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又兴起了爬山登高的兴致。天刚蒙蒙亮,我便驱车往隆木乡的白鹤岭去,就是想在这“七拐八绕十八弯”的山路上,透透气,寻点秋日里的清爽,顺便学一学古人的重阳登高雅致。

  车开到山脚时,晨雾还没散干净,一眼就看见层层稻田铺着浅黄,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在田埂上起起落落,像撒在雾里的秕谷。村里的老表站在竹篱笆旁跟我搭话:“往南飞的白鹤都在这歇脚,所以才有了这名字。”顺着盘山路往上开,路边的油茶林密得像片绿海。这时候茶花刚开,白花瓣裹着黄花蕊,星星点点嵌在墨绿叶子里,跟秋霜凝得玉似的,看着十分清爽,还带着股淡香。

  隆木乡的人就靠油茶过日子,28000亩茶林顺着山铺开,每年能榨84吨茶油。这满山的绿,藏着老乡们的吃喝用度,也藏着他们对日子的盼头。车开到海拔700米的东风坳,路就到尽头了。

  弃了车往主峰走,山路两旁的灌木长得密,黄灿灿的山菊撒在草丛里,偶尔能看见几块长得怪模怪样的石头,跟老天爷没雕琢完剩下的似的。走到山脊上,眼前突然亮了——1000多米高的山顶上,居然藏着一大片地毯似的草甸!三三两两的牛羊低着头吃着草,云彩薄薄的浅浅影子从它们背上滑过,又飘向了远方。跟我一起走的老表指着西北边一块大石头说:“那是‘仙人石’,长得像个等亲人回来的女子,风风雨雨过了亿万年,就这么守着山。”我抬头看那块石头,最近下了几场雨,上面长了不少青苔,可还是透着一股硬气,稳稳扎在那儿,跟客家人骨子里的韧劲一模一样。

  到了山顶,风“呼呼”地吹着衣角,云彩像潮水似的从山谷里涌上来,裹着山顶的石头,又慢慢飘向远处。站在南康这最高的地方,周围的山都显得矮了,赣鄱大地的样子在雾里隐隐约约能看见。这时候突然想起王维的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一个人站在山顶,虽说没茱萸可插,可这满山的秋景,不就像给远方的亲人带的信吗?把对亲人的想念,让风捎走,让云带走,送到亲人所在的每一个角落。

  我跟山告了别,回头看的时候,山已经藏进了晚霞里,只剩淡淡的影子,印在了心里,就像我们出走半生依旧惦念的那些人一样,夜色再浓,依旧能分辨出山的轮廓。

  原来,重阳登高的意义,从来不是看遍世间风景,而是借着山的高度,让思念有个安放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在心里,亲人永远记挂在心上。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