扁盘子盛了,找空位坐去。
热豆浆底沉了多多的糖,咸豆腐脑浇了红亮的辣油,没等你喝上几口,就听见门口师傅喊:“蒸饭好了!”
点单的也养成默契,先起身的先得。着急的都不落座,挤在师傅旁边,恨不能帮着炸油条。
坐在店里,四面八方气息声音均扑面而来,宛如温暖的江潮,涌上满月的蟛蜞滩。眼睛耳朵嘴巴,都不能闲着。
外间做蒸饭的师傅背如弯松,手如闪电,捞米压油条裹蒸饭一气呵成,装袋的姿势仿佛收剑入鞘,热气跑不脱,在透明袋里糊出了白印儿。里间的阿姨收盘擦桌清残屑,还有空给你上一碟自家腌的雪里蕻。你受鼓舞似的大张嘴咬了头一口,满嘴的香润甜肥,糯米夹着油条,是春风混了雨意,要肥沃经冬的冻土,两种谷物奋力抽长,结出累累穗实。米粒甘甜耐嚼,油条咸鲜松脆,嘴里打起了擂台,稻麦二将周旋起来。
对桌大爷小收音机讲到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门口睡衣男子电话里催问到底加不加辣条,油条锅里呲啦啦响,捉老鼠的小猫低低喵叫,都给你口中的大戏长着声势。再一口捉到了腌得透透的芥菜茎,舌尖泛起葱辣和芫荽香,鸡蛋黄和糯米搅和着,黏舌头和上牙膛,丰富的口感和滋味像儿时常玩的万花筒,简直来不及去辨认那些声光色,只觉得意乱神迷心里快活。最后几口糯米少了、包袱快散了,油条鸡蛋纷纷外逃,吃相逐渐狼狈,但酱料皆顺流而下,淤在最末,食材浸透了汤汁、吸够了滋味,吃起来最是过瘾,将饱未饱收拾残局那一口,真是有种凯旋的快意。
吃了蒸饭,喝了稀的,抱着肚子,再次穿过晨雾散尽阳光灿烂的公园。蒸饭慢慢在肚里乾坤消化、转化、变化,成为流向四肢百骸的暖气,久久地盘踞在我的胸膛。
近有高树,一短一长,闻鹧鸪。
久居华北,鹧鸪少闻,蒸饭也久违了。
前些日子母亲电话告诉我,公园后门的小店关了,贴条说家中有事。四处打听方知老板因故重伤,不知何时得以恢复,复店更是遥遥无期。
于是在这离乡千里的夜半时分,饿醒后的我心头徘徊的,除却那一口家乡蒸饭滋味,还多了一分难以言明的怅惘。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