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映碧海,碳亦有“蓝”色。不同于森林草原固碳的“绿碳”,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形成的“蓝碳”,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厦门大学考察队踏上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在这片全国最大的“盐沼蓝碳”涵养地,以青春之力探寻这条关乎地球碳循环平衡的“蓝碳之脉”。

  “那里人迹罕至,你们要有充分的吃苦准备,一定要拿到精准的科学数据。”临行前厦门大学博导、团队指导老师陈鹭真教授谆谆告诫。

  我们一行三人一早从厦大出发,辗转至泉州,直飞盐城,换乘高铁,再乘汽车,最后是电三轮,就这样换乘多种交通工具之后,终于在下午4点多来到了条子泥。

  为何将考察地选在这里?是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的盐城条子泥湿地,有保存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是诸多珍稀濒危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还有濒危物种麋鹿在这里繁衍生息。

  与先行出发的博士后师姐顾肖璇会合后,团队开始准备实验器材。平时只是一些简单的装修器材,经过团队上手转化,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在实验中发挥极大作用。看,PVC水管将其裁剪成等长的几根短管之后,可以变为打样圈地的工具;瞧,刷墙的腻子粉摇身一变,便成为标记分层土壤的利器,这些简单的装修器材,在科研人的眼里,也可以变成实用的实验工具。

  团队深入湿地考察区,真有一种孤村惊魂的恐怖感。这里仿佛被野狗占领了,七八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野狗聚集在一起,朝着我们狂吠,因为团队占领了他们的地盘。

  考察地点实在偏远,我们提前网上购买的两箱自热米饭,快递员都找不到具体地址,没有准时送达。第一天的晚饭无奈跑到很远很远的一处人家求助,只能提供一碗饭和一盘菜,4个人围坐一团,将就吃了。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早早休息,明天还要早起干活。

  第二天早上6点便起床,我们必须赶早,否则太热容易中暑。7点赶到条子泥,全副武装来防暑,什么十滴水、蚊不叮、清凉油、风油精,一个都不能少,随身携带,开始工作。

  因团队去的地方是实验基地或是保护区,没有提前报批根本就进不去。路也很难开,都是泥地,一路颠簸,看来野外实践,娴熟的车技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项实验便对实验者身体进行极大的考验。实验所要收集的数据是碱蓬的生长对土壤的影响,从而从土壤的厚度变化中测出碳积累量的变化。

  由于实验数据要纯天然不受任何人类活动影响,所以测土厚度时人是不能踏进土壤一步的,只能用两个板凳固定住两边,中间加一个木板,人走在木板上进行测量,也被称为“独木桥实验”。做完之后还要将PVC水管打入土中,撒上腻子粉,进行土壤分层,方便下一次测量。

  团队刚戏称自己是芭蕾舞演员,转眼间就要变成钻地鼠。这里的数据测量完,便要立即收集其他样地里的生物量,在烈日炎炎之下,又一头扎进茂密的芦苇丛中,虽然很热但却防晒,确实像钻地鼠。

  第三天中午在湿地驿站吃了盒饭之后,便开始统计收集的植物的株高和基径,这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且极其繁琐的工作。团队要将收集的100多袋植物共有多少株,以及每株的株高和基径全部测量出来。每株的株高、基径都凝聚着专注与耐心。每一袋中的植物有多有少,少的有几十株,最多的一袋达到了400多株,4个人测了3个多小时,依旧只完成了一半多。

  实验不等人,我们随后驱车赶往麋鹿的栖息地,四周全用铁丝网围住。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大群麋鹿就在不远处,奇怪地注视着这些人的忙碌。在这些动物的眼里,团队成员就是侵入者,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有这些可爱的“观众”在一旁陪练,团队做实验的劲头都比往日大了许多,脚底靴子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接下来的一天依旧在这片广阔的麋鹿领地上做实验。我的人生有了新体验,第一次和活蛇不期而遇。那条蛇有一米多长,深绿色,有点发黑,我被吓得立即跳了起来。可是经常外出考察的师姐们野外经历丰富,一点也不害怕,判断是无毒蛇后,甚至还想上手去摸。其实人怕动物,动物也怕人,那条蛇可能在这片基本无人涉足过的地方也没有见过人,乍然见到如此之多的“两脚兽”,也很害怕,抽搐了一下,“唰”地一下便溜走了,淹没在草丛中。

  天气说变就变。我们刚刚还在抱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土壤都干成了一块一块的,却突然天降大雨,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每次临行前都做了万全准备防晒,却偏偏忘了要防雨。在太阳依旧高悬的情况下,绿豆般大小的雨滴突然砸向了地面,“噼里啪啦”瞬间淋湿了衣服,刚刚还很干结的地面突然就变得泥泞起来。

  无处可逃。4个人干脆站成了4棵“树”,一起高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这场大雨它轰轰烈烈地来却又悄无声息地走了,只持续了不到10分钟,毒辣辣的大太阳便又重新悬挂在了天空之上。

  相视而笑,都是落汤鸡,捡起地上的工具,继续干活。至于被雨淋湿的衣服,在大太阳的炙烤下很快便又干了。只有泥泞的地面和满是污泥的鞋子,提醒我们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雨。

  本以为科研是穿着洁净的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优雅而有序地做实验——谁知,一入科研门,才知科研更可能是蹚最深的水、挖最臭的泥、遭最大的雨……

  条子泥的潮起潮落,藏着蓝碳循环的奥秘。4天里,我们像“湿地侦探”般系统收集着数据:记录盐沼植物的种类分布,测量不同深度土壤的碳含量,统计每株植物的生长参数,同步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这些数据将为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提供科学支撑。

  4天的考察,除了风雨,还有美景。潮起一片汪洋,潮落一马平川。这是对条子泥湿地最形象的描述。条子泥的潮波洋流着笔,我们亲眼见证了大自然化身灵性天赋的“艺术家”,在滩面上写意泼墨、巧手剪裁;不仅如此,做实验休息期间,我们还有幸目睹了曾在央视直播的“鹿王争霸战”。有此不凡经历,再多的辛劳也充满了甜蜜。

  4天的考察,除了积累蓝碳数据,更淬炼了科研人的初心。正如顾肖璇学姐所说:做科研,也许此刻在条子泥的泥沼中跋涉;也许又将在实验室中小心地取出样本;也许又会站在讲台上,把科研的故事娓娓道来,将科学的火种传播出去。但不管是哪个状态,都会维持一个追梦人的心态——永不放弃、永远前进,正是科研人的力量与灵魂。

  责任编辑:宋宝颖